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历史文化为出发点,从北魏平城时期的遗迹———云冈石窟、北魏明堂、北魏永固陵等入手,研究大同北魏平城旅游开发。提出了以云冈石窟为主体构建北魏平城文化旅游体系;开发永固陵景区、设立北魏文化博物馆,丰富北魏平城文化旅游体系;完善北魏明堂遗址公园的配套设施,提高北魏平城文化旅游的品位;组合资源以突显北魏平城文化旅游的整体格局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北宋道学运动的兴起 ,主要是由于赵宋统治集团之“文治”取向和“以儒立国”国策的确立 ,以及朝野互动以求“推明治道” ,从而引发儒学学风从实证化范式向哲理化范式转型的结果。张载道学 ,正是在这一学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张载关学学风之特质体现为 :“勇于造道”、“志道精思”的道学建构 ;“道学、政术”不二的政治主张 ;“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道德修养方法 ;“以礼为教”、“敦本善俗”的社会教化使命 ;关心民生、多方“营画”的经世致用作风。张载关学学风的现代意义 ,可从学术思想史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两个面向把握  相似文献   

3.
北宋倡导文治,号为宽容,但也屡屡发生一些以文字言论构造狱案的事件。北宋一代发生的文字狱是号为文治的政治中的不和谐音符。以政治斗争为主线,以台谏为工具,是北宋大部分文字狱的主要构成要素。文字狱是北宋政治斗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五)御史台 也叫“兰台”,这一时期变化最小,基本沿东汉之制。长官为中丞(北魏叫中尉),属官有治书侍御史、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东晋起增检校御史,分别监督中央和地方官,弹纠违法者。总的说来,由于是皇帝“耳目”,因此,越来越受重视。  相似文献   

5.
自秦以下的中国政治走上标榜文治的道路,社会上逐渐形成重文轻武的传统。清末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特别是庚子义和团事件以后,社会上出现了尚武思潮,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教育改革存在明显的“尚武”倾向,1906年把“尚武”定为教育宗旨之一,体现出时代和社会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钱穆先生是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其对北朝历史的研究很值得关注。其认为当时北方诸儒对学术的继承使得儒统不绝;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以及胡族的汉化,使文治势力不断进展;北朝士族门第保存了传统学术与文化命脉,并促进胡族的汉化;“均田制”与“府兵制”的颁布与实行,基本解决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问题。本文就钱穆先生所著《国史大纲》为中心,欲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一、回眸古代均田之制三百年以镇压汉末黄巾大起义为契机,封建统治阶级把整个中国拖入三国两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大分裂之中.其间兴灭的所有政权中,立国时间最长的,当属崛起于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386—534年).大分裂期间的北方十六国大乱.接踵西晋“八五之乱”的爆发,长达一百三十多年,当时各族统治者建立的国家,先后竟达二十多个.其中不少政权(包括北魏)的统治者以杀戮为能、抢劫为荣、掠人为乐,致使中原大地处处人烟大减、田园荒废、经济凋敝.然而与其他政权相比,北魏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更有效地取得汉族地  相似文献   

8.
《甘肃新通志》及州志等记载均相同 ,不再征引。唐代时析上县始置天水县 ,北宋至元初 ,天水县建置屡有变化 ,治地亦不固定。据上述记载可知 ,今天水市西南 70里即为天水县故地 ,这里为今天水市天水镇所在地 ,人们习称“小天水”。由于天水县系由唐时上县析出 ,唐之后上县建置不复存在 ,上故城亦不以“上”相称 ,故天水城易为人们误当上故城 ,顾组禹所记当属此例。如前所论 ,上城自北魏至唐末治今天水市秦城区当属无疑 ;而且 ,在北魏之前 ,还有一段时间上仍治今天水市城区。因为《水经注》除记有“上城”外 ,又有“上故…  相似文献   

