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绝大多数都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注重应用性的、尚在探索中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文中初步探讨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以及地方高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提出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台,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了平等的发展平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旅游学界亟待研究的问题。该文探究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双一流”视角阐明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要求,并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提出从定制化培养、知名度提升、双师型师资打造三个方面优化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工商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型学科。本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规格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地方高校"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明确指出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我国一半的地方本科高校进入了新的转型期,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具备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就业为标准,通过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式创新、培养目标市场化等一系列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本文主要探讨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5.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本科基础、应用特征、专业特长和职业素养,区别与学术型、技能型人才,其培养模式必须具备培养应用型能力的特征.文中分析了汽车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关系、社会需求与汽车人才的能力特征,总结了当前汽车类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探讨以产品开发为主线的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品对象,牵引人才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6.
面对大众化教育的要求,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讲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切实需求,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并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大量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本文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指出了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提出了构建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摸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工科”和“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着重要挑战,有必要对地方院校交通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分类等方法分析了我国现有交通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不足,提出包括以下方面:重构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生产实际问题驱动、教学与应用一体”的混合式创新性应用型教学模式,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机制来提高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质量。力争经过几年的试用和调整,最终形成完成适用于地方院校创新性、应用型的本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兄弟院校的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办学同质化倾向严重,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效益不高,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让这些院校培养出更适合生产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如何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体系,相关院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立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文中通过长期工作实践和调研结果,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打破传统学科型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以问题引导式的设置课程方法;单独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提倡实践先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近年来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地方本科高校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与实践育人机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0.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各层次、各类型高校的总体目标。对地方本科高校建立创业教育体系来说,需要明确其"应用型"目标定位,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从树立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校企联动机制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1.
实验室建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使其成为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对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必要性、紧迫性。实验室建设工作既是当今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对解决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矛盾具有实际意义。在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征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实验室硬件建设和运行体系构建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动植物检疫专业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着重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个性培养、培养质量和自主学习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7,(9)
结合学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六个步骤,即企业行业调研、确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形成培养模式、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和优化。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总结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模式和创新创业双重维度的演化规律,寻求新建本科院校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最佳路径,培养适合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区域经济,对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问题进行结构性治理。一方面解决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满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解决我国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发展不相匹配的问题,具有较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利用应用型、地方性的优势,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在办学模式方面的优越性,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应用型民办本科高等教育立足地方经济,精准定位,搭建实用灵活的学科专业结构,构建精干的面向应用型的创新课程,完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的应用新一线工程师。  相似文献   

16.
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背景下,探索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源建设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普通本科高校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了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的措施: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背景训练和应用能力培养;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升校园信息化资源利用水平;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7.
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是应用型大学的主要任务。结合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分析应用型本科机电专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的必要性,探析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提高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在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本科院校能否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其能否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关键.针对我国产学研模式的现状,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现有产学研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1,(31)
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多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为突破口,确立应用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路径,以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作为省属院校,在向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转型过程中,应进一步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修订实效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利于教师成长和学生成才的激励机制,引导师生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扎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工科建设对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教育观念落后、与产业需求脱节和工程实践匮乏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注重培养综合素质的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