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见《孟子·公孙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注:“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孟子译注》(杨伯峻编著)给“有不战”作注:“此‘有’字可以译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译文系用‘或’字之义.”以上两注都似不妥.  相似文献   

2.
杜甫在其不朽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句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里的“恶卧”之“恶”应读何音?“恶卧”一词又出自何处?作何解释?无论是杜诗专集,还是唐诗选本,或是大中专、高中语文课本,都不甚统一.有注为“è”,即“恶习“恶”的,有注为“Wù”,即“憎恶”之“恶”的.有释“恶卧”一词的“睡相不好”(林家英、陈志明《中国古典诗歌选注》).有释为“秋季之夜,被子很冷,小孩儿不高兴睡在里面”(傅庚生《杜诗析疑》).其实,“恶卧”之“恶”的正确读音应为“è”,即“恶习”之“恶”.“恶卧”一词作为秦州(今甘肃天水市)  相似文献   

3.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英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订立《南京条约》,这是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帝国主义又割占了九龙.1898年6月英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神圣的领土就这样被帝国主义通过战争或武力威胁侵占了,这是中华民族所蒙受的耻辱.  相似文献   

4.
对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思无邪”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我们认为:1.“思无邪”之“思”为实词,义为“虑深通敏”;“邪”本义是“饱足”、“满足”;2.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总结,而是对《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及功用的概括,其语义为:《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使人们从中得到的联想、启示和教育是深远广大,无边无际的。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思无邪’者,《鲁颂·駉》篇辞。”因此,要弄清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义、内涵,必须追根溯源,从《駉》考察起。《駉》全诗4章,每章8句。我们认为:诗中的8个“思”字皆为实词,用的是其本义。由《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等可知;“思”本为实词,是睿(或容)的通假字,源于睿之“深通”义而为“虑深通敏”义;与“邪”相对的“无疆”、“无期”、“无斁”皆为“没有止境”、“没有终止”、“没有尽期”之义虼宋颐侨衔靶啊痹诖耸杏ξ扳拧?的假借字,表“饱足”、“满足”义,和“疆”、“期”、  相似文献   

5.
古书中有的名词不能按它自身的意义去解释,而需换成与它相关的动词或动宾词组才可以解释通。人们把这种文言语法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1)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左传》庄公十年) (2)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3)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4) 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5)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严复《辟韩》) 上列五例中的“鼓”、“目”、“手”、“妻”、“侯”五个词本是名词,但若按  相似文献   

6.
案头摊着三期《写作》,翻开展现四篇文章:张铎的《“文眼”琐谈》(以下简称《琐谈》,1987年第8期)、何凯丰的《挚友深情焉能忘?——关于<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文眼》(以下简称“何文”,1988年第1期)、张铎的《忘却——战斗——再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文眼”》(以下简称《再谈》,1988年第5期)和赵康龄的《“忘却”义明“文眼”出——也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文眼”》(以下简称“赵文”,1988年第5期)。阅读深思,每篇各得其奥,内中不乏见地独到、鞭辟入理之谈,也颇有独辟蹊径、别开生面之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文学在教学内容上相对比较稳定,传统上各大院校一般都以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为配套的通用教材(以下简称游本《文学史》和朱本《作品选》)。这是解放后编写的几种较流行的颇具权威性的古代文学教材之一。有人认为,游本《文学史》是自林传甲于清末宣统二年(1910)出版的为京师大学堂编写的讲义本《中国文学史》,也就是我国第一部自编的文学史之后,迄今为止第三代文学史的代表作之一。其特点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纲领,是“思想理论型的”、意识形态化了的文学史 。尽管有…  相似文献   

8.
《师说》的写作时间,据方成珪著《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载,系唐德宗贞元八年(803).这一年韩愈三十五岁,刚刚在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玄、史、文、儒)博士,是个从七品学官.他热心教育后学,重视师道,对于前来求教的人,都给以诚恳的指导.《新唐书·韩愈传》说:“(愈)颇能诱励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可见当时求教他的人不少.《重答李翊书》中说:“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  相似文献   

9.
关于“父母”之“父母官”义的起始,《辞海》(1979年版)认为“大抵始于宋初”。《辞源》(修订本)没有明确说明。我认为“父母”之“父母官”义当起始于春秋时代。《诗经·大雅·洞酌》云:“洞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饣奔)(饣喜)。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是说在上之人当以斯民为父母,要有慈祥恺悌之念,这样在下者才有亲附来归之诚。毛亨传曰:“岂,以强教之;弟,以悦安之。民皆有父之尊,有母之亲。”朱熹注曰:“君子,  相似文献   

10.
一、英帝国主义先后强迫清政府签定的有关香港的不平等条约有:1842年8月29日的__,永久割让香港岛;1860年10月24日签定的__,永久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中国领土;1898年6月9日的__,“租借”深圳河之南、界限街以北附近200多上岛屿(即所谓“新界”)至1997年,租期为99年。 二、香港地区包括__、__  相似文献   

