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角形的“重心”、“内心”都是三角形内的点,它们有许多独特而优美的性质.本文给出三角形内任一点(称之为“内点”)的一个性质,并举例说明它在解某些平面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定理设P是△ABC内一点,AP、BP、CP交对边于D、E、F.则(1)APPD=AF...  相似文献   

2.
中考数学试题中经常出现函数与平面几何相结合的综合题 ,解这类题要求考生能灵活掌握函数的性质与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及相关知识 ,其基本思想是“数形结合” .图 1例 1 如图 1 ,A、B是直线l上的两点 ,AB =4cm ,过l外一点C作CD∥l,射线BC与l所成的锐角∠ 1 =6 0°,线段BC =2cm .动点P、Q分别从点B、C同时出发 ,P以每秒 1cm的速度沿由B向C的方向运动 ,Q以每秒 2cm的速度沿由C向D的方向运动 .设P、Q运动的时间为t(秒 ) ,当t>2时 ,PA交CD于点E .( 1 )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CE和QE的长 ;( 2 )求…  相似文献   

3.
求一个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是高中立体几何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一个难点 .学生往往不是不会计算 ,而是找不到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告诉我们 :以二面角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 ,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 ,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我们可以将这两条射线叫做“前两个量” ,如图 1 ,二面角α—l—β ,P∈l,PA α ,PB β且PA⊥l,PB⊥l,将PA、PB叫做“前两个量” .连结AB ,可以将“AB”叫做“第三个量” ,显然AB⊥l.在实际解题过程中 ,无论是已知二面角的大小还是要求二面角的大…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平面解析几何》全一册 (必修 )第一章第 1 .1 0节“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开头这样写道 :“已知点P(x0 ,y0 )和直线l:Ax By C =0 ,怎样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呢 ?根据定义 ,点P到直线l的距离是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的长 .设点P到直线l的垂线为l′,垂足为Q .由l⊥l′可知l′的斜率为 BA(A≠ 0 ) ,根据点斜式可写出l′的方程 ,并由l与l′的方程求出点Q的坐标 ;由此可根据两点距离公式求出 |PQ|,这就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 .这个方法虽然思路自然 ,但是运算很繁 .”接着一转笔锋 ,用平面几何和三…  相似文献   

5.
一、三位数学家作椭圆切线的三种方法怎样从椭圆外一点作椭圆的切线呢?有一次大数学家高斯的朋友舒马赫给他写信,说明了数学家勒姆柯尔关于过椭圆外一点,引椭圆切线的方法.勒姆柯尔首先过点P引四条割线PAiBi(i=1,2,3,4),且A1B2∩A2B1=C,...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种复平面上的轴反射变换 ,并举例说明把坐标平面上的有关求轴对称点坐标的问题 ,转化到复平面上来解决 ,可以使运算变得简捷 .为行文方便 ,我们约定文中所用大写字母既表示复平面上的点 ,也表示相应的复数 .定理 设A、B为复平面C上的两个不同点 ,过A、B两点的直线为l ,则以直线l为轴的轴反射变换是f(P) =B-A B - A ( P- A) A (P ∈C) .( )  证明 记P′ =f(P) ,∵  (B -A) (P -P′) (B -A) (P -P′)=( B - A)〔(P -A) - B -A B - A ( P - A)(B -A)〔( P - A) - …  相似文献   

7.
“极限”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的概念 ,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深受广大师生的重视 .但一般情况下大家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求某一个式子的极限值或用定义证明极限等问题上 ,而对极限思想的应用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在数学教学和辅导中遇到不少数学题用一般方法解答十分繁琐而应用极限思想来处理更能体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以下献上几道应用极限思想解答的数学习题 ,与读者切磋 (每道题给出两种解法 ,旨在比较中知其繁简 ) .题 1 过椭圆x2 9y2 =36上一点P(32 ,2 )的两条弦PA、PB ,分别与长轴交于M、N两点 ,若|…  相似文献   

8.
本刊1999年第11期、第12期都刊登了当年高考物理第15题的解法,我认为这两种解法比较复杂.它们都应用到几何证明及几何计算,同时,还应用到物理上找等势点、作等势线的知识.这样的解法步骤多、过程复杂,特别是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找B点的等势点是学生一时难以想到的. 我们知道,在匀强电场中,如两条线平行,则在这两条线上距离相等的两点间电势差相等.如图1所示:l1、l2是匀强电场中的两条平行线,A和B,C和D分别是11、12上的两点,如有AB=CD,则有UAB—UCD.证明如下: 过A点作电场…  相似文献   

9.
对一道竞赛题的探究陈桂芳(兰州市四十四中730070)题目过∠A内一定点P的直线与这个角的两边交于B、C两点,问1PB+1PC何时取到最大值.这是一道美国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其解法已在多家刊物上出现,即PA⊥BC时,1PB+1PC取到最大值.本文从这一...  相似文献   

10.
“正难则反”是解答数学问题的一种灵活思维 方法,它的意思是;当我们从正面入手解答数学问题 感到困难时,可以考虑从问题的反面着手去解答,如 我们平时用到的“反证法”就是这一数学思维的具体 运用。 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谈谈“正难则反”这一数 学思维的应用。 1解答集合问题 例1已知集合A={(x,y)y=4x2-2(p -2)x-2p2-p+1),集合B={(x,y)-1≤x ≤l,y>0},若AB≠,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 分析要使AB≠,则须满足在-1≤x ≤1时,抛物线至少有一点在x轴的上方;其反面是 AB…  相似文献   

