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世纪欧洲关于必然与自由的学说,严格地讲是从罗吉尔·培根开始,才越过了神学的藩篱和纯粹伦理的范围,去涉及到人与自然这个更为广阔的领域。罗吉尔要求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去认识并利用自然,他的悲剧性的一生,正是他倾其全力去寻找一条认识自然并利用客观必然性的新途径所作的活动,和当时的封建制度与宗教迷信相冲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从古至今,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天人合一思想、近代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思想、当代科学发展观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本文将对这三个阶段思想发展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传统生态价值观可以分为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传统生态价值观具有可借鉴的科学成分,但也存在认识误区。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是对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将价值对象转向自然,实现人类价值的自然扩展;主张在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之间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与主体性规定到具体的价值关系中,否定人类绝对主体的观念;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主体间性实践,从而实现二者和谐共进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我们认为,在幼儿园里创设生态角(园)对开展生态启蒙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这里所说的生态角(园)与幼儿园原有的自然角不同,它突破了自然角那种孤立地、单纯地认识自然物和现象的框框,力求揭示自然界本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便帮助幼儿更靠近从生物自然的生存方式的角度,去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下面就来谈谈我们这个课题组所属的幼儿园是如何创设生态角(园),并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遭到了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关系日趋恶化,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成了全球的一大难题,于是有些人就把矛头指向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是否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笔者认为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一、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的历史考察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在各个历史阶段不一样,大体经历了古代的统一和近代的对立两个阶段。近几十年来,人们又更多地强调和谐、统一。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有不少学者都主张…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是对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高度概括。不断提高构建和谐毕节试验区的能力,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加深对教育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全区成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使全区成员走出“人类中心”论的认识误区,是毕节地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这三重关系的协调性去建构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伟大而深刻的转折。从伦理的角度来看这三重关系就是需要我们爱自然、爱社会和爱人类自身。传统发展观相对于科学发展观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缺失了这种爱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但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现行初中、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涉及到生产力的定义时,还是这样写到:“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这种提法在当下究竟是否妥当?回溯、梳理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采取或对立或和谐的立场,其背后又有何种哲学认  相似文献   

9.
陈光磊 《红领巾》2005,(5):126-127,134
道家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其主要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等.对道家经典中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即自然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以此观点为出发点,重点分析了自然现的发展变化过程与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之间的关系;提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是重建自然概念,恢复自然本性。  相似文献   

11.
史运伟 《培训与研究》2009,26(10):49-50
要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思就要重新理解"科学"。科学的最原始的形态是博物学。博物学知识首先不是功利的,而是要领悟自然、沟通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随着西方科技的疯狂侵袭,博物学在今天被极大的边缘化。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复兴我们的博物学,让博物学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不仅提出了“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命题,同时也提出了与此相对应的“自然的本质”和“自然力”的命题。从马克思的人与自然辩证和谐统一的整体性思想来看,应该还蕴涵着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自由创化的道理。由于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自由创化,产生了宇宙自然界千差万别的万事万物,体现了自由超越性的创造本原,不自觉地为后来形成的人类提供了享用、观赏和摹仿以及再创造的对象。这就是自然美的根源和本质。  相似文献   

13.
原始社会时期宗教天人观的萌芽,其主要表现为一种敬畏意识;夏商时期的宗教天人观延续了原始社会形成的敬畏意识,但一个更重要的变化则是以天命观为核心的天人之间“授”、“受”关系的产生,这一宗教天人观确立或规定了中国宗教天人观的基本方向:西周时期的宗教天人观除保持“敬”、“受”观念外,又在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提供了遵天命、顺天命、知天命等新的观念。中国古代的宗教天人观念或天人关系的格局在西周时期基本确立:春秋时期的宗教天人观则在顺天、知天、安天以及疑天等观念方面有新的延伸和发展.影响了后世宗教天人理论的若干重要思想的形成,其中包括天人相应、天人感应以及警告、征象、灾异等种种思想的萌芽。中国古代的宗教天人观念已经在春秋末年以前具备了基本的形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和谐"的新视角解读了"香格里拉"的内涵,即一个充满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及人自身内心世界和谐的社会蓝图。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就是与时俱进了的"香格里拉"。而集聚"和谐社会"三大特征于一体的丽江便把"香格里拉"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5.
对自身的探究与追问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课题。从古希腊戴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的告诫到后现代思想家对“人之死”的论断,我们可以看出,人在探索与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从来没有问断过对自身内部世界的关注与探究。教育学是一门“成人”之学,它担负着人的发展与完善的神圣使命。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教育学需要深入地了解人、认识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你自己”便是一个永恒而又现实的教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协调发展观进行了初步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与人的协调交往、人自身的协调发展三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了阐释。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把握其协调发展的精神实质,对人们深刻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期的天人关系出现了极大的转变,完成了由天命中心论向人本主义的过渡。《左传》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思想转变,体现了春秋时代在敬奉天道的基础上,以“德”为基础,将“敬天重人”和“保民重民”结合在一起,高扬人道的价值,理性地构筑天人关系,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关怀,在于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尊重人的社会属性及其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切实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环境需要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在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下,兼顾人文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呼吁环境伦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和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白鲸》、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福克纳的《熊》是世界文学史上三大著名的动物史诗。《白鲸》中"佩阔号"船长亚哈与白鲸莫比·迪克势不两立的殊死对抗,《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与马林鱼、鲨鱼的冲突又和谐的关系,《熊》中猎人艾克对大熊老班的敬畏,都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象征,体现了美国文学丰富的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融的道德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契合点一直被探寻。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释"仁",把标示情感之"仁"提升为道德本体,唯"仁"能承载沟通"天、人"的重任;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扩展了"仁"的主体指向为人和天地,凸显"仁"是"天、人"的终极价值表现;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彰显求"仁"为贯通万物的过程,践"仁"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朱熹的"仁"成为"天人合一"价值意义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