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农村城镇化发展迅速,人口结构变化,适龄生源不断减少,造成农村教育资源利用率不足,大量教育资源浪费,所以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中体现的是"高公平、多效率"。此文从教育生产效率、教育生活公平和效率与公平的内在一致性来分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
秦坤花 《课外阅读》2011,(8):108-108
这几年,撤点并校正进行得如火如茶。听到最多的消息就是某乡某镇把全乡或镇的小学高年级都集中到乡或镇上了,一个级分成八九个班。村委会完小更是把村小学全部纳到完小来。如果哪个乡镇集中不来,人们就会议论是不是校长不行。撤点并校被领导看成是突显政绩的招牌。然而在这热闹背后,却显露出诸多的问题,甚至让很多的小学生和家庭吃不消。因此,撤点并校是值得重新审视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3.
对"撤点并校"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撤点并校"在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健康第一"等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提出"撤点并校"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在场地器材、师资队伍、课堂教学、领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对解决"撤点并校"政策实施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燕 《教育评论》2013,(2):30-32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有利有弊,人们对其毁誉参半。撤点并校有利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降低生均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但随之而来的校车安全、农村学生上学难等问题亦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错在于其导致教育不公凸显、教育责任转嫁、学生发展受损、教育资源浪费、乡土文化断裂等问题。对这些错误认真反思并进行理性纠正,是保证撤点并校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后并非都像当初所设想的那样能优化配制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撤点并校后,出现了学生辍学,学生安全隐患增加;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家长的经济负担加重;教学质量并非都得到提高;农村文化萧条等现象。为此,重新思考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旨在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师资力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规模办学,提高办学效益;但同时也引发出农村中小学生上学难、辍学增多、公共安全事故频繁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本文结合秦皇岛市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现状,对如何更好地完善该项政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山区农村撤点并校应因地制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一些山区农村纷纷撤并一些学生数很少、又能与邻近学校合并的教学点,这对于集中教学资源、减轻农民负担,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如果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盲目撤并,就会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被称为"撤点并校"。这一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较好地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资金的利用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子女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但是一些地方的过度集中办学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此政策在实施十年之后,被国务院紧急叫停,2012年11月,教育部要求各地暂停撤点并校。文章对撤点并校政策十年的变迁进行整理了分析,找到政策变迁背后的原因,为完善撤点并校政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教育问题成为近年来农村问题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掀起的"撤点并校"使得农村教育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文章将"撤点并校"后农村教育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年来农村教育进城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撤点并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周步成的MHT量表对农村"撤点并校"和非"撤点并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农村"撤点并校"小学生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方面比非"撤点并校"小学生差。  相似文献   

11.
任勇 《文教资料》2013,(27):121-122,129
自2001年起,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具体措施为撤点并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撤点并校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也相当突出.很多地方政府没有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办事原则,随意撤并教学点,从而导致农村学生新的上学难、上学安全等问题.为解决新问题,地方政府应意识到教学点的重要性,适当保留教学点,并给予教学点相应的支持.教学点在人口稀疏的偏远地区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65):166-167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在农村小学推行格式布局的调整政策——"撤点并校"。其出发点是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但各地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给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造成了诸多影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诸多问题的妥善解决,离不开国家、学校、家长的共同合作,需要在实现并校后形成新学校恰当的规模效益、妥善解决富余师资、并校过程中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等方面加大力度,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价值诉求及其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2001年的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理应实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速农村城镇化等价值诉求。但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着忽视教育公平原则且使教育的可选择性流于形式、削弱农村文化建设且抹杀家庭教育功能、忽视合法性原则且违背就近入学原则、增加农村地区家庭的教育成本和负担且加剧了学生的辍学等价值缺损。要使农村地区学校均衡配置与合理布局,必须坚持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和谐统一的教育均衡观、坚持受教育者"权利本位"理念、坚持学校布局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适度协调的原则、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被称为“撤点并校”。这一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较好地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资金的利用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子女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但是一些地方的过度集中办学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此政策在实施十年之后,被国务院紧急叫停,2012年11月,教育部要求各地暂停撤点并校。文章对撤点并校政策十年的变迁进行整理了分析,找到政策变迁背后的原因,为完善撤点并校政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农村撤点并校政策旨在提升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促使教育公平的实现.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制定以及实行的原因,总结、归纳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实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模式,重点立足于不同主体的角度来剖析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从而思考在后撤点并校时代,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思路,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前农村学校网点布局在调整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学生上学难等一些严重问题,这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种做法.农村学校网点布局涉及到教育全面发展及均衡发展、提高办学效率等问题,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在发挥教育传承知识和育人作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在区域内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进行"撤点并校"的十二年来,农村小学布局的调整在带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等益处的同时也引发出农村小学生上学难、辍学增多、公共安全事故频繁、学生出现不良的心理反映等一系列问题。笔者通过对当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现状的调查,通过对该政策的实施利弊进行思考,对如何更好地完善贯彻"撤点并校"这一政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撤点并校运动背景下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撤点并校运动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教育面临的不公正,使乡村儿童面临的成长道德风险递增,也加速了乡村社会的荒芜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政策执行失当的问题,更是教育正义失位的表现,最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乡村文的化被改造和衰亡。缓解和走出乡村教育的困境,除了要慎重推进撤点并校政策,还要反思教育改革乃至国家教育设计的经济主义导向,实现教育正义,更要重建乡村文化,以恢复乡村教育的生机。  相似文献   

19.
“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并没有给农村教育带来欣欣向荣的景象,反而导致了上学难、废校空置、辍学增多、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众多新的问题。实际上,入学人数的减少和大量教育资源闲置的现状,恰恰为农村小班化教学提供了契机。基于国外农村学校的办学经验和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要实施农村小班化教学,就要利用闲置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切实关注留守儿童,促进教育公平;带动大学生就业,为农村争取优秀师资。  相似文献   

20.
广西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体实现了农村中小学办学规模经济和局部教育过程的基本公平,但一些地区也出现了学生家庭负担加重和辍学率上升等损失社会效益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撤点并校政策执行中的地方财政约束和"委托—代理"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增加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完善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机制,避免政策执行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