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技短波     
正北斗距全球组网一"星"之遥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工程实现2020年"开门红"。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三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起算,我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8月10日,高分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简称S A R)成像卫星,代表着我国星载SAR技术已到达国际先进水平。SAR是一种主动式的微波对地观测系统,可安装在飞机、卫星、宇宙飞船等飞行平台上,它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对地实施观测。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而灾害发生往往会有恶劣天气相伴,这时光学成像卫星经常会"失明",而SAR则能"临危不惧"、穿透云雨进行  相似文献   

3.
正8月16日凌晨,伴随着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圆满发射成功,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再次绽放,从此,浩瀚星空里也多了一份属于中国和世界的"量子"牵挂。8月16日1时40分,备受瞩目的以"墨子号"命名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升空。"墨子号"量子卫星成为浩瀚夜空中最亮的"星",开启为期两年的太空科学旅  相似文献   

4.
2001年8月18日,在北京,专门从事小卫星系统研发、系统设计、系统集成以及在轨支持服务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东方红公司”)璀璨出世。随后,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第一组空间环境探测卫星、第一个小型光学遥感卫星星座、第一颗公益微小卫星、第一颗立体测绘卫星在这个充满生命力、富有创造力的集体中孕育.在一位位敢吃苦、甘奉献的东方红人手里诞生。十余年来,东方红公司先后研制发射了41颗小卫星,目前在轨卫星数量达到36颗.约占我国在轨卫星总数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5.
“废墟搜索与辅助救援系列机器人”是在“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废墟搜索与辅助救援机器人研制”和“空中搜索探测机器人研制”的支持下,由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家单位共同协作完成。项目针对地震灾害救援的复杂性,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废墟搜救的机器人系统,包括空中旋翼飞行机器人、废墟表面/废墟洞穴/废墟缝隙搜索与辅助救援机器人、废墟内部可伸缩多指机械手,可在不同灾害现场环境协同开展救援,填补了我国辅助救援机器人装备研发的空白,在模块化配置、标准化接口、无线通信、嵌入式控制等方面实现了技术创新。项目成果的研制成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地震等灾害救援方面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我国应急救援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资讯     
正北斗系统迈入全球时代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北斗系统于20世纪90年代启动研制,先后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北斗三号卫星于2017年11月发射,到2018年底,已发射19颗卫星,基本建成全球系统;到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由30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7年11月到2018年  相似文献   

7.
《科学中国人》2012,(23):46
北京时间11月19日清晨6时53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顺利点火腾空,以一箭三星方式,将"环境一号"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成功搭载发射了一颗新技术验证卫星和蜂鸟试验载荷。"环境一号"C卫星是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将与2008年9月成功发射的"环境一号"A、B卫星组成环境与灾害监测  相似文献   

8.
正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这是北斗三号卫星的首次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而这也意味着太空中又迎来了一颗从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下称"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升空"的小卫星。坐落于上海浦东张江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从2003年12月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挂牌之日起,不到14载光景,这里研制出品的微小卫星已有20多颗成功升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海上作业平台上北斗智能搜救系统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通信和定位,应急时船载指挥中心根据落水人员佩带的显示生命体征的终端发射的求救信号、定位信息和生命体征信号对落水人员地点进行范围锁定和生命体征监控,从而能更快地进行搜索和救援。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就像是卫星的"大巴车",开启了卫星的"群发模式"。运载火箭由"专车"变"大巴"起初,1枚运载火箭只能将1颗卫星发射到太空。那时,运载火箭相当于卫星的"专车"。因为是坐着"专车"升上太空,所以发射卫星的成本很高。1981年9月20日,我国成功地用1枚运载火箭同时把3颗卫星送人地球轨道。1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3  相似文献   

11.
科技动态     
我国成功发射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4月15日零时1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前,我国于2007年4月14日成功发射了第1颗北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发展至今天,已先后形成了科学实验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以及静止轨道通讯卫星等卫星系列。卫星的应用在我国经济发展、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现代航空器均配备有固定式ELT系统及便携式ELT,由于固定式ELT系统时刻处于待命状态,以便在飞机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发射救援信号。但是飞机出现重着陆以及机组和维修人员的不当操作也会触发ELT系统发射应急救援信号,此时就需要及时通过RCP或ELT发射机上的开关对系统进行复位,以终止误发射,防止对应急救援频道的干扰。鉴于ELT系统的特殊性及重要性,民航局对其维护和测试有着严格规定。文章就近期一起航空器固定式ELT系统误警告的处理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卫星和4颗北斗导航卫星,天河一号荣登世界超级计算机榜首,上海光源宣布建成,国产大飞机正式亮相,京沪高速铁路铺轨完成,干细胞研究和千人基因组计划又有新突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相继召开,又有了新的科技成就。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这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专门用于"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卫星。从厚厚包裹着地球的大气层中识别出哪些气体是二氧化碳,要画出一张张"动态图"——碳卫星需安上特制的"千里眼"。本次发射的碳卫星搭载了一台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这台探测仪的工作原理是在可见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从这一年起,4月24日正式成为"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人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国航天日"为何选在4月24日呢?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这次历史性的卫星发射,让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通过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新加  相似文献   

17.
风云一号     
风云一号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该型号卫星共生产两批,第一批两颗星已于1988年、1990年发射,分别工作了39天、165天后,因控制系统故障而停止正常工作。本次发射的卫星是该型号第二批星的第一颗,在性能上做了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3月30日,我国第22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据悉,未来5年内我国还将发射近40颗北斗卫星,并拉开全球组网序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是一种可供军民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特别是伴随着"北斗"向民用领域的拓展,使得"北斗"正在走向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9.
英目的GPS系统 GPS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部署和控制的军民两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美国国防部从1973年开始研制,1978年首次发射,在1978至1985年间共发射了第一代试验型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卫星“布洛克1”11颗。到1994年3月,完成了由24颗第二代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卫星组成的导航定位星座系统。现运行的GPS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24颗工作卫星和4颗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分布在6个等间距的轨道平面上,轨道高度为2.01836万公里,周期约12小时,用户在任何时间都至少能看到4~6颗卫星,定位一次仅需几秒种,可实现全球范围连续、近实时的定位、测速与授时。  相似文献   

20.
<正>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被苏联送上太空,同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员发现了卫星的"多普勒频移"现象——飞行物体在接近或远离卫星时会观察到信号传输的多普勒效应。这个现象导致后来最早的导航系统——美国"子午仪"试验系统大获成功,而"子午仪"系统也就是后来美国海军无线电系统的雏形,用于核潜艇的海上定位。20世纪60年代,苏联开始设计论证一个被命名为"蝉"的系统,并在1980年之前发射了4颗系统卫星,其定位精度可达80米。"子午仪"和"蝉"系统就是人类最早的卫星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