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稳中求进是我国新形势下推进科学发展的工作总基调总要求。实现稳中求进,必须着力改善民生。然而,稳中求进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还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正确处理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切实推行"发展型民生"政策,凸显民生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性地位,健全和优化民生保障的制度和机制,大力化解民生难题,努力实现稳中求进中着力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不断深化,是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正确把握和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正确把握。改善民生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审视,还是从社会、国防等领域衡量,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方略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对亿万老百姓来说,最让他们欣喜的莫过于报告中的"民生"内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重承诺,让亿万人民看到了生活更加富裕的美好前景。此前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和报告中,民生问题就不断被重点阐述和强调。十七大报告,则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单列一章详细阐述,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一部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更是一部不断改善民生、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领导民生建设的历程,虽历经坎坷,但却波澜壮阔,成就辉煌。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民生问题层次性的角度,正确理解和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与民生建设。  相似文献   

5.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维系所必须履行的职责,它关涉到一个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呈正相关。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在执政理念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而且要在实践上把发展民主、保障民权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切入点,把协调民利、实现和谐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难点,把紧抓科学发展、增强国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点,并作为当下的现实任务,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和推进民生的改善,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主旨是以民生为本.改善最广大人民的收入分配状况是改善民生的主要基础.加大适合大众消费需求的商品(含服务)的供给是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政府切实遵循执政为民宗旨,履行好服务职能,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对我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落实.在当前它又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是协调社会利益结构、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和新思想。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现状进行研究,认为要实现城镇化与改善民生关系,必须科学布局城市体系,提升城镇规划编制水平,推动城镇化均衡发展;必须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深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强化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必须重视城镇化中的文化建设,打造文明城镇。  相似文献   

10.
执政党的执政基础的实质是依靠谁、依靠什么执政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人民这个基础,只有人民认可、拥护和支持,党才能执政,也才能执好政。如果民生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失去民心,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甚至失去政权。可见,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与改善民生紧密相连。总结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和改善民生的理论和实践,为今天党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改善民生的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是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陕甘宁边区的民生建设是整个边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边区经济文化落后、民生凋敝的历史现状,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边区人民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重视和强调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邓小平理论中的"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民生思想的核心命题。因此进一步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十二五"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也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3.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加强高校民生可以通过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以满足教育主体的自然需求,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以保障教育主体的安全需求,开展校园文体活动以实现教育主体的社会需求,拓宽民主治校渠道以获得教育主体的尊重需求,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以提升教育主体的超越需求。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关于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问题的方法论与指导方针。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在科学发展观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向;作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发展是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的根本途径;"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方法原则;十七大报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所阐明的"六大任务"是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的六大着力抓手;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是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的保障条件。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民生建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人民幸福安康也是领导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将在十二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养老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切切实实使人民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为创建和谐社会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人人尽责。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改善民生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基,因为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改善民生是“全面协调可持”的内在要求;改善民生是“统筹兼顾”的最终归宿。科学发展观与改善民生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内在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7.
目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多数大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大,因此选择了继续读书或出国的方法为自己"减压".但在同时,这些"高学历"派与"海归派"也同时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更强的竞争力,其他的本科生就业压力也就相应增大了.这种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给社会造成人才浪费,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国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提出了有关议题,充分证明了政府积极解决民生问题,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8.
文中认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平等性、公共性、公益性、长期性、倾向性的基本特征。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应把握好的几种关系:从建设主体来看,要把握好政府主导与民众主体的关系;从建设任务来看,要把握好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及社会管理的协调发展;从建设内容来看,要把握好民生建设与其他社会建设的关系;从建设途径来看,要把握好增加投入与体制改革的关系;从建设过程来看,要把握好社会建设不同阶段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禹 《现代企业教育》2014,(18):345-345
我国连续三十多年经济发展保持在10%左右,可谓发展速度惊人。我国已经由一个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一下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形成了世界特有的"中国模式",成就世界瞩目。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却在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人类自身等其他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民生问题亟待解决。今后我们的发展方向必然是通过改善民生的同时,实现自身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本文主要就我国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问题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20.
【热点综述】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迅速行动,果断出台了一系列稳定扩大就业、鼓励创业的积极就业政策:2008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2009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会议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等7项措施。2月10日,《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公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