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女大学生实施健身运动处方教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实验方法,结合观察、调研等形式对中华女子学院1200名女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涉及的形态、机能、素质以及scl-90症状自陈量表的测试,选取其中133人(分为两班)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为期3个月的“运动处方”培训。结果显示:实验班(运动处方组)在素质、机能方面有较显著变化。同时,实验班(运动处方组)和对照班(体育课组)在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因子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女大学生实施体育教学运动处方锻炼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较高的实效性,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对促进高校女子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南地区大学生体育教学运动处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南地区在校师范女大学生220人进行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CSAI-2量表测试和形态、机能、身体素质、身体成分测试.结果显示:1、运动处方组和体育课组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因子,阳性项目数和总均分,人际关系、自信心、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因子的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运动处方组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体育课组女大学生;2、依运动处方锻炼后,体成分、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均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试析大学生兴趣对体育课行为动机的激励与导向因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体育课是当前在校大学生唯一能得到保证的运动形式。可有效增强体质、调节心理机能和生活节赛、恢复体能。通过对同济大学1999—2000级学生上体育课兴趣和动机的调查研究,分析本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课程设置的需求,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体育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提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教材的针对性、教法的适应性,必须遵循大学生健康体育心理规律,促使大学生能热衷于体育活动、保证大学生上好体育课。  相似文献   

4.
瑜伽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瑜伽对人体身心健康具有的各种功效,制定出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瑜伽处方,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外活动时间对大学生进行为期16周,每周4次的隔天练习。实验结果表明:进行瑜伽处方锻炼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增强身体机能、调节心理健康状况。采用运动处方的方式进行课内、外教学具有更强的科学性、针对性、趣味性和易于推广性。  相似文献   

5.
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进行分阶段运动处方教学,观察身体素质和锻炼意识的变化,分析运动处方教学与正常体育教学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郑州大学80名体质弱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以期改善体质弱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运动处方与个性化运动处方教学的释义,在文献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个性化运动处方网络综合评价体系,评价系统的应用是高校体育教学学生身心素质评价的一个全新的评价模式。系统把大学生体质测试和心理测试过程中相关信息的综合管理方法和数据处理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大学生信息综合管理、个性化运动处方诊断和个性化运动处方反馈评价的计算机化,它为高校体育教育监控和综合信息管理提供了一个决策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体育工作的效能建设。  相似文献   

7.
根据高校保健体育教学现状,参加保健课学生的特点,探索运用运动处方进行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对运动处方的制订,在课堂中实施办法及教学效果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运用运动处方进行保健体育课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更好地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加快健康的恢复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运动在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在全面分析心理健康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具体实施途径:1)体育课程中引入心理健康内容;2)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3)营造体育氛围,完善校园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通过教学实验,研究了不同项目选项体育课对男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影响。发现由于各专项运动本身的特点,使各选项体育课在对学生体质的影响上存在差异。建议在选项体育课教学中根据各专项本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素质练习,使男大学生的体质全面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设计并使用循环练习法,对大学一年级体育普修大学生进行了教学对比实验,结果显示,该法在提高大学生体育教学的总体效果上好于一般教学法;该法有机地将高强度和大运动量结合在一起,优化的高校体育课密度结构,提高的体育课运动负荷水平,有效地改善了大学生有氧耐力状况,并提高了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协调能力,并由此提高了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操作过程中各类新的运动刺激不断涌现,使得学生在体育课上积极参与,学习的自主性有明显提高,建议高校低年级普修体育教学中广泛予以采用。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献资料、教学实验、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高校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证明: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教育,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情绪调控教育,良好的社会适应教育,轻度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自我疗治教育是高校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体育创造力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表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结构不适应大学生创造力发挥的需要及体育教师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主导意识不明确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主要因素,课外体育活动中场地、器材不足,缺乏科学指导等原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创造力培养途径,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建议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使之掌握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营造促进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情境,改善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创造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继承性与发展性、体育知识技能的地位、个体差异与学生的选择性、终身体育视角下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力图以客观、理性和全面的思维来正确认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4.
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培养大学生社会心理能力的实验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剑  常波  田宝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630-1632
探讨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培养大学生社会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心理素质发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课程新颖独到、教学设计合理,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2)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课程对促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有明显的作用;3)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课程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缓解压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控制情绪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自我效能等社会心理能力的变化,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健康的发展;4)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课程有效调节紧张情绪紧张,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形成合理的心理应付机制,在集体性的运动应激情景中使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等心理上的资源耗竭得到合理解决,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思辨法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引入大学生体育意识问题,指出大学生的不同心理层面与体育意识形成发展的联系。根据本文研究角度的不同着重强调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这三方面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影响,进而为体育工作者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提供心理学方面的支持,使这项工作在实践中更有针对性,为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现状分析出发,对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的频度、学生的体育健身方式等问题展开探讨,据此提出注重课外、拓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实现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体育教师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学生体育心理应激的比例较大这一现象,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入应激管理的内容,旨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地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8.
高校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中面临的困惑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如何完整地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怎样构建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模式、如何促进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等诸多困惑,提出全面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内涵,加强对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研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实质,立足具体的教学实践,经过近10年的试验和探讨,总结出了个性和共性杂糅的"五.三"体育教学新模式,即"三结合"、"三自主"、"三互动"、"三自治"和"三开放"。新模式通过构建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搭建多样化体育教育平台、创设全新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的复合评价体系,充分地体现了新的体育教育理念,它在课程目标、教育模式、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与传统课程模式相比均拥有突出的优点,使体育课贯穿大学整个过程。实施4年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全面地提升了教学质量,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学生体质状况也得到了大幅度改观,实现大学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彻底改变了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类型单一、狭窄、封闭、缺乏灵活性与针对性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课程设置创新与学校体育评价目标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课程标准是实施学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不明确将引起体育课程实施的混乱,导致体育教师用竞技体育代替体育教育的后果。课程设置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课程设置的创新能够促进现代体育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新定位起到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