11.
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 (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卷 37《宁夏卫》载 :“汉伯渠 ,在黄河西南 ,分河水溉田二百余顷。”引文中“黄河西南”之“西” ,应系“东”之误 ,这由明及其以后的文献可以证明。明人朱旃撰修的《(宣德 )宁夏志》(吴忠礼《宁夏志笺证》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同志在五十年代写了一篇短文《关于司马迁之死》(《历史研究》一九五六年第四期),说“司马迁之死是有问题的.”所谓“有问题”,就是说“司马迁死的有点不明不白”,是寿终正寝还是“下狱死”的呢?本文目的不在于想进一步论证司马迁到底是怎样死的,因为限于文献不足,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而想通过研究司马迁之死这样一个问题,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更确切点说是如何理解古代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3.
本字零证     
今人把用羊毛纺织的细布料叫“毛哔叽”,那“哔叽”的本字应当是什么字?按“哔叽”的本字应当是“纰(?)”.《说文·系部》说:“纰,氐人(?)也,从系,比声,读若《禹贡》玭珠.”段玉裁注:“氐人所织毛布也.《周书》:伊尹为四方献,令正西以纰(?)为献.《后汉书·西南夷传》:冉(马龙)夷能作(比毛)(?).(比毛)即纰也.《华阳国志》同.”《说文·系部》又说:“(?),西胡毳布也,从系,(?)声.”段往:“毳者,兽细毛也,用织为布,是曰(?),亦假(?)为之.”  相似文献   

14.
左思是西晋的著名作家,而《三都赋》是他早年的力作之一。《晋书·文苑列传》叙左思作此赋的甘苦说:“(思)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纸笔,偶得一句,即便疏之。”而“赋成,张华见而咨嗟,都邑豪贵,竞相传写”,以致京都“洛阳,纸为之贵”,说明《三都赋》在当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至于后世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对之也多极力赞扬,东晋孙绰(字兴公)云:“《三都》、《二京》,五经鼓吹。”(《世说新语·文学》)刘勰也说:“太冲(左思字)、安仁,策勋于鸿规”,“左思奇  相似文献   

15.
俗吏偏无暇,慇勤喜见招.雨余山径滑,风静马蹄骄.野鸟鸣深树,闲僧渡小桥.临流须畅饮,共此涤尘嚣. 这首诗名为《王副戎招饮龙王塘》,作者是永昌知州喻良,是一首在龙王塘聚会闲饮时作的五言律诗,收录在《永昌府志》(康熙版)卷二十五“艺文”中. 诗人在此谦虚的自称“俗吏”,说自己是才智平庸的官吏.历史上很多谦虚的官员都曾自称是“俗吏”,如汉代贾谊在其《治安策》中云:“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清代钱谦益在《福建泉州府知府赵士许授中宪大夫制》中说:“尔为郡一出於仁人、学士之为,而绝去鄙儒、俗吏之习,其亦有前政之思乎?”  相似文献   

16.
创办于100多年前的贵州大学堂既是清末教育改革的产物,更是贵州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贵州大学堂在其发展中几经沉浮,步履艰难,然而它对贵州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所做出的开创之功不可否认,尤其是它“实事求是,造就通才,兴学育人”的办学精神和培养目标,对于今天的高教育改革仍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见《论语·公冶长》)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杨伯峻编著的《论语译注》把“敏而好学”译为“聪敏灵活,爱好学问”.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给“敏而好学”作注:“敏捷而又努力学习”.以上两种理解均不妥.关键在于“敏”字在句中应如何解释.新版《辞源》1346页“敏”字的第三个义项是“勤勉”,举的第二个例子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辞源》认为“敏”在句中应解释为“勤勉”.我认  相似文献   

18.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19.
魏故兖州刺史郑羲之碑,通称《郑文公碑》(以下简称《郑碑》).宣武帝水平四年(公元511年)刻.正书,分上、下二碑.上碑在今山东平度县天柱山,下碑在山东掖县云峰山.碑额书“荧阳郑文公之碑”七字,碑文约1240余字.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品》中品评为妙品上,居七十七种北魏碑刻的第四位.1980年出版的《中国书法大字典》,收云峰山刻石681字,其中《郑文公下碑》约452字.此碑的作者不载,包世臣鉴定为郑道昭手笔.郑道昭,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河南开封人.生年不详,卒于  相似文献   

20.
“来”辨     
古汉语“来”字,谢质彬先生《释“来”》以为语气词.读而思之,似有可疑者,于读古书不可不察,因举数事,姑妄言之.其一,谢文谓“‘来’字作语气词用,古书中常见”,此说不实.“来”为实词常见,古今通例.或解作虚词,而谢文悉以“语气词”者,所举例证由来迭相沿引,仅见于《庄子》《孟子》二三书,仅上四五例.至谢文为之补证《国语》、《国策》、《庄子》各一例,亦不过七八例.然检索先秦古书,“来”宇用例甚丰,现就几种主要典籍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