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探究北京体育大学教职工养生课程对在校教职工情绪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进行资料信息的收集与研究,将部分在校教职工成立实验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6周的养生课程干预,并在实验组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进行量表(1)"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量表(2)"主观锻炼体验表(SEES)"、量表(3)"锻炼诱导情绪问卷(EFI)"情绪量表测量,观察分析养生课程对教职工的情绪状况有何影响.实验研究显示:北京体育大学教职工养生课程对部分在校教职工的情绪状态有影响.使用SPSS.23软件包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实验前后测试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出结果:养生课程对实验组的正性情绪、积极幸福感、活力激发、身心平静方面P<0.05,有显著性差异,在负性情绪、心理烦恼、疲劳、生理疲惫、积极投入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合作学习对大学生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英 《福建体育科技》2011,30(1):39-41,44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采用社交行为量表,教学满意度问卷,结合课程评价.对实脸对象进行考察,经研究发现:合作学习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激情;合作学习能有效的培养学生交往的意识;提高交际交往能力;合作学习能够合理利用小组的约束力童克服个别自身的缺点,形成积极...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身体自尊、目标取向与主观锻炼体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47名大学生身体自尊、运动中目标取向及主观锻炼体验等指标进行测量,研究发现,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与疲劳的预测都达到了显著性,自我定向不能够预测积极幸福感,任务定向可以作为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进行预测的调节变量.研究表明,良好的身体自尊可以使其获得更好的主观锻炼体验,具体表现为更好的积极情感、更少的负性情绪、较低的疲劳与烦恼.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的正向预测以及对疲劳与心理烦恼的负向预测都说明,身体自尊就考察运动参与者的主观体验而言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选择.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通过体育教学对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效果影响,对262名大学生采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验进行10周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教学,并对实验前后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表、交往焦虑量表、交流恐惧自陈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通过体育教学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交往焦虑、交流恐惧三个量表方面的均值均出现了下降,在交往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通过实验干预后在交流恐惧方面前后测出现了改善;实验组男女生在人际关系综合表现、交往焦虑、交流恐惧三个方面前测不存在差异,但在实验干预后,男女生在人际关系综合表现方面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女生明显好于男生。  相似文献   

5.
采用《锻炼诱导情绪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67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男生比女生锻炼情绪体验更佳,高年级学生和学生干部生理疲惫较明显。大学生心理韧性各因子与体育锻炼情绪中"活力激发"、"积极投入"呈正相关,与"生理疲惫"呈负相关。除"家庭支持"外,心理韧性各因子与锻炼情绪的回归效应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SEES)、自尊量表(SES)及大学生身体锻炼参与情况调查问卷,对518名女大学生进行测查分析,探讨其身体锻炼类型、时间带特点及其对锻炼心理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锻炼类型不会直接影响锻炼者的自尊(长期心理效益),但不同锻炼类型会直接影响锻炼者的单次情绪体验(短期心理效益),瑜珈太极类、跑步类较之三大球类,在单次情绪体验中疲劳、心理烦恼的产生显著偏低;不同锻炼时间带不会直接影响锻炼者的心理效益,但它通过与锻炼类型的交互效应来影响锻炼者的自尊,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或许是进行身体锻炼的最佳时间带;选择好锻炼类型后,确定合适的时间带对于最终改善长期心理效益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中学生耐力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运用实验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应用计算训练法对中学生耐力水平、主观锻炼体验和锻炼诱导情绪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计算训练法有效提高中学生耐力水平,扩大了计算训练法的应用领域;中学生主观锻炼体验属于中上等水平;中学生锻炼诱导情绪属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对比排球与健身气功·五禽戏教学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改善效果,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及实验法对7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干预。研究分为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使用交往焦虑量表、交流恐惧自陈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2周的中等强度排球教学训练与健身气功·五禽戏教学训练均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且干预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在干预过程中,小组间合作能够提供给学生间更多的交流交往机会,有效帮助学生提高交流水平和交往能力;增添集体性项目的趣味性,让学生体会到运动乐趣,能够使学生提高参与运动的内在动力,进而使交往焦虑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有氧健身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大一、大二两年级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参加为期4周每周3次的有氧健身操锻炼。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评价工具,对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通过自制情感体验量表,对实验过程中主试的情感体验进行测查。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大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偏执、敌对和精神病性6项得分与实验前有明显差异,实验后大学生心境状态明显优于实验前。有氧健身操锻炼对普通高校大一、大二年级女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随机抽取高职新生组成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加个人展示、合作学习、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机会及教学比赛时间等教学方式的改变,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后差异。研究发现实验前后高职学生的SCL-90中的各因子分均有下降,经T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实验组高职学生SCL-90的各因子分均比对照组低,经T检验发现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具有显著新差异。  相似文献   

11.
