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深入研究中韩节日文化的异同,以同源节日春节为例,从春节的源起、春节的习俗两方面展现了中韩春节文化,探讨了中韩两国农耕文明下的春节历史文化意义及春节礼俗的相似之处,从中韩春节习俗、春节服饰文化、春节风俗活动等方面比较了中韩国两国春节的差异,总结了中韩春节传统文化的变迁趋势:传统祭祖方式弱化、拜年方式多元化、饮食服饰简单化、风俗活动减少等,春节被赋予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在特定的时间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以苗族民间传统节日“赶秋节”作为桥梁,通过研究苗族民间传统节日“赶秋节”中的认同主体,剖析节日文化中神话传说、传统习俗、语言、服饰等民族认同的构建要素,进而探讨民族节日对民族认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而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社会意义尤为巨大。"长期研究民  相似文献   

4.
身份认同与文化想象——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学的标志。民族特色,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民族性的形成与获得是一个建构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身份认同、文化想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建构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民族的生活,关注民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现实处境,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揭示民族命运。  相似文献   

5.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是全球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主要国家安全危机。本文以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为例,主要论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的内容,分析构建当代国家认同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作为审美场域之一,金秀瑶族博物馆以其所展示的朴素的黄泥鼓舞、精美的瑶族服饰、优美的大瑶山自然生态等瑶族文化符号营造了美的艺术、美的文化、美的生态,表征了审美场域与审美认同的互动关系:审美场域建构审美认同,审美认同也建构审美场域;审美认同与审美场域双向建构,互为审视。  相似文献   

7.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身份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本文梳理了身份—认同(identity)概念的发展脉络。对目前关于身份—认同研究的重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哈尼族迁徙史诗是哈尼族文学史上的明珠,记载了哈尼族在迁徙中逐渐发展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特质。通过对哈尼族迁徙史诗民族认同功能的分析,更清晰地认识迁徙史诗在哈尼族民族主体精神建构以及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因此,每个人都将面临着对国家的认同以及对本民族的认同。如果两种认同能够协调一致将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反之则会导致各种民族矛盾的产生。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仍然有很强的可塑性。笔者以对长阳第一高级中学的田野调查为依据,试图对土家族高中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0.
社会认同残缺是指主流社会对某一群体(对象)认识不全面并一定程度为政府和大众媒体所接受的观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期,伴随城市化进程,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由于农民自身因素和城市经济发展中某些制度法律或人为因素,他们在城市一定程度遭受了不公平对待,农民工的财产权、劳动权、子女的教育权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侵犯。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现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族群建构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方学者安德森(B.Anderson)的民族观为参照平台,通过展示前辈学者对"族群"概念的丰富多彩的解说,指出了族群建构的学理依据和实践价值,揭示了学术意义上的族群建构与具有政治意义的国家认同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强调了将它们并置关联在一起的现实意义,进而初步彰显了学术研究中固有的"政治倾向性",阐明了在学术研究中要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思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77名回族中学生为对象,考察了回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自尊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回族青少年自尊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我喜欢大于自我胜任力; (2)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国家认同程度大于对本民族认同; (3)国家认同可以很好地正向预测自尊中的自我喜欢维度.该结果为今后回族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3.
崔淼 《教育教学论坛》2012,(14):144-145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77名回族初、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了回族青少年的少数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两个层面,认知、情感、评价及行为等四个维度。结果表明:(1)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维度中,认知维度存在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高中男性比初中女性有更高的认知分数;民族认同的情感维度存在年龄的显著性差异,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分数高;(2)回族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维度中,男性情感和评价维度分数显著高于女性。研究结果为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今天生活在苏拉宫村的满族人200余人,他们原是清朝时期从东北派驻新疆的满族官兵的后裔。由于政治的需要,他们迁徙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并与东北满族在地理上形成了较大的隔离。经过二百余年的居住、繁衍,其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发生了诸多变化,但他们却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满族族群认同意识。论文结合相关的节日展演,试对满族族群认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77名回族中学生为对象,考察了回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自尊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回族青少年自尊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我喜欢大于自我胜任力;(2)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国家认同程度大于对本民族认同;(3)国家认同可以很好地正向预测自尊中的自我喜欢维度。该结果为今后回族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少先队辅导员是我国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教师队伍中极具专业特色的一支队伍。本研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及变迁情况的分析,呈现出这一群体在时代演变中的身份建构,为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供启示。研究发现三代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有"组织依恋""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三种不同取向。研究认为社会转型、公众期望的转变以及身份需求与现实的冲突是身份认同变迁最主要的原因。最后,研究认为提升辅导员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明晰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增加辅导员专业学习及理论提升的渠道是强化当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之源,承载着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与最深层次的价值体系。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必须建立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最终必须体现在青少年的价值体系中。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质指向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而当代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实质则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引领下,将"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伟大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逻辑基础首先是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其次是对中华文化内在理念与价值体系的肯定,是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层次要求。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实然路径既包括主体自觉的教育强化,又包括社会生活实践中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自我建构,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共同促进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中知、情、意、行的统一,最终实现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自我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8.
清初流放至宁古塔的文人对宁古塔地域文化的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是在商业、教育等方面都发挥了作用,但我们从诗歌内容来看,反映的更多的是作为士人维护中国文化以及知识分子普遍对民族的认同感,异域的一花一草都时刻让诗人联想到中原。因此,本文欲以吴兆骞、方拱乾的诗歌文本为例,研究具体诗歌内容及其情感表达,对清初宁古塔地域文化构成与民族国家认同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
朱斌 《华章》2009,(19)
服饰的变化最明显,也是最迅速的体现着市民心态、社会风俗的变迁.1911年辛亥革命,终使清王朝土崩瓦解,清王朝的服制也随之灭亡.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便成了影响国民新服饰的最重要的力量.然而,中华服饰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中,国家力量却未能充分建构服饰的认同,以致出现了新旧掺杂、中西结合的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