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朝通宝钱是蒙古汗国时期的一种钱币,本文立足于出土发现材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对这种钱币的性质、铸造流通地、铸造原因、停止铸造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大朝通宝钱应属于地方流通货币,为阔端系诸王铸造,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地流通市场以及与西域贸易往来所需。忽必烈即汗位以后,由于中央集权措施在各地的推行,以及阔端系诸王势力的衰微,大朝通宝钱最终停止铸造,并退出了流通领域。大朝通宝钱以实物的形式反映了蒙古汗国时期地方势力发行货币的历史情况,从实物的角度佐证了忽必烈时期蒙元帝国加强中央集权、推行货币统一的重要历史过程,为研究蒙元时期的分封情况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大朝通宝钱的形制与面文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钱币特点,而背面的各种文字和符号则带有一定的西域货币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蒙元时期的钱币特点,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外货币文化交流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历史档案》2001,14(4):9-9
本刊讯 由俞兆鹏主编的《中国货币金融史论著索引(1900~1993)》一书,最近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该书为16开本,约百万字。这部大型目录索引,收录了从1900年至 1993年间国内外(主要是国内)发表的有关货币金融史的论文和专著,其内容涉及中国历代币制、货币史、古钱、金银、纸币、金融史、造币厂及货币铸造工艺、历代农民起义军货币、人民革命政权货币、在中国流通的外国货币、货币思想、钱币学家及其著述、钱币学与货币史研究的意义及学术活动等等方面。 该索引编纂体例严谨,所收目录分为论文索引、著作索引两部分…  相似文献   

3.
“书”字解     
《图书馆》1980,(2)
“书”字是图书馆三字的简写,是我国图书馆学专家杜定友先生所造。按繁体字计算,“图书馆”三字有四十一划,简写成“书”,可以省掉二十八划,若用草书则只有  相似文献   

4.
《北京档案史料》2005,(1):99-130
这部分奏折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共35件,为那桐在这一时期上奏朝廷的奏折及奉到朱批的存稿抄件汇集。那桐时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外务部左侍郎、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会办大臣、步军统领管理工巡局事务大学士等职。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曾作为朝廷专使出使日本。因此,这部分奏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与本书此前刊登的《那桐日记》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5.
丁进军 《历史档案》2001,(2):131-134,102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于1964年编选的《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汇辑了档案馆所藏1840—1911年间的大量清代珍贵档案文献,对研究我国近代货币史极具参考价值。但由于书中部分资料系转引自晚清官修文献及部分杂志、报刊,已不是原始文献,且排印校勘时之疏忽难免,故书中也不免有文字及史实讹误之处。如该书第一辑下册第823页所载“各省铸造银元概况表”(以下简称“表”),其中对户部造币总厂、广东、直隶、山东、  相似文献   

6.
咸丰初年,太平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长江中下游一带重要城镇,云南铜矿因水陆交通被太平军阻断,无法正常运京,户、工两部铸币原料奇缺。由于战争,清政府糜费巨大,而地方各项赋税收入锐减,国库度支告匮。为解决庞大的军饷及京师百官之俸饷,清政府于咸丰三年(1853年)采取发行纸币(户部官票、大清宝钞)及铸造高值大钱(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等)等措施,以"虚钱"代替"实钱",然仍难应付巨额开支,遂于咸丰四年筹议在京师鼓铸铁钱,以补制钱之不足。有关京师行铸铁钱之情形,由于史料的缺乏,以往文献中记载较为简略,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及内务府全宗档案中选辑有关史料,其中反映咸丰四年至九年间,北京地方筹铸、开铸、增铸、行使、减铸及停铸铁钱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形,现予刊布,可供研究晚清货币史及北京金融史参考。  相似文献   

