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建锋 《湖南教育》2003,(10):32-33
“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咱们比赛看谁把课文读得美!” “行!” “你们课前读过几遍了?” “三遍!” “咱们现在还不能比,因为我课前已经读过八遍了。即使我赢了,那也是不公平的。这样吧,你们再读两遍,然后,咱们再比。” 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把课文读了两遍。 “谁敢跟我比?” “我!…”“我!”同学们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2.
"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咱们比赛看谁把课文读得美!" "行!" "你们课前读过几遍了?" "三遍!" "咱们现在还不能比,因为我课前已经读过八遍了.即使我赢了,那也是不公平的.这样吧,你们再读两遍,然后,咱们再比."  相似文献   

3.
引子1994年6同18日上午10时30分,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几位本校考生兴冲冲地敲响了我家的门,告诉我:“老师,这次考的作文题是《今天妈妈(爸爸)不在家》,它正是你所编的《中考作文分类指导100例》一书里的一道题。我们几个差不多都能把这篇例文背下来,因此考试时不费吹灰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模仿者不绝于代,其中,清代的《烟室铭》、当代的《教室铭》及《给“以权谋利干部”画像》更是让人拍手叫好。《烟室铭》借《陋室铭》之体,注瘾者之神,达作者之讽刺与痛心之意。《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  相似文献   

5.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模仿者不绝于代,其中,清代的《烟室铭》、当代的《教室铭》及《给“以权谋利干部”画像》更是让人拍手叫好。《烟室铭》借《陋室铭》之体,注瘾者之神,达作者之讽刺与痛心之意。《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写家信,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虽非跳舞厅,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给“以权谋利干部”画像》:“才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这个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无小兵。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唯颂扬之谐音。青云能直上,随风显精神,群众云:臭哉此人。”这二篇则是借刘之体,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丑陋面。这种模仿因其形式早为人们所耳熟能详,而内容又直指时弊,所以常常让人在大赞痛快之余,不得不折服于作者的幽默与机智,折服于作者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国画大师齐白石多次对他的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我认为这句话是齐白石老人对绘画艺术创新的点睛之笔;是融齐白石一生对绘画艺术创新的感悟;是齐白石给后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样,对待当今教育战线倡导的教育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作用。如何来深刻认识这句话的含义,很值得教育同仁去思考。  相似文献   

7.
客观地说,高考满分作文确有其过人之处,其语言、结构、立意等都很值得那些待考的学子们借鉴,不然这些作文也不会从成千上万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可惜"经"虽是好"经",却被某些学生给念歪了。有些学生把高考满分作文作为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终南捷径,背诵之,模仿之,忙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些隐含“程度高”的词语被扩大用法或以它们为语素造出一大批新词,在信息量剧增的社会中,人们的追新求异和这些词语本身隐含的表情因素以及汉语的构词方式促使这种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医院急诊室里,一群医护人员正围在病床边紧张地抢救着一位面色苍白、双眼紧闭、生命垂危的孩子。孩子叫明明,刚满四岁。三小时前母亲带明明到江边玩。明明在追捉蝴蝶时从二米高的土坝上跌下。母亲跑过去抱起明明,发现孩  相似文献   

10.
曾经在《人间游戏》里看到过这么一个例子:Johnny是一个5岁的孩子,当他的父母和朋友正在厨房的餐桌前喝咖啡的时候,他从房间跑进跑出,快乐地在拉着他最喜欢的玩具卡车。突然客厅里传来了一阵撞击声。他的妈妈走进客厅,发现一个玻璃花瓶从桌上倒下来,打碎了。"谁干的?"她问。"Doggie(狗)。"他回答。妈妈气得脸红脖子粗,因为她知道5分钟之前她已经让狗出去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在词义、语法结构(特别是"太/很+形"的重叠式结构)和语义功能上进行比较,揭示副词"太"和"很"用法上的不同,突出"太"的一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2.
曾经在《人间游戏》里看到过这么一个例子:Johnny是一个5岁的孩子,当他的父母和朋友正在厨房的餐桌前喝咖啡的时候,他从房间跑进跑出,快乐地在拉着他最喜欢的玩具卡车。突然客厅里传来了一阵撞击声。他的妈妈走进客厅,发现一个玻璃花瓶从桌上倒下来;打碎了。“谁干的?”她问。“Doggie(狗)。”他回答。妈妈气得脸红脖子粗,因为她知道5分钟之前她已经让狗出去了。她直截了当地击破小男孩的谎言:“我不要一个撒谎的孩子!”  相似文献   

