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中间商人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西周时称为“质人”,而后随着朝代的更替其称谓有所变化,唐朝以后名目繁多。五代、宋时,中间商人不仅有性别之分,还有官私之别,更有行业组织即“牙行”。明清以后,虽有波折,但中间商人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相似文献   

2.
通过历年来的考古发现考证了邓城、樊城的演进历程。邓城至少从西周中期就作为邓国都城建于今樊城西北的现址,直到西汉晚期一直是汉水北岸的政治、军事中心,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下降为一般的县城,其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渐被樊城取代。樊城并非西周晚期仲山甫封地,而只是东汉以后逐步兴起的军事重镇。汉水北岸的城市中心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完成了从邓城向樊城的转移。邓城是襄樊的城市之根。  相似文献   

3.
可以逐一分析此题的四个选。西安 :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和唐十个朝代在西安建都 ,中国历史上在此建都的王朝最多、时间最长 ,素有“西罗马 ,东长安”之称。洛阳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后梁、后唐等九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 ,有“九朝古都”之称。北京 :是我们祖国的首都。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开始在这里建都 ,称为蓟。辽以蓟城为陪都 ,改称南京 ,又称燕京。金灭辽后 ,定都于此 ,置大兴府 ,号中都。元也定都于此 ,称大都。明朝在 1 4 2 1年 (永乐十九年 )迁都于此 ,清代仍都于此。民国初…  相似文献   

4.
西周初期对东都成周的建设,是当时政治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周王朝建立东西两都,使东西两个京畿连结成一片,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是我国古代政治历史上的创举。这对于创建统一的王朝,发展全国的经济文化,都具有重大的作用。西周之所以能够成为奴隶制时代的全盛时期,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这个东都的创设,对于此后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东汉以后曾有许多朝代建都于此,新莽以后曾有许多朝代以此为陪都.本文将对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一些新看法,供大家讨论。一、营建成周的经过和年代周武王克殷以后回到镐京,整夜睡不着觉,优虑的是“未定天保”(“天保”是指顺从天意  相似文献   

5.
洛阳在中国古都史上曾经存在过两个时期的成周城,即西周成周城和东周成周城。营建西周成周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迁居"殷顽民",镇戍东土。然而由于王子朝发动叛乱,周敬王在晋国的支持和帮助下扩建新都,即东周成周城。其地望在今汉魏洛阳故城一带。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史一、单项选择题1.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是在()时期A.尧B.舜C.禹D.启2.下列朝代中,属于奴隶社会的有()①商②西周③夏④春秋⑤战国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4.选择文字演变过程正确的一组()A.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隶书B.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C.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D.甲骨文→小篆→大篆→金文5.以下朝代中,实行过分封制的有()①西周②秦③西汉④东汉⑤西晋A.①③⑤B.①②④C.①③D.③④6.春秋战国…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计年不准确,故不计);寿命最短的帝王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亡。历代王朝中,延续最久的是周朝,共800余年(西周300余年,东周515年);存在时间最短暂的是北辽,仅一年多。那么,在这83个王朝中,出现过多少位太上皇呢?  相似文献   

8.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经历了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过程中新旧质素的交替变化,其中所蕴藏着的丰富而生动的称谓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全面梳理,东汉魏晋南北朝亲属称谓大致可分为祖辈称谓、父辈称谓、平辈称谓、子辈称谓、孙辈称谓五类,从共时分析和历时比较的角度,重点考察这个时期产生的新词新义,探讨新词新义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和语言内部机制.为汉语史和称谓词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为中国古代政局最为复杂动荡的年代。各阶层、各政治集团都在这一历史大舞台上有过出色的表演,而尤以名士集团最为突出。名士本谓知名之士,历朝历代皆有之。而作为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统治阶级中文化群体的一种称谓,则有“东汉名士”、“魏晋名士”等。东汉名士是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和道德风范的具体体现。魏晋名士承袭了东汉名士的某些余风,却又与东汉名士整体风貌迥然有异,显示出其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0.
成周是西周时期的东都,其在西周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考古材料为主,辅以金文资料和古文献记载,通过对比成周所发现的墓葬、铸铜遗址、青铜器,进一步对西周成周的发展及演变进行研究,分析成周所设置的官僚机构、周王在成周的活动及居住情况,发现西周初年是成周都城地位的确立期,西周早中期是成周的兴盛期,西周晚期成周开始衰落。东周时期,瀍河两岸的成周已基本废弃,而今汉魏洛阳故城一带的成周,在东周时期继续延用,甚至一度被当作都城。  相似文献   