7.
清代盐场掣盐砝码,例由工部铸造并由户部统一颁行。砝码的规格、分量均有严格规定,任何私铸私用伪砝,均要受到制裁。这组史料,系从馆藏宫中朱批财政类档案中选出,它反映了嘉庆十七年长芦商人如何勾结贪官污吏,贿赂宫中承铸砝码工匠,私行铸造增重砝码,以图偷漏国课,以及案发后追查芦商及有关人员的情况。可供研究清代经济刑律制度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古钱的收藏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这就是花钱。什么是花钱?哪些钱才能归入花钱?花钱在收藏界具有什么意义?如何收藏花钱?花钱的价值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都是集币者关心的。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花钱集藏指南》一书,为读者详细解答了这些问题。花钱,又叫厌胜钱。所谓厌胜钱,是指不同于一般流通货币,主要用于厌服邪魅、求取吉祥的特殊钱币。这种钱币往往都有特殊的图案或文字,形制不规范,包括吉语钱、洗儿钱、撒账钱、仙道民俗宗教钱、商业利市钱、殉葬钱、上梁钱、宫灯坠钱、包袱角钱等。实际匕,泉币界所说的花钱,比…  相似文献   

9.
晚清各省铸造银元史料续编(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修彭述为请速定银元收放成数事片 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再,银元一项,鼓铸既有余利,行使亦甚便民。近年业经户部通饬各省,酌仿试办,广东、湖北、直隶、奉天、吉林、福建、安徽、山东等省先后铸造,成效渐昭。惟欲其通行,宜先自部库出入始,必纳之于官,视与足银无异,然后用之于民,信为通宝无疑。本年户部饬准广东解到银元数十万,试行搭放官俸等款,定以每元合库平银七钱二分,收放一律,诚为公允。乃近闻安徽、山东等省奏请以银元搭解京饷,部议均未允行。又闻部库收放银元,仍  相似文献   

10.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6,(4):F0002-F0002
敕谕是皇帝诏令文书的一种。汉代,凡上级告谕下级、尊长告谕子孙都称敕。南北朝以后为皇帝专用。清代沿用,主要有敕谕和敕命两种。敕谕用于皇帝颁布训令,指明官员职责范围,谕告臣民;敕命用于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和承袭爵位者。这份敕谕是清政府平定三藩(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过程中,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八月初三日颁布的,其中历数了吴三桂反叛的罪行,晓谕四川、云南、贵州军民协助清军平叛。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二十年十一月,清政府经过八年,平定了三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张璐 《天津档案》2006,(10):61-61
自打桨始皇统一中国货币.下令铸造内方外圆的“半两。钱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的。宣统通宝”结束,在长达2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除钱币的重量、币值在汉唐朝代发生过一些变化外,其内方外圆的形状却始终没有改变,足见它有赢强而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光绪)《海盐县志》二十二卷首末各一卷清王彬修徐用仪纂清光绪三年(1877)蔚文书院刻本卷末载"修刊邑志经费数目",文录下:支府县房、纸笔费洋二十四元。支绘图及謄写底稿洋五十一元。支刻资洋一千零七十四元,连双算计字六十三万零,每字一文八毫,刻图钱八十千文,改刻及红样对,签钱三十千文。支刻局什物船只、复查水道及刻匠来盐,又苏州载书、载板、杂项洋八十一元。支书板架洋十六元。支刷印  相似文献   

13.
小刀会与“太平通宝”上海小刀会在1854年7月(咸丰四年六月),铸造了“太平通宝”背日月文或“明”字钱(见题图)。这种钱,一方面表明小刀会政权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则又以日月为“明”,标志它“反清复明”的宗旨,这一点与太平天国志在建立新政权有别。关于背仰月文“明”字钱,《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一书认为系洪秀全所铸,并说“天王以指甲痕印钱上”把月文说成是洪秀全的指甲印,这是一种趣味性的臆想,不能作为事实。小刀会原分两个流派,一是白莲教系统,由大刀会演变而来;一是天地会系统,作为支派建立于厦…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钱桌子,是俄罗斯帝国货币在哈尔滨盛行时期出现的.钱桌子以简单的一桌一椅为营业设备,专业从事兑换各种货币的活动,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1910年哈尔滨(清末隶属吉林省滨江县治)钱桌子有70家之多,居吉林省首位,1915年又增加到100多家.而这些钱桌子绝大多数设在交通要道、马路两旁,露天营业,市井热闹之处都可见到.随...  相似文献   

