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针对我国当前学批评界对西方论绍介的过度张扬和昙花一现的弊病,章认为:这是批评主体思维方法的辩证、理性批判精神的欠缺所导致,因此,建构一个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尤为迫切,章提出思辨性与民族化底蕴是其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在“五四”时期确立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新文化、新文学的现代意识,在古今与中外的双重交错轨道中确立批判、启蒙的现代性核心价值取向,在多元整合的价值追求中确立新民主主义文化性质和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为现代批评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泰州儒学强调经邦济世,主张天下为公,以天下为职,积极救国救民、安民安天下。泰州儒学反对以潜龙为德,要求每个人都能够确立社会责任感,发挥自己积极用世的主体精神和主动出而为国献力的见龙精神。泰州儒学还主张以师治世,他们"好为人师",大多数学者淡泊功名,终身献教,真正体现了"诲人不倦"的精神,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对教化民众、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的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实践结晶。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从中汲取政治智慧和政治力量,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运用党的优良作风凝聚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5.
6.
王明友 《文教资料》2008,(28):74-76
网络媒介的诞生,打破了传统的纸张媒体下的文学批评模式,促成了文学批评的转型,更为重要的是让文学批评主体产生很大的变化,与传统的文学批评家相比,网络批评的主体具有了自由、主观情感、批评态度明晰、交互等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逐步兴起的一个哲学与美学概念,随着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与后现代主义美学和文论思潮,它越来越引起文学理论家的关注,并且发展出“文本间性”(或“互文性”)。这样“主体间性”就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概念;它可以比较合乎逻辑地解决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的关系,是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主体间性”也有其适用的场域和限度,过分地运用它势必产生文学本体的混乱。  相似文献   

8.
张晓平 《华章》2007,(8):38
民族精神是民族富强、兴盛的精神动因.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要着力弘扬科学创新精神、自强自立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目标和精神支撑,确立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整体性价值取向和评价取向,发挥出批评的评价机制作用,推动文学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抗震救灾斗争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催生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一精神力量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文学批评在对创作的阐释活动中,经常充溢着新的发现。文学批评和创作的同步多发生在文学观念急剧变动的时代,批评对文学创新的阐释往往会颠覆既有的文学观,同时又创立并推动新观念的建设和接受。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批评的发现主要体现在对文学观念的不断创新和重构上,并可以从对文学的概念、文学的功用和文学的发展等认识的进展上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2.
论文主要论述了建国之后对于之前文学革命叙述的批判与重构,包括重构的历史背景、政治因素以及同一时期不同文学史在叙述文学革命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文学史写作者的思想嬗变等,以窥20世纪50年代文学史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多元文化语境中,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需要人文化转向,即在文化研究中还原、挖掘其内在的主体精神,从而既形成理论研究的新框架体系,保持本土文论的哲学品格和话语特色,又能借助于文论精神意蕴的学习与传承,启迪当代文人生成“审美新感性”,在新的审美经验模式下寻求生命主体精神的“立言”和“还乡”。  相似文献   

14.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强调三个方面的要求:批评是一种艺术;批评是一种理解;批评是"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这三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共同构成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  相似文献   

15.
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思想注重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批评是政治的批评,它与社会权力问题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批评的政治性决定了批评的视野是整个文化,但文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学批评首先是文学读者的批评,体现着文学读者对文学及其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不同的文学读者有不同的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文学的政治批评;二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的人生批评;三是以梁实秋、朱光潜、李长之、李健吾等学院教授或学者为代表的文学的学院批评。这三种类型之间有多种过渡形式,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文学批评因为价值缺失、引领缺位而被诟病的被动状态正在得到改变。我国文艺理论界在文学批评价值体系重构中,正在努力"回到马克思"的精神维度,在坚持学术自觉中构造文学批评的学理维度,在接受实践检验中提升文学批评的引领力度。文学批评遵循客观规律、服膺科学至诚、彰显引领价值的声音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响亮,并逐渐开始唱响文学批评话语的主旋律和掌控制高点。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在重构中实现了新突破,做出了新贡献,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性成果,有力引领并推动着当代文学实践的发展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日益繁荣。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多样多变,似无定规,但深入分析,皆与形而上学密不可分。形而上学是在批评背后操纵着的“看不见的手”,正是有关的形而上学理念规定着批评的意义诉求与运作旨趣,形而上学的演化逻辑则规约着批评的演化。—个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批评所以无大建树,原因之一是仅停留在对批评理论与方法本身层面的关注,而忽视了其后的形而上诉求。这使我们的批评创造方向不明,原动力丧失。  相似文献   

19.
每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由于文学场域不断被冲破,既有的文学批评理论面对新近出现的文学式样表现得滞后僵化,不能给予充分有效的阐释。针对这种文学批评阐释不完整或失效的现状,笔者认为,虽然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有其不可或缺性及阐释的权威性,但是其对新的文学样式却缺乏深刻有效合理的阐释,一种新的批评模式——张力性的文学批评结构模式有待深刻挖掘,从而对新的文学样式进行有效阐释和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