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兼与郭吉星同志商榷史明顺■梁明院“别人的思想对我来说,是不是客观存在?”对这一问题,《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7年第1~2期上发表了郭吉星同志“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这一命题”一文,(以下简称“郭文”)提出了新的看法。文...  相似文献   

2.
八○年出版的施昌东同志的《“美”的探索》一书,对美的产生、美的本质、自然美、艺术美及悲、喜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使人颇受启发,但其中有一些观点也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本文拟在美的产生这一美学的根本问题上谈一谈与施昌东同志的不同认识。美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西方美学史上有这样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的大脑的产物。英国哲学家休谟说:“美不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察者的意识中……。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宇宙精神。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就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理念”则是不依赖于人类的绝对精神。这两种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以上两种观点相对立的,是从亚里斯多德到狄德罗,以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车  相似文献   

3.
晓亮同志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两篇讨论“生产力”范畴中包不包含精神因素的文章(见《学术月刊》1982年第9期,1983年第9期)。这两篇文章对于学术界深入探讨“生产力”范畴,科学地分析、研究它的内容、结构,不无重要意义。我们读了晓亮同志的文章很受教益;但对他在这两篇文章中所发表的基本观点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著名论断。早在一百年前马克思就指出:“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①“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②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又重申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988年底他根据现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中,曾经多处提到从资本主义到共户主义的过渡时期。所有这些提法,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其针对性和说明的问题不同,因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一样的。然而,我国理论界过去长期把马列著作中所论述的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郑文范  温飞 《高校理论战线》2015,(2):21-26,156,157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的研究。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方式的深刻剖析,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中的重大作用。邓小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结论。在当代,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各类要素之中,并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生产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揭示了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确理解这一思想对于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对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认为它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产物,并且把科学技术和革命紧密联系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就从科学引起生产力的巨大发  相似文献   

9.
邓副主席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认真学习邓副主席的指示,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个基本观点,对于贯彻执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总任务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呢?  相似文献   

10.
初三《思想政治》第五课讲“展望未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许多学生提出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难道还有第二、第三……更多的生产力吗 ?由于教材在这方面没有系统论述 ,有些教师也只注意引用 ,而不能给学生进行详细阐述、正确解释 ,使学生产生认识误区。 1 988年底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经验 ,鲜明的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1 989年 ,他在谈…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新时期总任务的宏伟目标,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历史赋于我们的神圣使命。要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就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生产建设的大发展。而发展科学技术,大搞科学技术革命,就要解决对科学技术的认识问题。这对于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澄清“四  相似文献   

12.
邓德华同志在《这些是限制性定语从句吗?》(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外国语》1984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逗号是不是区别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从句的标志?邓德华同志通过分析英国朗曼  相似文献   

13.
“发现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老师们已探索、尝试了多年。它的特点在于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研究问题,探索事物的规律,进而依据规律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在于对学生准确、适当地点拨,使学生的探索更有效地指向实质,而不是设计好一个个死套套让学生去钻,钻通了便达到了目的。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却往往走不出这个误区。试举例说明。奈曼旗实验小学苏桂梅老师的《急于“收网”阻碍探索》(见《内蒙古教育》2002.5)一文,评析了一个“能被3整除的…  相似文献   

14.
读了《经济研究》1980年第一期孙冶方同志《什么是生产力以及关于生产力定义问题的几个争论》一文,受到很大的启发。但是我们对文章中关于生产力三要素的观点有些不同的看法,写出来与孙冶方同志商榷,以期得到帮助。孙冶方同志在文章中提出了不赞同斯大林关于生产力二要素的论点(即包括势动力和生产工具),而主张生产力三要素论(即包括劳动力、芳动工具和势动对象)。我们认为,把劳动对象包括在生产力要素中是值得研究的,并且觉得孙冶方同志的论证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之后,谈论形象思维的文章逐渐多起来了,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伟大方针在文艺界、学术界得到真正贯彻的结果。的确,形象思维多少年来一直是文艺理论与创作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然而也是未能彻底弄清的问题。目前发表的许多文章,谈形象思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多,谈形象思维的实质及其特征的少。即使谈到形象思维的实质与特征的,也未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挖掘思维的奥秘,而是就事论事,仅从文艺方面,或从认识论方面来谈的。其实,这里还有文艺心理的问题,如不涉及,就很难把问题谈清,就难免给人有谈得不深不透不准之感。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3期上发表的童庆炳同志的文章《略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以下简称童文)就有此毛病。我是一位心理学工作者,研究思维活动是我的本行,因此,我想就自己研究形象思维的体会,提出一些看法来,和同志们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在大谈官僚主义。然而,究竟什么是官僚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队伍中的官僚主义与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的官僚主义有无本质的不同?对于这些基本问题,人们却很少论及。发表在《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程继尧同志的《官僚主义的内涵、根源及其他》一文(以下简称程文)虽然比较集中地论述了上述问题,但笔者对程文的一些观点却难以苟同,今特发此文与之商榷。 我国现今出版的影响较大的《现代汉语词典》、《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和《党的建设知识手册》等工具书一致认为,官僚主义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顾群众利益,只知发号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6期发表的马俊峰同志的《本质的认识和认识的本质》一文(以下简称马文)对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被《新华文摘》1990年第3期所转载,影响较大。但我认为,该文的有些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该文认为唯有反映才是认识的本质的看法,我就不能接受。我认为,创造也是认识的本质不能否定,实践与主体性问题的探讨使我加深了对此的认识。关于创造也是认识的本质的观点,已有文章论述过,但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广泛影响和公认,又有同志企图否定之。因而,很有必要继续强调和结合实践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加以论述,使之成为一种共识。人而进一步深化对认识的本质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起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史学界不少论者都把李密看作反面人物,并将其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的队伍中“开除”了。孙达人同志的《论隋末瓦岗农民起义军的失败》一文(载《思想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证。尽管孙达人同志说:“在历史研究中,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下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判语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但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却给李密这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下着一个清清楚楚的判语,即全盘否定。他首先从“原则”上肯定了“认为李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阶级立  相似文献   

19.
“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四个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相似文献   

20.
邓付主席在全国科学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他号召全党、全国人民都要正确地解决这个认识问题。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只有全党、全国上下对于科技和科技工作者的认识和估计,都统一到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上来,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全党动手,大力办好我们的科技事业和教育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