段卉  韩尚洁  高明 《体育科技》2013,(6):69-71,76
目的:探讨太极拳对大学生情绪特征的影响.方法:运用太极拳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连续12周的实验干预,采用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伯格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调查表测试实验前后对照组、实验组的情绪状态,并对结果统计分析.结果:(1)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男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波动较大,较正常男性人群比较差异显著(P<0.05);(2)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女大学生情绪状态波动很大,较正常女性人群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3)实验后,实验组男大学生情绪状态近似于正常男性人群,无显著差异(P>0.05);(4)实验后,实验组女大学生状态焦虑与正常女性人群无显著差异(P>0.05),特质焦虑与正常女性人群相比较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太极拳练习对大学生忧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对男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干预效果优于女大学生.经常练习太极拳,可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情绪问题,帮助其还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建议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量表法,对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与锻炼行为之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由社会环境支持、物理环境支持、锻炼方案支持三个维度构成;男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女生,初中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高中生,中学生身体锻炼的主观规范无性别和学段差异;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是预测其锻炼行为的重要指标,它既可以通过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锻炼行为,亦可通过行为控制感直接影响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体育锻炼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T检验、方差、相关性分析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家庭所在地和父母婚姻状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体育锻炼不同等级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除在生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余四个维度上均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于春艳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107-112,126
以毛荣建(2003)所提出假设(在TPB理论基础上做出改进,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情感体验3个变量融入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用来测量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为研究理论依托,进一步验证体育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分层随机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性别因素不能影响锻炼人群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各项维度得分的差异性的结果,非锻炼人群也是如此;体育锻炼活动中,决定行为意向的关键变量因素是态度;具有高情感体验、或高认知的大学生,并不一定是锻炼者。路径分析说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认知、目标态度、主观标准一方面通过行为态度间接作用体育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对体育行为还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认知的内化,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文章通过对自主探究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就如何在高职院校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了探讨,有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解决问题和能适应将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篮球游戏教学法对中学生学习效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教学实验方法 ,对中学生进行篮球游戏教学与学习效能的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篮球游戏教学 ,提高了篮球的基本技术 ,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讲解能力、创造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 ;篮球游戏教学法以其广泛的人际沟通促进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以其适宜的运动负荷增强学生体质 ,以其娱乐性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 ,以其竞争性增强学生自信心 ,以其锻炼性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 ,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界定学习的方式以及认为学习发生的方式,对促进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有重要的启示。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探究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理解和认清快乐体育真正追求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所获得的成功体验,以便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中让学生体验情绪愉悦、充分的身体活动,以及在“学中乐,乐中学”的快乐情感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体育社团缓解大学生焦虑情绪的途径,通过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27个体育社团的成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社团主要通过放松心情、促进交往、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等途径来缓解大学生焦虑情绪。放松心情与社会交往机会途径的提供,分别来自于体育社团的活动环境与体育运动本身。体育社团活动的焦虑体验强度较低,较容易达成增强自信的目的。成就感获得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通过参与体育社团而获得的"受关注"体验。并提出了扩大体育社团宣传力度,在社团举行纳新活动时扩大会场影响力,增加体育社团的评奖机会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体育游戏教学法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心理测量法、教学实验法及教学评估等研究方法,进行了体育游戏教学法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前33 08%的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12周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心理健康各指标得分普遍下降;在实验组内部,心理健康学生与心理异常学生实验前后的变化幅度差异显著;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前后变化幅度差异不显著。因此可以说,初中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障碍性、发展性问题并存,体育游戏教学法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主动练习和锻炼,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运用新颖有趣、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其主体作用,对搞好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