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所作的一篇山水游记。章清丽中蕴藏幽怨,宁静里包蕴禅机。“清”与“寒”的境界,抒发出作孤标傲世的思想格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南京曾是十朝都会,六朝金粉之地。  相似文献   

3.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写到 :“文学之事 ,其内足以摅己 ,而外足以感人者 ,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 ,其次或以境胜 ,或以意胜。尚缺其一 ,不足以言文学。”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 ,并把“也与境浑”的作品 ,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最上乘。郁达夫的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正具有这种特点。郁达夫早年留学日本。将近十年的异国生活 ,使郁达夫同许多留学或侨居国外的中国人一样 ,受过种种歧视与屈辱 ,从而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 ,增强了他的忧郁感伤的思想性格 ,这种性格在《故都的秋》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1930…  相似文献   

4.
品读自然     
张仁杰 《高中生》2010,(7):51-51
高山无语却历尽世事沧桑,大海澎湃却源自溪流细水。自然就是这样神奇,让你惊讶,让你感叹。  相似文献   

5.
品读语文     
4月21日晴每天,我都在品读语文。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我都能品尝到语文那美妙的滋味。课内,语文就像是一串串音符,欢快地跳动在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里。从《荷塘月色》到《瓦尔登湖》,从《故都的秋》到《滕王阁序》,每一篇课文都让我感受到或低沉或激昂的旋律。课外,语文就像是一汪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田。从《西游记》到《水浒传》,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一部部经典著作,令我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6.
品读人物     
在历史的每一个交织点上都出现过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耀眼的明珠,才编织出了世界璀璨的文明。他们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将永远是我们难以忘却的记忆。  相似文献   

7.
品读佛山     
<正>从山丹①县城往西行约5公里,就到了我的家乡清泉村,村子西南角就是有名的佛山②。佛山绿野怀抱,山水相依,人文古迹遍布其间,是父老乡亲世代珍爱的风水  相似文献   

8.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新疆等地。回族通用汉语.使用汉文.但在日常用语和宗教着动用语中夹杂着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  相似文献   

9.
侯学平 《中国教师》2009,(23):32-34
<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形象生动,表意含蓄蕴藉,言近旨远。只有细细品味,披文入境,才能得其真意,品出真情趣。"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是刘庭信元曲[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中的诗句,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说它"语极俊丽"。细品  相似文献   

10.
品读中国     
《海外英语》2011,(2):41-4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点在中式菜肴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的中式菜肴有“八大菜系”——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相似文献   

11.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接触的古典诗词不多,《离骚》词义深奥,吟诵、理解和鉴赏都要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编制了学案,主要着力于字词音形义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反复朗诵,先读懂诗歌的文字层面意思。但诗歌教学又不能止于翻译,这就需要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诗歌读进去。我把诗歌的朗读分为音读——意读——情读,让学生从了解语言体式的华美,到感受爱国爱民的温度,并进一步仰望照射千古的光彩,让学生一层一层深入进去。  相似文献   

12.
西安,陕西省省会,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它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偏南,北临渭河,南依终南山,周围曲流环绕,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久的城市。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目标的实施须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在第四册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所选小说名著只有四篇,但它们所传递的意义是:通过阅读这四篇文章,辐射中国古典小说,让学生走进名著,感受经典,接受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鉴赏》2009,(7):50-53,109
查一路:安徽作家,《读者》等知名杂志签约作家、千龙网“特约撰稿人”。迄今为止,他写了大量的散文、小品文、随笔类作品。在《散文》、《读者》、《杂文月刊》、《中国青年》、《人民日报》等海内外数百家华文报刊上发表、刊载的作品迭两千余篇。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电视散文栏目中播出。  相似文献   

16.
《出师表》是一篇至情至理的文章,情真理透、词婉意切、满怀壮烈、一腔忠义、感人至深。是理与情、艺术与情的完美结合。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就从一个"情"字入手,进行品读,抓住一个情字品其情,感悟思想,升华情感,读出情趣,读出境界。  相似文献   

17.
《渔歌子》是唐代张志和的一首词,在秀丽的湖光山色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这首词极富画面感,不仅色彩明丽,而且情态动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音律优美,充满韵昧。我们应引领学生在吟诵品读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这首词隽永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6课《天鹅的故事》,旨在通过讲述天鹅生存的经历,讴歌天鹅的美好生命,唤起学生对动物的深切情感,激发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9.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代表作亦是成名作,写于1958年,当大跃进的热浪席卷全国.文学界也因此充满了打擂比武的声音的时候,陕西省文学刊物《延河》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百合花”的小说。尽管《延河》地处西北,《百合花》也仅只是一篇几千字的短篇,但它却以自己独有的百合花般的气息与芬芳。给当时一片燥热的文坛带来一缕清新的风。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学经典的重要一部,我们尝试把《诗经》中的部分篇目引入小学高年级的课堂,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中华民族几千年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在品读中,领略古人用语的精妙;在涵泳中,揣摩诗歌中的画面和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