9.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一个王朝。北魏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对当时社会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北魏地处中国北方,旱灾影响最为严重,其次是低温冻害和水灾。加之北魏处于寒冷期,灾害影响比较严重。北魏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尽力救灾。北魏救灾措施比之于西晋、十六国诸王朝来说有相当大的进步。北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多数情况下尽力尽责地救灾,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依据遗址的位置和出土文物,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确定其为北魏平城明堂遗址。北魏平城明堂是《水经注》所记载的诸多平城建筑中首座能够明确地理坐标的建筑。为今后深入调查研究北魏平城遗址和平城文化确定了最具有说服力的坐标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天水位于中国的几何中心,历史悠久,文化绵长,传承有序,被誉为“羲里娲乡”。多年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天水麦积山石窟北魏时期开凿的第69龛和第169龛之间外壁上浮雕为伏羲女娲交尾图的再次核实,为伏羲女娲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三、均田诏令中的“正月” 前已说过,范书画罢原圈,紧接着又画新圈。原圈把北魏行均田的始年定于485年,把立三长定于486年。而新圈又将这两个定位年份对调,认为485年立三长、486年行均田。然而,在对调时,新圈底气不足,只好在两个年份的前边冠以“假定”字眼,或在后边尾随上“(?)”号。就这样,新圈否定了原圈,首开了先三长后均田之说的先河。 前还说过,共鸣者新圈认为北魏立三长“可能是在485年,比‘均田制’早一些。”还认为立三长之后,“接着,便行‘均田’。‘均田令’的公布,可能是在485年的冬天,‘三长法’实行之后。”这些引语表明,该圈的确信奉先三长后均田之说。不过,其不是把先后两事分别摊派给485、486两个年份,而是将二者都硬塞入485年之中,尽管也是用的不肯定口气。其把485年分为两段,“冬天”为后段,“冬天”以前为前段。前段实行了三长制,“接着”,后段“公布”了均田令,实行了均田制。总之,二新圈基本观点一致,仅在立三长的时间定位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发展要受到政治功利因素的干预。这在唐代的书法艺术中有很明显的反映。文治的需要,使众多的书法家挤身仕途;而书法家干禄的成功又促使唐代书法空前的繁荣,以至于尚好书法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风气。干禄实用也决定了书法端庄、易识、整饬的面目特别突出,这是唐代书法“尚法”的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14.
北魏的法制建设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它前承汉、魏、晋以来法律的精髓,后启隋唐以降中国封建正统法律的先河,为中华法系的正式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北魏的法制成就与孝文帝的努力密不可分.他进行了著名的法律改革,推进了北魏法制的封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免官是北魏官吏处罚制度的重要形式之一。处罚对象广泛、处罚原因和处罚形式多样、处罚制度较为完善是北魏免官制度的特点。在强化君权、整饬吏治方面,北魏免官制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北魏的洛阳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最为兴盛的时代。北魏洛阳城市风貌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独 特的地位。具体地说,它体现为三个交汇点,即民族融合的交汇点、南北文化的交汇点和中外交流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17.
北魏平城宫廷经济是伴随着北魏王朝的兴起和封建化而兴起、繁荣、衰退以及崩溃的,与北魏迁都平城共始终。其所以兴起和繁荣,一是北魏王朝在封建化的道路上的迅速前进,二是平城所具有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三是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四是荟萃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8.
北魏金陵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的皇陵。在史书记载中,北魏金陵有云中金陵、盛乐金陵和金陵三处。虽然这三处金陵至今尚未发现,但笔者认为,云中金陵应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一带,是北魏早期的皇陵;盛乐金陵应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西北,是北魏定都盛乐时所建的皇陵;第三处没有冠以地名的金陵则应在今山西省左玉县的大南山一带。  相似文献   

19.
北魏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其法律呈现出了承上启下、继承与创新的双重历史作用.留养制度作为北魏法律的首创,是中国式缓刑制度的一种尝试,其深深地扎根于古代社会的社情,折射出了北魏法律儒家化的特质,同时其所蕴含着的"孝"的观念和曲法纵情的魄力也为中国古代法文化增添了一层浓厚的亲情味.  相似文献   

20.
北魏神加鹿四年(431年)平城长庆寺《造七级舍利塔砖铭》,为王银田教授2005年12月于日本京都人文科学研究所中村不折书道博物馆所见。此石入藏后并无拓本流行,更未在日本或中国国内作过任何形式的介绍。此次不仅照录了铭文,而且阐述了作为皇家寺院的平城长庆寺的大致情况。铭文所记北魏平城长庆寺劝缘兼作铭记的僧人永慈、建造佛塔的僧人恬静、译大藏经30部并置之入塔的僧人苴倩和昙云,则对北魏平城时期的高僧有了新的认识。《长庆寺造塔砖铭》本身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北魏早期书迹,其隶楷即楷书而带有隶意的面目,又揭示了北魏平城时代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这就是北魏早期的碑版书即铭刻书,或楷隶,或隶楷,起决定作用的并不全在于时间的早晚,而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碑石自身的规格,同时也取决于书手对各种书体的掌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