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探讨了广告中如何运用名人增强广告效果的策略:选择与目标消费群特质相近的名人,通过广告,将名人的特性转移至产品中,再由产品转移至消费者身上,促成购买.  相似文献   

3.
笔者为唐山电视台一档大型民生类节目《直播五十分》的记者,一直从事社会及民生新闻报道的记者。在拿到关于追踪报道电影《唐山大地震》这样题材时,开始也有些困惑,如何报道这一娱乐事件呢?娱乐新闻、民生新闻如何能更好得融入彼此?如何能达到最佳的宣传宣传效果又不会影响的两种新闻形式的特色,于是笔者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前段时间,一家电视台在播出一则艺术展新闻时,对展览的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阿波罗雕像隐私处打上了马赛克。复播该新闻时,马赛克已经被去除。本刊就此在问卷星网站发布简要调查问卷,截至7月26日,共收到有效答卷34份,下为调查结果:1.你认为电视台为雕像打马赛克有无必要?  相似文献   

5.
一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出自<论语>的话意思是说,对于民众只能让他们去做什么事情,而不能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光飞逝,今非昔比,"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以来,在巨大的不幸与悲痛中,也发生了以往任何一次灾难中不曾有过的事情--百姓成了知情人,这条千年铁律被执政为民的党和政府以及空前公开的新闻报道所打破!  相似文献   

6.
饶瑶 《新闻三昧》2008,(7):16-17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对受众和社会发展、对媒体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媒体正在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新闻实践当中。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再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三次灾难报道的理念和形式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我国媒体人文关怀意识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7.
刘芬 《新闻知识》2004,(8):32-33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国内外体育赛事的日益增多,体育报道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媒体大打新闻战,使尽各种招数,开专栏、增频道、扩版面、挖人才、搞策划、赴一线、抢发稿,个中原因盖出于媒体生存和发展使然。当今新闻人越来越明白“受众是媒体的生命线”的真理,也非常明白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媒体受“报喜不报忧”观念的影响,几乎是谈“灾”色变,对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也讳莫如深。从媒体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的集体失语到1998年的洪灾报道,媒体对灾难采用了这样一种态度: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一直以来,媒体的灾难性新闻报道基本上固定由几个部分构成:一笔带过的灾情、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关怀和指示、灾区人民的抗灾决心以及抗灾英雄的英雄事迹。显然,这样的灾难报道并不能彰显媒体对灾区人民的终极人文关怀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9.
命题作文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城市竞争日趋激烈,新闻宣传对提高城市知名度、社会关注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决策者对新闻宣传的重视程度高、运用媒体意识强,媒体经常要面对党委政府的命题作文,党报尤其如此。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0.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灾难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国内各媒体都第一时间公布了灾情的发生、发展状况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奋力救灾的感人场景,在客观、及时报道新闻的同时,还广泛宣传了灾害常识和自救方法,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唐山大地震时的那种"三多三少"的倾向得到改变,由于传统的灾难报道观念的束缚,我国的新闻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往往存在这样的倾向,即多正面报道,少侧面报道;多报道领导,少报道群众;多关注群体,少关注个体.新闻中虽然也能看到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但这种关怀是一种政治关怀和物质关怀.考察这次地震灾难报道,人文主义关怀精神一直渗透在各媒体的报道之中.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对受众和社会发展、对媒体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媒体正在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新闻实践当中.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再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三次火难报道的理念和形式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我国媒体人文关怀意识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