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废除于清朝。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在奴隶社会,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拔官吏的办法。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进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  相似文献   

2.
九品官人法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的综合。长期以来,学术界通常将之误称为“九品中正制”,将任用与选拔割裂开来,造成了混乱。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即指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一般认为经历了商周的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汉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取士制几个阶段。隋唐至明清时代是古代人事制度的成熟时期。就古代人事制内容而言,包括中国历代王朝的设官分职制度、官吏的选拔任用制度、官吏的培养训  相似文献   

4.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士人四散,致使秦汉以来的以“乡举里选”为主要根据的“察举征辟制度”无法实行。“察举”就是地方官考察选拔人才,向中央推荐;“征辟”就是封建王朝直接征聘人才。公元220年,魏王曹丕采纳颍川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的士人,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称为“九品”。“中正”在评定人物品级时,主要是先考虑  相似文献   

5.
从刘毅论"九品有八损疏"看九品中正制的流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西晋以后,随着门阀世族的兴起,九品中正制遂成为统治阶级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由于中正权力过大、品状不当及产生方法不好等原因,造成了选举时只重门弟,不重才能,徇私舞弊,定品失实等诸多弊端.这些弊病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堕落的体现,也是西晋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两汉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选拔政府官员的两种重要制度。一、察举征辟制1.含义察举征辟制是两汉时期朝廷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由察举、征辟两个不同部分组成。所谓察举,就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吏,在他们各自所管辖的地区内,将他们认为有才干、品行好的优秀人才推荐给中央政府委任官职的一种制度。察举制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是两汉时期选拔政府官员的主要途径。察举制不  相似文献   

7.
××同学: 来信谈到,在阅读明清小说时,常触及到科举制的问题,要求能了解科举制的有关情况。我拟结合《儒林外史来谈谈这个问题。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是朝廷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任用人才的一项政策,与士大夫的仕进有密切的关系。科举制经历了由萌芽、确立、成熟到衰落的过程。汉代有个察举制,可看作是科举制的萌芽。魏晋推行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步蜕变为维护门阀特权的工具,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设进士科,由朝廷用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举贤良"作为对九品中正制的补充,通过皇帝降诏开科、举主选拔推荐、策试评定等第并分等授官的模式,面向各阶层选拔有政略文才的士人.贤良对策文风质朴、立场鲜明,以经义为本阐发军国要政;选拔标准强调唯才是举,并特别说明贤良的私德和风评不在选拔标准之列.魏晋二百年间共降诏"举贤良"至少18次(包括孙吴、十六国政权),体现出统治者对贤良科选拔"有文武器能,有益于时务"者参与政权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并将那套功名与官位授予制度几乎一成不变地照搬到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身上,意味着清政府的官员选拔开始专注于具有新式知识的人才.但同时也遗留下大批拥有不同功名的旧士人,不能再走传统的考试做官即入仕之路.不过鉴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清政府又不得不对这个老式精英群体加以体恤和利用,于是对于广大旧士人来说:科举虽废,但入仕犹可!只不过这诸种方式带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呈现出新、旧方式的对比与共存.文章即从此入手,对清政府安排旧士人入仕的新旧方式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论创新能力培养与考试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考试制度从其产生 ,即作为一种人才评价与选拔的手段和工具 ,充分发挥着其选拔的功能。我国不论是汉代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还是隋唐的科举制都以选“官”为目的 ,受传统教育影响的高考也充分强调着其选拔的功能 ,并以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为目的影响着学校教育乃至社会。这种选择人才的制度是莘莘学子入仕的基本途径 ,因而对学校教育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 ,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内容、方式 ,以至于完全把学校纳入考试的轨道 ,使学校成为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的附庸。我国现今的高考制度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当然它取消了科举制度的…  相似文献   

