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平原由于人工运渠的修治及海河水系的形成,且受政治因素影响,内河航运有较大的发展。邺城作为当时北方政治中心.其与黄河的水运连接非常便利.地位重要。曹魏时期一系列运河的开挖将河北平原的水运南北贯通,以漳河为主体的海河水系有着颇具规模的航运利用。  相似文献   

2.
《治黄科技信息》2005,(1):24-27
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总面积937万km^2。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美国河流大多为南北走向,主要水系有:墨西哥湾水系,由密西西比河及格兰德河等河流构成,其流域面积占美国本土面积的2/3;太平洋水系,有科罗拉多河、哥伦比亚河、萨克拉门托河、圣华金河等河流构成;大西洋水系,包括波托马克河以及哈得逊河等;白令海水系,由阿拉斯加州的育空河及其它诸河构成;  相似文献   

3.
长江是我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河流,流域内于支流水量丰沛,终年不冻。长江干流是沟通西南、华中和华东的运输大动脉,素有“黄金水道”之称。主要通航支流有岷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汉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巢湖水系和太湖水系等,并通过京杭运河苏北段和淮河水系相连,构成我国最重要的内河运输系统。长江水系(包括苏北、皖北)通航里程约7万余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0%,其中通航300吨级以上船舶航道仅4000余公里。  相似文献   

4.
唐代皖江水运与商业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在安徽境内流长401公里,流域面积达6.6万平方公里,被视为“皖江”。皖江流域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富庶的“东南八道”中迅速崛起的重要地区。这里社会经济之所以发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丰富的水资源得到较大的开发。其中水运交通事业的开发与发展尤为显著,对于促进当时农业、手工业,尤其是商业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唐代皖江流域水运事业的开发隋唐以前,由于南北政治分裂,南北交流受到严重阻碍,长江流域的经济交流长期  相似文献   

5.
水运具有运载量大、运费低、耗能少、占地少等优点,在我国交通运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内河航运发达,全国内河航运以长江、珠江、黑龙江与松花江、淮河和京航大运河为主,构成全国内河航运的干线网,覆盖我国1/3以上的国土。1.长江航线。长江航线是我国最长、最重要的内河航线,素有"黄  相似文献   

6.
浙北地区属于典型的水乡水网地带,自古以来就拥有较良好的内河航运条件。由于受到水道走向的影响,该地区天然与苏沪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当历史步入到近代,新式交通工具—轮船被植入这片水域,成为近代浙北交通中的重要一环。近代浙北地区内河航运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不断探寻自身的运作模式:首先,通过各类航运企业的建立与多条航线的开辟使其业务得到了一定程度之发展;其次,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内河航运不可避免地与铁路发生了业务竞争,并在竞争中处于下风;最后,近代内河航运为谋求在新形势下自身的新发展,最终不得不转向与铁路进行业务合作。  相似文献   

7.
秦岭山脉西起甘肃东南,东至豫西的伏牛山地,山势西高东低,海拔多为1500~2500米,东西绵延500千米,南北宽达100~150千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岭山脉是我国南北自然地理条件的天然分界线,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它像一条巨龙横亘在我国中部,阻挡着南来北往的气流,使其南北两侧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产生明显差异。1.水文方面:秦岭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两大水系——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秦岭以北的降水流向黄河,秦岭以南的降水流向长江。同时它也孕育了长江水系的三大支流——嘉陵江、丹江、汉江以及黄河水系的渭河、南洛…  相似文献   