11.
学习数学时,人们总喜欢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概念作比喻,帮助形成数学概念.在学直线公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时,有位老师联系这样一个例子:几年前,在《西安大追捕》这部电视剧中,一个血债累累的杀人犯为逃避警方的追捕,躲在贩毒同伙家的阳台上试枪,准备杀害追捕他的警察。  相似文献   

12.
隐去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湖南省长沙市第29中学熊跃农我们先看一组问题:图11.如图1,两圆相交于A、B两点,过B点的直线交两圆于C、E,在BA的延长线上任取一点P,连结PC、PE,分别交两圆于D、F.(1)图中除A、B、C、D及A、B、E、F两组四...  相似文献   

13.
设P是△ABC内的点,使得△PAB、△PAC、△PBC的内切圆半径相等,则称P为△ABC的“等圆点”。《中等数学》1997年第3期(三角形的“等圆点”问题)对这种等四点作了研究。受此文启发,本文考虑使△PAB,△PAC,△PBC外接圆半径均相等的点P的性质问题,得出以下结果。定理设P是△ABC所在平面上的一点,那么P使△PAB、△PAC、△PBC的外接回半径均相等的充要条件是P是否△BC的垂心或P在西△ABC的外接回上。证明设△ABC、△否则明、△AOC、△BPC的外接四分别为O、O1、O2、O…  相似文献   

14.
充要条件缺“一点”河南汤育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高《数学》第二册149页例2给出结论:“同一平面的两条斜线段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它们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相等或它们与平面所成的角度相等”。教材这样叙述这个知识点是不科学的。如图1,AO⊥a,B是AO上一点,...  相似文献   

15.
已知点P(x1,y1)不在直线l:Ax By C =0 (B≠ 0 )上 ,若P在l的上方 ,则B(Ax1 By1 C)>0 ;若P在l的下方 ,则B(Ax1 By1 C) <0 .1 证明 设P0 (x1,y0 )为l上的一点 ,则Ax1 By0 C=0 ,所以By0 =- (Ax1 C) ,有B2 y0 =-B(Ax1 C) .  若P在l的上方 ,则y1>y0 ,∴B2 y1>B2 y0 ,即   B2 y1>-B(Ax1 C) ,得B(Ax1 By1 C) >0 ;  若P在l的下方 ,则 y1<y0 ,同上可得B(Ax1 By1 C) <0 .2 应用例 1 已知直线l :ax y 2 =0 ,点 P( - 2 ,1) ,Q( 3,2 ) ,且P、Q位于直…  相似文献   

16.
一道高考题的推广及其应用中国科大附中黄严生如图,三棱锥P-ABC中,已知PA⊥BC,PA=BC=l,PA与BC的公垂线段ED=h.求证:三校锥P-ABC的体积这是1987年的一道高考题,此题可以推广成下面的命题。如图,三校推P-ABC中,PA与BC所...  相似文献   

17.
当解有关解析几何中的综合题时,常遇到求极值的问题,有时需要应用点关于直线对称的性质,解满足以距离和最小或距离差的绝对值最大为条件的综合题.一、解以满足距离和最小为条件的综合题我们知道,如果已知A、B两点在直线的同侧,如何在直线l上找一点M使|MA|+|MB|最小:可先求出点A(或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或B′),连结A′B(或AB′),它与l的交点为M,则M必满足条件|MA|+|MB|最小.例1 已知直线l:x-y+9=0,以椭圆x2+4y2=12的焦点为焦点,且过l上一点M的椭圆,使其长轴…  相似文献   

18.
在求解一些数学题目时,若不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往往容易造成错解。下面试举几例说明之。 例1.双曲线上的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为5,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8; B.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抡 C.P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3 D 这样的点P不存在 错解:设双曲线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则由双曲线的定义,=-5(舍去)故选B 分析:错解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点P到两焦点F1、F2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的限制条件:这个常数不仅必须满足小于|F1F2|,还要同时满足 |PF1|+|PF2|≥|…  相似文献   

19.
数形结合是高考重点考察的数学思想之一 ,在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命题中 ,都有着较充分的体现 .数形结合方法使用的主动性和熟练性 ,集中表现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潜质 ,反映了数学的简练和趣味 .就中学数学内容而言 ,数形结合多指以形助数 ,即以图形或图像之关系反映相应的代数关系 ,并解决有关代数问题 ,具体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图形增强代数概念的直观性     图 1例 1 已知P点分AB的比为 13,则B点分AP的比为多少 ?此问题若以有向线段数量来分析 ,至少要注意(1)点分有向线段所成比的定义 ;(2 )对于数量有AB=-BA ,AB…  相似文献   

20.
关于勃罗卡角、点的两个关系式河南石油勘探局职工大学张永召如图,P为△ABC中一点,若∠PAB=∠PBC=∠PCA=α,则P点称为勃罗卡点,角α称为勃罗卡角.定理1设α为△ABC的勃罗卡角,则1sin2α=1sin2A+1sin2B+1sin2C.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