15.
铜元作为银元之辅币,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铜元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开铸后,地方各省遂仿行铸,至光绪三十一年,全国已有17个省22个钱局铸造或试铸铜元,其面值有一文、当二、当五、当十、当二十几种。铜元发行初始,余利甚大,其价值大大超出币面价格。由于利益驱使,地方督抚竞相多铸争销,加之不少地方出现私铸、减重现象,至使铜元"铸造日多,行销日滞,法价已不可保"。由于供大于求,铜元急剧贬值造成币制紊乱,通货膨胀,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矛盾尖锐。为挽回利权,光绪三十一年户部奏定整理圜法章程,决定在天津设立户部造币总厂,地方统为造币分厂,并裁停归并部分钱局,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光绪三十二年七月,财政处会奏整顿铜币,整合各省造币厂,清廷钦命邮传部尚书陈璧到各省考察铜币铸行情形。现刊布的这组史料,是陈璧历经7个月的考察后,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初八日给朝廷的奏报。其中将酌留之河南、湖北、江宁、广东、福建、直隶、四川钱局及裁并之江苏清江、苏州、安徽、山东、江西、浙江、湖南钱局,从设厂开铸至考察之日止各钱局地址、厂房设备规模、机器成本、余利出入款目及物料数目等均作了详细精确之统计(惟吉林、奉天、广西未在内),并酌拟各省造币分厂划一章程十六条,是研究晚清货币史颇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16.
稿本敬徵日记敬徵,清镶白旗人,为和硕肃亲王永锡第四子,生于乾隆五十年,卒于咸丰元年。曾获封赏头等侍卫、散秩大臣,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卒后谥文懿。《清史列传》卷四十一有传。此日记起道光十七年至二十二年、二十五年迄咸丰元年,共十三年,多记生活起居,所见所闻宫中之事,颇有史料价值,盖史书不载也。照抄数则,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清代,自开国至道光朝之前,我国基本上是沿用明晚期的货币制度,即白银与铜钱平行流通。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西方列强经济势力迅速入侵,外国银国从原沿海各省,逐渐流通全国通都大邑,几乎成了中国主要货币。由于洋圆的大量流入,对中国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影响,它助长了资本主义列强对华侵略与掠夺,使白银外流,银价高涨,是时十余种洋国在市面流通,使得中国的币制更加复杂,对中国金融业危害甚大。为了抵制洋国灌入。兼以弥补地方制钱之不足,光绪十三年(1887)清政府批准两广总督张之洞拟在广东设局铸造银…  相似文献   

18.
程志兵 《兰台世界》2015,(2):152-153
《汉语大词典》将唐代文献中的"资课""资课钱"解释为"财产税"和"课税后发的俸禄"实为不妥,这两个词语都与唐代赋役中的代役制度有关,可以指某些人不服色役而纳金的制度,也指所缴纳的代役金等。  相似文献   

19.
黄家兴 《兰台世界》2024,(2):126-133
大钱作为中国古代的货币贬值手段,铸造始于先秦,兴于唐宋,衰于明清。当封建王朝出现财政困难和货币不足的现象时,大钱的出现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弊端,其效果也难以长期维持。随着货币白银化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中国古代货币政策中经久不衰的大钱也最终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20.
明朝货币政策完全体现于"大明宝钞"与铜币铸造的发行方面,不过朝廷对于通货流通疏于有效管理,最后使得纸币大幅贬值,私自铸币现象同样混乱不堪。此时,白银确立了国家财政主货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