8.
第五章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黄金水道” 长江自古为东西航运大动脉,干流通航里程达70000km多,约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2/3,长江航运和铁路运输相辅相成,起到了沟通东西的作用。 长江支流众多,干流组成一个宠大的水运网:岷江、嘉陵江分别是川西、川东的水运干线,从武汉上溯,汉江可达陕西的汉中和河南的南阳,是湖北主要水运干线。湖南境内的洞庭湖水系,有湘、资、沅、澧4大支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云南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为其内河航运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内河水运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探索适合云南水运发展的水运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更为必要.首先,介绍了技能人才的概念、分类及模式,比较了云南不同区域的水运技能人才培养现状;进而形成了云南水运技能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并依据云南水运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提出云南水运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多元制”模式,以期为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提供可供参考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白洋淀区域以今白洋淀为核心,依托历史上以西东二淀为主体的冀中洼淀及相关河流,形成了白洋淀区域航运网,是漕粮、战备及贸易等大宗物资的目的地、中转和集散地、产地,承担着人员转输任务;常态下的白洋淀航运是承托淀区集市贸易的载体,而帝王驻跸水围,则彰显了其与众不同的特殊功能和地位。对白洋淀区域航运功能的历史考察,将有助于进一步解读内河航运的历史与文化,思考其在现实中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清水江是贵州省第二大河流,流域遍布省东南部多个县市,其天然便利的水运条件曾被人们广泛利用,因而使之成为了省境东大门的重要交通通道。清水江航道的开发与利用,对清水江流域地区以及贵州省的历史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作用。梳理其开发历史,对我们进一步认识流域文明与贵州历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辽河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条较大的河流,辽河水系与黑龙江水系南北呼应,是东北地区两条最大的水系。辽河干流总长度为1 390千米,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千米。辽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仅涉及到三大山脉(长白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燕山山脉),而且流经丘陵、平原、沙漠、湿地,最后注入渤海的辽东湾。从辽河流域的空间分布格局的特点来看,其早期族群文化遗迹的地理分布大体是按照西辽河、东辽河与下辽河流域三个区域展开。辽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黄河流域和燕山地域的夏商文明关系十分密切,有着悠久而又成熟的文明形态,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流域文明。  相似文献   

13.
翻开中国地图你会发现,我国的省界线有不少地方是以自然地理区域为界。如河北和山西两省是以太行山为界,福建和江西两省是以武夷山为界,甘肃和青海两省是以祁连山为界,而广东、广西和江西,湖南也正好是以南岭这条天然的自然地域为界。因而,在讲到“秦岭——淮河线”时,很多学生都会认为秦岭同样是我国重要的省界线,这其实是错误的。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500千米,南北宽100 ̄150千米,海拔多为1500 ̄2500米。秦岭的南北自然条件迥然不同。在水系上,秦岭为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线,北侧是肥沃的关中平原,南侧是狭窄的汉水谷地。…  相似文献   

14.
陈隆文 《天中学刊》2010,25(4):93-95
明清时期,中原运河是封建社会后期经由中原腹地沟通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的水上通道,是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卫河构成了明清中原运河的北段,贾鲁河——沙颍河——淮河水系构成了明清中原运河的南段。明清中原运河沿线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5.
《治黄科技信息》2009,(4):22-28
中非共和国 1 水资源 全国有2个主要流域:乍得南部流域和乌班吉河流域。前者的水文条件非常不规律,在旱季水系完全干涸;后者较规律,虽然旱季流量大大降低,但常年有水。  相似文献   

16.
河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的通称。在中国有江、河、川、溪、涧等不同称呼。河流沿途接纳很多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这就是水系。河流是地球表面淡水资源更新较快的蓄水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淡水体。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是不同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水位、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凌汛、水能,而河流水系特征包括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从历史维度看,传统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积淀;从地域维度看,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融而构成的产物。泰州有着特殊的区位环境——处于吴越文化、楚汉文化的交汇点;有一个特殊的社会变迁和积淀过程——多次接纳外地人口的迁移,所以,泰州区域文化的形成主要受吴楚南北文化的影响。但由于泰州历史上处于长江的最下游,且泰州一直是发达而平安的地区,所以,泰州在接受南北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上江文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须弘 《地理教育》2022,(z1):200-202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大运河纵向流经全国8省35座城市,并将我国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东西向的水系联系起来,构成了我国南北水路交通大动脉.  相似文献   

19.
本课教材的重点是大运河的开凿和隋末农民战争推翻隋的统治;难点是隋初经济发展的原因。一隋的统一教材首先叙述了隋朝对全国的统一。自东晋以后,我国处于南北对峙的分裂割据状态。这种分裂局面,人为地阻隔了南北人民的交往,如“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渡”(《北齐书》卷46,《苏琼传》),严重地妨碍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同时,南北各王朝为了进行割据战争,又把沉重的兵  相似文献   

20.
"全国统一考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这一提法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历史局限,对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统一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兴废、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