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把城镇化问题与环境问题结合考虑,着眼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今后“人口转移型城镇化”主要不应是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迁移,而是主要向城镇和小城市迁移发展。提出“结构转换型城镇化”,主要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强调农业机械化是催生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也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过程,促进边远山区自然村农户向行政村转移;促进生态型新农村的建设;促进集镇、村镇向建制镇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必须转变发展理念、角色认知与发展路径。首先,中西部高等教育应转变以往的“躺平”理念,深化对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战略、根本任务以及振兴路径等方面的认识从而树立“自强”发展理念;其次,中西部高等教育应由以前的“观望者”向“守望者”角色转变,加强地区政府强干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及变革人才机制,深度参与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全过程;最后,中西部高等教育应通过建立中西部高等教育集群、探索“五位一体”产学研融合模式与培育区域品牌院校转变原有的“外延式”发展路径,坚持走“向心型”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9,(2):98-101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走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地域辽阔,城镇众多,类型多样,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山区与平原、山区与沿海、平原与沿海等区域情况不同,城镇化发展不能要求按照统一模式进行,而是要根据城镇所处的区域、资源和产业基础等条件,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4.
略论金融如何支持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贵州省为例.承接产业转移,是促进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实现贵州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应抢抓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制定承接产业专业的有效措施,加快发展并形成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中国城市化将在三大类地区发生。一是东部沿海地区,形成城市群和城乡一体的格局,二是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三是中西部地区已形成产业支撑能力的城市和有资源开发潜力的城市。十堰作为中西部结合带并且有汽车优势产业和水电、旅游等优势资源支撑的城市,必将成为中西部结合带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地区,但即使如此,也应该遵循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环湖城镇带。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的量变和质变过程,以及在此基础的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过程。但是,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三个集中”城镇化、街道城镇化和“农家乐”城镇化等误解城镇化科学内涵的现象。认真解读城镇化误区,对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与我国改革发展梯度推进相联系,城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就近城镇化的过渡性阶段,就近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同时推进而以异地城镇化为主导的阶段,就近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相结合而以就近城镇化为主导的阶段。我国之所以会出现异地城镇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和我国改革开放从东部地区率先开始,尔后逐步向中西部梯度推进相关。中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东部流动,东部的城镇化速度明显超过中西部。异地城镇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必然导致城乡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城乡区域差别的扩大,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就近城镇化有利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以及缩小城乡差别,这要求我国的城镇化必须从异地城镇化为主导向就近城镇化为主导转变。县城是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城镇化战略性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县城城镇化进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从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协同演进的视角出发,采用NU比方法测算温州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结果显示,两者关系趋势由极不协调逐渐走向协调,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中小城镇发展滞后及产业集聚和城镇化的“串珠式”发展格局,是导致温州模式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坚持创新机制的前提下,促进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在空间格局上协同演进,从而引导温州模式向企业集团化、工业园区化、市场网络化、城镇集群化发展,突破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城镇化建设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以温州为例,分析了城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指出在城镇化大发展背景下,要实现新一轮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有为”作用,从宏观层面合理规划、设定目标、积极引导、优化服务,助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0.
在技术落后、人才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中西部地区要实现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资金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西部地区“三化”协调发展中需要大量资金,然而“三化”特殊性与资本逐利性,大量资金流出农村地区.文章深入分析“三化”中城镇建设、中小企业和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导致了“三化”协调中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资金短缺,并提出了解决其资金短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宏观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提高还有较大的潜在促进作用.从实际发展来看,东部地区应通过主导产业更替机制、结构升级促进机制、福利效应发挥机制来构建转型升级的结构高度化模式,以在主导产业转出后保持区域福利水平不下滑;中西部地区应通过梯度转移机制、静态极化机制和动态扩散机制来构建梯度承接的点域扩展型模式,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和放大区域福利正效应.在国家政策支持上,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二五”规划,统筹全局、重点突出,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促进环境福利改善.  相似文献   

12.
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是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本研究以福建闽西山区上杭县为例,分析了该县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提出推进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为己任的地方高职院校,需要主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准确定位培养方向、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新市民教育、提升“三农”服务水平等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自2001年以来,国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政策历经碎片化政策支持、整合性政策融合和“造血式”战略布局等三个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政府决策、经济发展的底色、传统“西部意识”思维的制约是政策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制于“回报递增”和“体制锁定”机制,政策变迁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2010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首次提出及2017年其升级版的出台是政策变迁的关键节点。政策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高校整体实力的增进;同时,引导中西部高校在发展思路上实现了转变。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进城就读学生迅猛增加,而城市教育资源跟不上,加上择校现象普遍,造成了“大班额”现象严重。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于解决好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规划布局、教育资源扩充、促进教育均衡、规范办学行为和正确的舆论引导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深入揭示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黑箱”,为旅游资源富集区实现乡村发展“新跨越”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张家界为案例地,结合灰色关联法和VAR模型揭示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该过程大体呈现出介入、收缩、发展和巩固四个阶段。其中,介入阶段旅游城镇化的驱动力较弱,对乡村振兴的“生活富裕”子系统影响最大;收缩阶段驱动效应快速衰微,响应系数由1.174下滑至0.634,但对“生活富裕”的影响仍最为显著;发展阶段驱动力呈现持续增强的态势,响应系数由0.685提升至1.190,对“产业兴旺”子系统的影响效应最明显;巩固阶段驱动效应稳中有升,“产业兴旺”仍最为受益,但“治理有效”子系统的关联度依旧最低。影响机制分析显示,政府引导、交通基础设施、旅游业经济效应、旅游业就业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投资是主要影响因素,它们均能表现出一定的正向效应,其中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影响力最强,贡献度在滞后期末达到了23.76%,政府引导和旅游业就业效应的影响作用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7.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新时代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日趋明显,新型城乡关系愈发复杂,不仅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难点,也已成为助推我国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新时代我国城乡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要创新“以人为本”“以地为限”“以生态为先”“以产业为基”“以公平为准”的理念,突破现有的体质机制障碍,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城乡双轮驱动机制、资源平等配置机制、人员流动简化机制、产业多效融合机制和土地控规并举机制,走出新时代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产业转移与承接双方共同利益日益增多,但同时利益分歧也日渐明显。如何公平合理地分享利益、协调分歧是处理各利益主体关系的关键,探索建立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成为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与合理承接的核心问题。产业转移与承接利益分享机制是各利益主体围绕分享的利益客体,在博弈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利益分成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分歧协商机制和冲突仲裁机制等具体机制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生态型城镇化就是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城市化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经济、环境和社会一体化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生态型城镇化建设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必然要求。黄河三角洲生态型城镇化面临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多方面的挑战,为此,必须从牢固树立生态化发展的理念、科学规划生态城镇建设的布局、积极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加快生态科技创新、健全考核机制等方面推进生态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乡镇治理是城镇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丘陵地区是平原与山地的结合部,其乡镇治理模式对中西部而言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四川省大竹县庙坝镇为实例对我国中西部丘陵乡镇基层治理进行探讨,总结该地在城镇化进程中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事业、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有益经验,为当前城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