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被誉为是"垮掉的一代"的宣言书和《圣经》,它是美国文学中诠释西行主题的经典之作。小说以主人公萨尔对东部厌倦———对西部的幻想———西部梦想的幻灭为线索,体现了"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下所贯穿于作品当中的西部情结的主题。这一主题的凸显过程也暗含了美国文学中对东部和中西部所持的对立的传统看法,即东部是欧洲堕落的化身,而中西部是原始道德的发源地,这种西部情结背后深藏的是"垮掉的一代"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的抗议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魏亮  郜媛  杨洁 《考试周刊》2011,(13):34-35
小说《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近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小说反叛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摒弃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追求无拘无束的自我表达,逃离物化的都市,寻找心灵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从问世到今天,《在路上》一直保持了其对青年的独一无二的吸引力,甚至产生了蔓延全球的"上路"文化现象。《在路上》既具有西方文化的"热"传统,乐观疯狂;同时又容纳了东方文化的"冷"精神,寂寥忧伤。小说通过在路上与不在路上截然不同的生活构成了一个多重的文本结构,其中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抗,又有对人生虚无的宿命思考,这些不同的思想融合产生了凯鲁亚克式的人生哲学。凯鲁亚克式的人生哲学是"垮掉的一代"上路精神的出发点,它所投射出来的综合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反叛,而是对生命的拷问。  相似文献   

4.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垮掉的一代在美国乃至西方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历来饱受争议的一个流派.《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作家杰克·凯鲁亚克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评论界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文章以“禅”作为切入点,从一个独特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全新解读.通过层层剖析,得出“垮掉一代,从未垮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在路上》中"垮掉的一代"。认为小说反映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人不安于传统、逃避现实、追寻刺激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的精神状态。主人公多次横穿美国大陆时所走的路正是"垮掉的一代"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6.
袁蕾 《考试周刊》2008,(6):135-136
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垮掉派"的圣经<在路上>记录了"垮掉的一代"的不羁生活:无目的地在公路上游荡,借由酒精、性、爵士乐甚至毒品来获得刺激,颓废的生活表态下隐藏的其实是"垮掉的一代"对二战后60年代压抑的社会的反抗以及对极度精神自由的追寻.在垮掉派的生活中,音乐狂欢是其追寻精神解脱和终极刺激的生活一个典型侧面.本文从<在路上>的爵士音乐会场景入手,结合"垮掉的一代"生活中的其他狂欢化场景,援引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以及尼采的酒神规则,对<在路上>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垮掉派的生活背后所隐藏的人生终极目标做出了揭示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垮掉一代的精神探索与《在路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发生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垮掉派运动挑战由冷战狂热与清教传统共同创造的高压社会和主流文化.垮掉一代在本质上是叛逆者和探索者.这场运动的主要意义在于它对压抑人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叛逆和探寻新的信仰、探寻如何在现代世界维护和发展人性所做的精神探索.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最全面地表现了垮掉一代的生活方式和最深刻地探索他们不懈的精神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身上的弱点,可以说是垮掉派运动发展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8.
战争带给人们的尽是无法愈合的创伤、妻离子散的家庭,以及失业、贫困与饥荒。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如此。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可谓是战后"迷茫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小说真实地揭示了战争对美国人民,特别是对美国人民精神世界造成的影响。对两代人的性格特点进行比较,将有利于现代人对个人价值的探索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试析《在路上》作品中“垮掉一代”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场文学、文化、社会运动。本文通过分析"垮掉一代"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路上》,来试图阐释"垮掉一代"在疯狂外表下的真实精神追求,并探究它所与美国历史上追求个人价值和个性自由这一精神传统的一脉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10.
“老派美国”与“垮掉份子”的对立和冲突,是“垮掉派”通过他们的文学来刻意塑造的。“垮掉派”的自我是形象建构和身份认同的产物,建立在对于“它者”的想象以及主体与它者的复杂关系中。  相似文献   

11.
作为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路上》不仅是其"自由式散文"的完美演绎,更是以凯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之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因为无论从叙事特色,还是从人物形象,抑或从主题传达来看,它都最集中展现了凯鲁亚克对小说创作艺术乃至人生价值的永恒无止的追求。基于此,本文立足文本,拟从叙事、人物、主题三个方面深入探究凯鲁亚克小说创作的卓绝之处以及其独树一帜的人生追求,以此彰显其小说创作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路上     
杰克·凯鲁亚特的小说《在路上》里有这样一段话:"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这是对每一代年轻人的提问。"在路上"三个字,已经超越了文字本身的含义,它吸引着无数人上路,它已经成为一种追逐精神自由飞扬的符号。  相似文献   

13.
《在路上》(On the Road)是凯鲁亚克(Jack Kerouac)最重要的作品,它堪称是“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小说出现了多次对爵士乐的描写。本文将从爵士乐的角度出发,结合爵士乐这一黑人音乐反映的音乐文化现象和它的特点来讨论战后“垮掉的一代”的精神状态以及小说《在路上》中人物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4.
刘宁一 《文教资料》2014,(29):31-34
对于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日本“新人类”时期文学中的社会交往的分析是为了将二者进行对比并得出共通与差异之处,以便对这样类型的青年群体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文章采取的研究方法是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中透露出的社会群体的心理和社会现象试着寻找原因和佐证并且将二者进行比较得出其中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本文通过对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日本“新人类”时期文学中的社会交往方式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二者存在的共通点是青年群体“无望”的人生态度,而“狂欢”和“沉默”只是他们所采取的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15.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垮掉派"的经典之作,以文学形式体现了二战后"美国梦"扭曲的表现形式,半自传的叙述手法更能增加读者的参与性.本文着眼于作者自身的精神状态和理想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讨凯鲁亚克是如何将其心理特征刻画在作品人物中的。  相似文献   

16.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次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美国评论家约翰·霍尔姆斯说:一垮掉’这个词不只是令人厌烦、疲惫、困顿、不安,还意味着被驱使、用完、消耗、利用、精疲力竭,一种回归到最原始自然的直觉或意识时的感觉。简言之,它意味着他们情愿以一种并不耸人听闻的姿态驱使自己陷入困境”。“垮掉的一代”文学不仅仅涉及到20世纪50年代一部分美国青年的生活经历、精神创痛、思想心态,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侧面考察了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典范” ,[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在路上     
11月21日 晴 在回家的路上,辗转于火车与汽车之间是非常匆忙的。每当我在车上坐定后,心绪总是一下子便开朗起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99):9-10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小说以萨尔等人的西行为主线,表达了二战后美国年轻人对自由和本真的向往,再现了他们迷茫、挣扎的精神状态及物质化、冷漠化的社会面貌。本文从生态主义出发,分析小说中的环境破坏、人际异化及自我迷失,并挖掘其社会根源,以期为现代人探求精神归属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9.
徐宏祖出生的时候,是万历十五年。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出生,真是缘分,但外面的世界,跟徐宏祖并没有多大关系。他的老家在江阴,山清水秀。  相似文献   

20.
激情的反叛     
《在路上》中的“垮掉”分子们横穿美国,迷恋性爱、爵士乐、酒精、大麻,行为怪诞,寻欢作乐,疯狂至极。他们以此狂放行为来追求感官满足,从而使自己超越压抑个性和人类本能的社会。本文着重分析了“垮掉”分子典型狄安对性爱的迷恋以及对婚姻的态度,指出正是这两种东西使“垮掉”分子们感觉到自己拥有独立的个性、顽强地生存于循规蹈矩的市侩的边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