11.
进入西晋以后,随着门阀世族的兴起,九品中正制遂成为统治阶级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由于中正权力过大、品状不当及产生方法不好等原因,造成了选举时只重门弟,不重才能,徇私舞弊,定品失实等诸多弊端,这些弊病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堕落的体现,也是西晋王朝灭亡析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制度影响深远,此历史阶段,门阀士族入仕途径的变迁记载了门阀制度的盛衰历程。"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是这段历史时期门阀士族进入仕途的两大主要途径,这两种入仕途径与门阀制度的盛衰存在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3.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收买和笼络知识分子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手段,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它是逐渐形成的。从周代的三年一次“德行道艺”的“大比”、汉代的察举贤良方正的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品评人才优劣授官任用到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相似文献   

14.
略论两汉察举制度与人才选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是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化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察举制度的创立为朝廷选拔和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对汉王朝的巩固和强盛,对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察举制度作为汉代选拔人才和官吏最主要、入仕数量最多的一种选任制度,其主流无疑是进步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失误和弊病.  相似文献   

15.
我国考试由来已久,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就已建立了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那以前,实行的是不经考试的推荐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曹操当政时,提倡“唯才是举。曹丕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土人按“才能”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这时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昭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方操纵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杨坚)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二科。隋炀帝(杨广)时开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分科选拔官吏,叫做分科取士(即是科举制度)。唐代在进士科  相似文献   

16.
略述科举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发展于唐朝,以后各代,大体因革唐制而来。我們知道,汉代选举官吏,主要是“州举秀才、郡察孝廉”。三国时陈群建議,設立九品中正制,州设大中正,郡置小中正,以区别人物,定其等第,分为九品,送于吏部。这是封建国家选拔人才,吸收地主阶級的代表人物参与政治的办法。两晋南北朝以來,都沿用这个办法。  相似文献   

17.
唐代,门荫世袭制的衰落和科举取土制度的建立,对社会观念、士人心理以及士、庶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场历史变革面前,江南士族是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调整自身、来维持家族政治地位的世代不衰?江南庶族又是缘何能在政治上崛起?二者与家学有何关系?研究此问题将有助于我们从一侧面加深了解唐代江南土族和庶族发展演变的轨迹。由于太湖地区(跨苏、湖、常三州)历史上在江南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从唐代太湖地区家学研究入手,对此问题做一初步的探讨。唐代,主要是武周以后,随着科举考试日渐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门荫制便渐趋衰落了,伴之而来的是社会观念和土人心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有无才学成为人们评判官吏的重要标准,而门第的高低已显得不十分重要;相反,如果士族公卿子弟才学浅疏而仅靠门荫入仕,或者在科举考试中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学校则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校产生后,教育考查或考试也就产生了。最初的教育考查或考试是和官吏选拔统一于一体的。大教育家孔子就主张“学而优则仕”。在汉代,学校考试授官与推荐选举授官结合进行。魏晋南北朝取消了考试授官制度,实行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致使选官不重德才,专讲家世门第,严重地摧残了寒门知识分子学习的积极性。到了隋朝,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客观上,诸侯纷争,天下离崩,出于需求,诸侯们迫切招挽士人;主观上,士人们掌控了文化的生产与销售,处于主动地位,因此他们的人格精神能够得到尽情彰显。两汉以降,天下一统,君主们相继推出三种取士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控制了士人们的出仕之途,士人们逐渐处于被动地位,从而他们的人格精神也受到压抑,逐渐走向萎缩。  相似文献   

20.
从曹操参加割据到公元二百二十年曹丕称帝的短短二十几年中,曹魏集团的选举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无有所遗”的“唯才是举”一变而为“品”“状”兼顾的“九品中正制”。正始以后,“状”日益不为中正官所重视,而“品”则成为品评士人的唯一依据,即所谓“计资定品”。曹魏集团选举制度的变化,显然反映了这个政治集团性质的变化。但史学界对这个问题尚未讨论,笔者认为“唯才是举”是曹魏集团代表庶族地主势力时所采取的重点选拔庶族地主,限制和打击土族地主的选举制度。而“九品中正制”则是曹魏集团完成了士族化过程之后所推行的扶植士族地主势力的选举制度。本文试就此问题浅谈一孔之见,就教于史学界前辈和各位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