13.
翻开《鲁迅选集》,映入眼帘、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竟然是那不痛不痒的“据说”。擅长冷嘲热讽的鲁迅反复使用“据说”,不确定的模糊的语言包孕着确定,确定之中似乎又蕴含模糊,因此先生的作品具有内涵丰富、意蕴深邃、诙谐而又峭拔的风格。有的单独使用,有的拆开使用,有的放在段首,有的夹在句中,虽用法不同,但隐含的讽喻,流露出的调侃却惟妙惟肖。“据说”一词单独使用最初发表于《猛进》周刊的《十四年的“读经”》,对章士钊等人“读经可以救国”的谬论,鲁迅写文章批评道:“衰老的国度大概就免不了这类现象。……俄国有名的医学者梅契尼珂夫…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中,把“所有格”分为代词所有格和名词所有格,用来表示所有或所属关系的代词,叫做物主代词,也称作代词所有格.名词所有格是用来表示某物属于某人或某物的所有关系,它可以分为表示有生命的东西名词所有格和表示无生命的东西的名词所有格.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老师常大声地训斥学生:“不许交头接耳!”考试上,老师一声“不许交头接耳!”打破了考场的宁静。过去,没有人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今天再听起来,却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16.
丑小鸭的坎坷经历让孩子们唏嘘,丑小鸭最后变成天鹅让孩子们欢欣鼓舞.丑小鸭的坚强感动了班上所有的孩子.解读这篇童话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往深处进行一番研讨了,我对同学们说:"在人们眼中出生低贱,在成长过程中饱受身体和心理折磨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天鹅,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小天鹅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的两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17.
《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身世“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课本对此句中“教坊”的注解是:“教坊,唐代宫廷的乐舞教习机构”。此注解很不详备;当讲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学生又生疑问,堂堂一位大诗人,为何与歌女同命相怜呢等等,这里有必要对“教坊”一词做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8.
赖敏 《中国教师》2005,(4):57-58
有一次,我去参加小孩的家长座谈会,班主任老师重点向家长汇报了学生近一段时间的学校表现,其间说到纪律,称赞班上女孩子很听话,老师对他们非常满意和放心,而对男生则责备其诸多不是:上课耍小动作,喜欢接老师的话;下课疯玩,有时让不得人,管不住自己,以至打架惹事……最后班主任恳请家长与老师配合多费心管教。我的小孩是女生,听完老师的话似乎应该庆幸才是,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说起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模式化,缺乏个性,驯服而无创造性,已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过去以“是否听话”为好学生标准的观念也普遍遭到否定。但在具体的…  相似文献   

19.
经常听到一些领导和老师讲.现在职业学校招的学生大多是“差生”。记得有一次参观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大谈面对“一群不懂事的孩子”的教育经验,似乎只有用改造这些“差生”的说法,才能说明学校的功绩。所谓“差生”,习惯上是指那些文化考试分数不高的学生,有时也指行为有过失的学生。说实话,比起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一般都比较差。但是。我们是否就可以由此得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差生”的结论呢?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中语言的运用出神入化,读之每每令人拍案叫绝。这主要是由于鲁迅先生用了具有不精确和不确定性的模糊语言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起到了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作用。因此,整篇小说的语言具有含蓄,凝练,婉而多讽的喜剧风格。一部《阿Q正传》,只有两万多字,可是“似乎”这个模糊词语的反复使用却不下二十次。有的单独使用,有的连续使用,有的同其他副词互用,虽用法不同,但由于恰当地运用了这个模糊词语,便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了阿Q浑浑噩噩的思想性格特征、行为状态,以至人物形象形神毕肖。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中,当阿Q被王胡扭住辫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