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本”,指的是发展之本,即实现人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根本。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就要围绕发展这个主题,以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主线,着眼于以下几个向度:第一,从发展的动力机制上来理解;第二,从发展的价值取向上来理解;第三,从谋划发展的思维方式上来理解。  相似文献   

2.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从本体论上理解,“以人为本”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把人摆在核心地位:从价值论上理解,“以人为本”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管理学上理解,“以人为本”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探寻科学高效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顺应新世纪人的主体性高扬的潮流,立足于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就要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来理解,不仅仅是指自然人和社会人,而且是指全面发展的人。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人的自由意味着人的解放。新一届党中央适应新的形势,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为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又一次实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标志着我党在“人”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更为明确、更为清晰、更为合理的认识。“以人为本”思想与传统的“民本观”和西方近代人本主义都有所不同,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理解“以人为本”思想,要把握人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彰显我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标志着我党在“人”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更为明确、更为清晰、更为合理的认识。“以人为本”思想与传统的“民本观”和西方近代人本主义都有所不同,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理解“以人为本”思想,要把握人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彰显我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6.
在2001年“中国首届师德建设论坛”大会上,确定了“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主题。这是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重要提升,也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以人为本”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它以鼓励人自主发展为旨趣,以教育、爱为核心和基础,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南。作为基层德育工作者,我将围绕“人·生活·生命·生成”来谈对“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的理解。人过去,我们一谈到“师德”建设,就与制定规章制度,倡导职业用语,设立违规高压线等挂起钩来,“师德”成了规范教师、约束教师的“紧箍咒…  相似文献   

7.
从哲学上说,"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和实践发展的日的.从伦理道德上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当作人来对待,无论是一个社会组织、团体、政党,也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以至每个人对自身,都应把人当作人来对待.从教育教学上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对待.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位思考与处理问题,理解人、尊重人、相信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有着特定的内涵和现实针对性,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作具体阐释。从抽象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立场来理解以人为本,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9.
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之所以要“以人为本”,一是由我们的工作对象所决定的;二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所要求的;三是高校人的文化、素质层次较高所要求的。“以人为本”就要理解人、关心人和尊重人。要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实处,必须进一步清“左”,从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上实现“五个转变”:把“斗争哲学”转变为“团结哲学”;把“立竿见影”转变为循序渐进;把“一锅煮”转变为“分灶吃饭”;把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对话;把思想教育的“单打一”转变为将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应从国际社会和我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与深刻反思两个方面,来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同时,还应从“以人为本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四个维度及其有机统一,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时下,“以人为本”已成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例如经济“以人为本”,企业“以人为本”,管理“以人为本”,科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当然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时髦的话语。目前关于这个话题的理论文章已为数不少,但是,大多数论者仅从受教育者之为“人”的自然属性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为什么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论述,只重视人的物质利益的满足一面,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的一面。如果不能全面理解“以人为本”概念的内涵,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就会以片面化的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真正做到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与新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突出问题直接相关;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也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合理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的积极回应。“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人的和谐发展关系的关怀。它对经济、政治、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要求我们既要从“价值”角度,又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究竟“合”到哪里去呢?是人“合”天,还是天“合”人呢?道家主张“合”到“天”即大自然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自然中心论”的理念.有的往往把“人”理解为“自然人”;儒家主张“合”到“人”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人类中心论”的理念,有的把“自然”理解为与人合一的“自然”,有的则理解为与人对立的“自然”。儒家对处于本位和中心地位的“人”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孔子所说的人指抽象的泛爱的“仁人”,而他的一些传人们又多半把这种“仁人”加以改制,蜕变为“官人”,“天人合一”即要“合”到“天子”、“君主”或“皇帝”那里去,所谓“朕即国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和处理天人关系问题上,强调“以人为本”,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4.
所谓“以人为本”即“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的总和。我们倡导用“人文精神”来做德育工作.就是“以人为本”.强调要尊重、理解、宽容、相侪、欣赏学生。这是创新教育中教育者应提倡的文化态度。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实际出发提出来的,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本文以“以人为本”的发展历程及实质为视角,从三方面即人与自然的谐和性、人与社会的公正性、人与人的相容性来分析实践“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学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主流,并使学校管理从牺牲人的个性追求回归到对人的尊重、关爱、理解和支持,为推进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人们对“以人为本”的内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笔者认为我们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应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7.
一、全面、完整地把握和理解人的本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各级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坚持一切从人出发,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就必须重视从整体上对人的研究和把握,其核心在于人的本质。古往今来,对于“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们不断地探索和追  相似文献   

18.
学校管理的人本理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理念。随着学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主流,使学校管理从牺牲人的个性追求回归到对人的尊重、关爱、理解和支持的理性平台,为推进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诉求。然而,由于人们对“以人为本”的内涵理解存在诸多偏差,一些学校在管理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时走入了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新的特点:视人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力量源泉,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建立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从人权维度看,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所涉及的权利,都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其理论基础是“现实的人,”其落脚点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人权建设和以人为本是互动共生的,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建设的基本走向,它的实现也是通过人权实践来把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