11.
铁血 《学子》2003,(8):53-53
帝王最多的是商朝,自汤至纣,共历30帝。帝王最少的是王莽的新朝、北朝的东魏,均仅历1帝。帝王平均寿命最长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平均每帝享年54岁。帝王平均寿命最短的,是北朝时的北周,平均每帝仅享年22岁。朝代延续最久的是周朝,共800余年(西周300余  相似文献   

12.
“三公”的称谓始于商代。经过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演化,秦时,“三公制”正式确立,西汉时逐渐完备,东汉时走向衰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三公”从此主要成为有功大臣的荣誉虚衔,直至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才彻底消亡。“三公制”的形成、成熟和消亡是中国古代社会加强王权或皇权的需要,是集权政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上海滩     
电影、小说、歌曲都有以上海滩为背景的,其实,上海滩就是上海,为什么非要加个滩字呢?这是由于中国人喜欢用某些事物的特征称谓地名之故。比如,北京常叫做北京城,因为它作为多个朝代的首都,确实曾有十分规整、雄伟、固若金汤的城  相似文献   

14.
正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体现出了全面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点。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四言古体诗、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杂言古体诗、小令、中调、长调等无所不包;上自西周下至明清,每个朝代的作品都有;不同朝代的典型体裁,不同体裁的代表作品,不同朝代的代表作家,不同作家的代表作品,同一作家不  相似文献   

15.
城子崖的发掘有两大意义,一是在理论上动摇了“中国文化西来说”,二是在中国考古学上起了奠基作用。济南故城因济水而建,并有两汉时期的一段繁荣,后因济水的断流而衰败,东汉末义军的屠城造成了西晋时期济南故城的西迁历下。  相似文献   

16.
罗文荟 《天中学刊》2012,27(4):73-76
《诗经》中有大量的异姓夫妻称谓。古公与姜女、王季与大任等夫妻称谓反映了西周建立前的同姓不婚之俗,韩侯与韩姞等夫妻称谓表现了周朝建立后实行的同姓不婚制。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制主要是为了扩大势力和巩固统治。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罢黜百家,建立起大一统王朝的国家宗教,但其郊庙礼乐制度多依据神仙方士之说,不合西周古制者甚多,于是在西汉中后期兴起了一场以复兴古礼为目的的儒学复古运动,其高潮便是“元始改制”,其结果便是王莽代汉。王莽虽然身败名裂,但“元始改制”的成果,西周模式的郊庙礼乐制度被东汉王朝承袭,并成为历代郊庙礼乐制度的正统。  相似文献   

18.
王平平 《现代语文》2007,(11):122-123
《醒世姻缘传》,作者西周生,约成书于清朝顺治年间.它假托明正统至成化年问的背景,叙述了一个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用佛教法力无边、无所不在的因果报应作纽带,旨在维护封建纲常,宣扬因果报应,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此书主要用山东方言写成,人物形形色色,其称谓也不尽相同,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称谓系统.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称谓是模糊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在其存在的特定时期,为了区分不同的年代、地域、性质和掌权者,产生了国家称谓即国名。因此,国家可以灭失,而其称谓却可青史永存。苏联解体后谈及解体前的苏联称“前苏联”,我认为这是模糊的认识。其模糊性有以下几个表现: 第一,把国家称谓和国家看作是同一历史概念。 历史上同一称谓的国家形式存在时间最长的罗马帝国不过千把年,短的如巴黎公社只两个月,可它们的称谓可以万万年。我国夏、商、周、秦、汉、唐,众多古国朝代早已灭亡,可称谓永传,没谁改叫“前夏朝”、“前唐朝”等。日本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时称“大  相似文献   

20.
胡国,归姓,本是北方媿(隗)姓赤狄部族的后裔。夏、商时媿姓的一支南迁至黄河南岸而进入中原腹地,西周时在淮河两岸建立胡国和弦国。西周的胡国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境,在春秋初期受郑武公的军事压迫而被迫向东南迁移至安徽阜阳境内,故城在今安徽阜阳西北的颍水西岸、泉河北岸一带。至春秋中后期,胡国成为楚人的附庸,完全丧失了主权。春秋后期胡国转而依附齐、鲁,公元前495年为楚所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