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以往对安娜形象多是从社会角度、宗教角度、家庭观念角度来分析和界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托尔斯泰文艺理论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事实上,托尔斯泰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既包含着现实主义精神,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183;托尔斯泰创作的著名文学形象安娜&#183;卡列尼娜举世闻名。通过分析安娜追求真挚爱情不得并惨死的人生悲剧,展现其悲剧形象的丰满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列夫.托尔斯泰对人的心理的把握已经触及人类灵魂的深处,他在创作中不断剖析着人物和自己的灵魂。我们从其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对安娜心理的分析可以见出他对人的心理的把握深度。全文试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去探讨安娜的悲剧命运,认为无意识中的死亡情结是导致其悲剧命运的不容忽视的因素,并认为作者本人的死亡无意识对安娜命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的精神追求和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现象。托尔斯泰的思想与创作中包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两个主人公身上体现着作家生命意识的不同方面:安娜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形象;列文是一个探求生命意义,进行社会改良的形象。并且作品中涉及的其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渗透着托尔斯泰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托尔斯泰生命意识的探讨中,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有益成分,并从不同层面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5.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塑造的极为震撼人心的一个悲剧女性形象,在作者视界里安娜既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幸福的新女性,又是一个应受到谴责的有罪的抛夫弃子的坏女人,这反映了托尔斯泰对觉醒了的女性意识既有认同的一面亦有拒斥的一面,作者的创作心态是矛盾的、复杂的。从托尔斯泰对安娜的塑造中也流露出他的文化效忠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八七三至一八七七年,列夫·托尔斯泰整整花了五年的紧张劳动,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直接取材于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现实生活。小说以女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名字命名,这就强调了在这部小说中,安娜的形象以及安娜的爱情悲剧占着首要的地位。关于安娜的婚姻、爱情和家庭生活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安娜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贵族少妇。在  相似文献   

7.
安娜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的爱情悲剧具有社会的和自身的原因。安娜生活在俄国社会变更动荡的时代,她不为上流社会的虚伪所容是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安娜本身纯洁、真挚、善良是她走上悲剧道路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从比较学角度来看,存在着历史类型学的相似,尽管两部作品产生先后差距有一世纪之久,但在学的内在结构上,却显现出共同的诗学特征,本试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籍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得以客观揭示曹雪芹和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共通之处,并探寻他们的学作品在相似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相似的学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提出如何评价欧洲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的爱情描写问题。“四人帮”全盘否定欧洲十九世纪具有进步意义的文艺作品,特别是有关爱情描写的作品,被划为“禁区”。打倒“四人帮”,春风又吹绿了祖国的文艺园地,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书又重新出版了。为了方便青年学生阅读这部作品,在这里,主要谈的是《安娜·卡列尼娜》一书爱情描写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安娜&#183;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塑造的一个光鲜动人的贵族女性形象。她美丽善良、真诚勇敢,洋溢着青春和活力,具有摄人心魄的高贵气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俄国,当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转变之时,安娜的身上同样存在着传统伦理思想的制约和资产阶级情调的诱惑。她一方面囿于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一方面又想要过真正的情感生活,这就决定了安娜挣扎在道德和感情之间,徘徊在外部舆论和内心渴望的矛盾之中。因此,安娜的悲剧既是性格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托尔斯泰的创作是俄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崭新的阶段,他以无与伦比的高超的艺术技巧展示出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然而托尔斯泰最重要的革新还在于现实主义的心理描写.由于他的独到的探索和惊人的才能,人的心灵——这个隐秘的、深奥的又是无比广阔的世界,得到了真切细致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再现.本文以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为代表,对托尔斯泰心理描写艺术的特点进行了简略的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2.
赵红妹 《现代语文》2006,(11):74-75
林黛玉与安娜·卡列尼娜两个名字皆因偶然的机会分别为大家曹雪芹和列夫·托尔斯泰选中作了经典名作的主人公的代号,从此便必然地有了特殊的光辉,二人也成了人们品评不尽、道说不完、承载着太多社会因素与个人魅力、令人惋惜又心痛、惹人慨叹并思考的复杂形象。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二人最终皆为爱情而丧命,让人们为如花美眷的悲惨结局掬一把同情之泪的同时又不禁掩卷遐思: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是谁把她们逼上了绝路?一、外来因素《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生活画卷展开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书中的政治、历史事件好多都确有其事,可…  相似文献   

13.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悲剧结局。悲剧的发生,和她生活于其中的不容忍爱的时代以及无爱的婚姻有关,和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观有关,也和她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有关。  相似文献   

14.
她们别无选择──安娜和田小饿的婚姻、爱情悲剧比较么忠义文豪笔下的女性数不胜数,《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的黑玫瑰──典雅、高贵,《白鹿原》中的田小娥则是陈忠实培育出的野花.“土的掉植”的白鹿原上的小女人田小娥与“压倒众芳”的俄国上流社会的贵夫人...  相似文献   

15.
杭彬 《绥化学院学报》2009,29(5):190-192
把刘兰芝与安娜&#183;卡列尼娜相提并论。似乎有些牵强。她们一个是我国东汉末年受苦受难的小媳妇.一个是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贵族阶级的少妇:一个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一个是有“俄网革命的一面镜子”之称的文学巨匠——列夫&#183;托尔斯泰现实主义作品中的艺术典型。但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抗争者.作为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者,作为为爱而自我牺牲的爱情悲剧中的典型形象.她们有着同样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主体简单地说就是安娜故事和列文故事.对此,有论者说托尔斯泰写的是“两部小说”,“‘康斯坦丁·列文的故事’是‘勉强插入安娜·卡列尼娜的故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07,(Z5)
列夫·托尔斯泰是闻名于世的大作家。他一生呕心沥血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三颗熠熠闪光的明珠。列宁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大步";鲁迅评价托尔斯泰是  相似文献   

18.
俄国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的同名女主人公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不朽艺术典型.历来有众多的研究者们评论这位女性.笔者在多年的外国文学史教学活动中,对这个重要人物形象也颇有认识.本文将从安娜的婚姻、追求、悲剧结局着手对她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9.
秦丽 《初中生》2007,(7):27-29
列夫·托尔斯泰是闻名于世的大作家。他一生呕心沥血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三颗熠熠闪光的明珠。列宁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20.
《安娜.卡列尼娜》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其重要原因在于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令人仰而望止的俄罗斯妇女形象——安娜。小说中安娜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对自由爱情的执著追求,表现了她性格的正直、坦率、勇敢和精神的崇高,展示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人物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作家托尔斯泰通过独特的外部特征描写和内部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新一代俄罗斯妇女身上所具有的伟大人格魅力,同时充满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