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而提出问题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出问题已经不仅仅指教师问学生,还包括学生问教师。教师问学生,无疑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但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要激发学生深思善问,即由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逐步形成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且,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又可以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但在物理教学中,应当由谁提出问题,是学生,还是教师?对此通常存在两种偏向,有的教师一味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无论什么问题都指望学生能够自主提出,似乎问题不是由学生提出,就无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样.相反,有的教师则认为学生根本没有能力提出问题,或生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过分散而导致教学无法收场,所以无论什么问题都由教师提出.应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施国芳 《物理教师》2008,29(2):18-19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把提出问题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等等.但是传统的教学存在着3种弊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评价问题,学生毫无评价问题的权利;学生产生了问题,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教师把解决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缺少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农村学校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现状是: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整体水平较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概念不清楚,表述能力差;学生对数学问题提出的看法良好;学生的思维品质不利于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学生没有良好的问题提出环境;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差.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不当;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教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欠佳.为此,我们必须做到:转变教师的观念;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指导学生问题提出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提出环境;加强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5.
李芝兰 《考试周刊》2013,(80):79-79
创新的基础是具有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只有会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才能很好地展开创造性思维。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胆大心细,不怕犯错,勇敢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获取教学信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他们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让提问变得有效,如何改变学生不愿回答问题这一现象?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一、提问的切入点教师合理的提问切入点关系着学生回答问题的兴奋点和回答问题的质量。如果教师的提问切入点不正确,学生就不愿意  相似文献   

7.
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零碎,不明确,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中心。二是教师提的问题太抽象,题太大,学生对问题不理解。三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跳跃性过大,不是循序渐进,学生思路跟不上。  相似文献   

8.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提出问题,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其核心是对求知领域的探索。但在不少教师的课堂中,课堂教学固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却很少见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对此,笔者在100名学生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并与47名教师进行了深入的座谈调研,结果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9.
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可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由学生来完成。教师提出问题,固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但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总是被动的。学生只有在思考时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才是最积极的。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可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要给予重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去解答问题,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要改革旧的教学方式,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指出:“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一、营造一个良好提出问题的氛围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由于回答不正确而被教师挖苦或讽刺的现象。教师的此种行为会严重挫伤学…  相似文献   

11.
提出问题,是一种有创造力的表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美国衡量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老师答不上来,就算成功。而在我国,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却很少见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善思好问的习惯,教师要把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影响学生不能提出问题 的原因及对策学生缺少提出问题的能力,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依据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主体的不同组合,将问题解决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分为四种模式——教师提问教师解决模式、教师提问学生解决模式、学生提问教师解决模式、学生提问学生解决模式,并详细分析每种模式的特征,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供教育工作者教学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具有很多好处,当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要的检测,同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也有一定的诱导作用.而且当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时也可以控制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的压力倍增,学业压力很大,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此来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不再如此繁忙。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便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绝佳方案。只有学生提出来问题,教师才能准确捕捉到对于学生而言的重难点,从而去重点解决这些重难点问题。所以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师需要去探索和讨论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设问,才能让学生仔细思考,从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5.
文章依据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主体的不同组合,将问题解决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分为四种模式——教师提问教师解决模式、教师提问学生解决模式、学生提问教师解决模式、学生提问学生解决模式,并详细分析每种模式的特征,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供教育工作者教学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戚国菊 《科学教育》2006,12(4):22-23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教师提出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它、完成它;另一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分析来提出问题。1提问的意义教学中的提问有一定的渊源和重要意义,教学的提问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昆体良认为:“应当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向那些不发问的学生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还要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来测验学生的判断能力。这样做就可以防止学生的漫不经心,防止他们对教师的讲课听而不闻,如果在学校的一节课上,学生不是积极地…  相似文献   

17.
学生有问题才说明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问题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不是为问题而问题,而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学生不会才体现教师的价值,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发现、提出问题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并重之后,很多教师认识到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进行了尝试,但效果不佳,结果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实践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其原因是培养效果不明显,这里的效果既包括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强弱,也包括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所以,要解决教师培养学生发  相似文献   

19.
《宁夏教育》2008,(4):80-80
第一段:提出问题。教师可在提出问题之前、之后或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教学环境。教师从学生现有的一般学习水平出发,依据课程学习内容向学生提出(或呈现)本节课应解决的主要学习问题,  相似文献   

20.
问题式教学就是激励学生去“疑”去“问”,教学中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并帮助学生推理、比较、鉴别和分析。教师不但自己要善于提出启发性问题,也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发现、理解、讨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