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惯于以科学不科学评判对一些事物认识或处置方法的正确与否,科学概念已成了被普遍认同的正确概念的代名词,将科学概念进一步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系统的科学体系,是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历史转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如今人们对自然、社会.哲学、技术等所有学科均冠以科学概念,但科学发展观是有其系统的科学内涵的,这就是:实践性、客观性、物质运动的永回胜、万物相关性、因果陛、当量性,万物一体、万物同源、万物—理性,物性发展方向与随机性等基本要素,以此可认识并把握物质的运动规律,可透晰生物的进化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可明确人类社会发展地,淋方向,以预测未来,可有效的防御大自然不期遇的灾难,可促进人思维观念的进一步解放与统一,使人的主观意识逐渐达到与客明世界的统一,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人类社会向统一的—体化方向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林元锦 《科教文汇》2013,(36):156-156,158
科学思维是探究活动的灵魂。对比实验教学要根据内容设计一个探究活动发展链和思维发展链有机整合的方案,在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注重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动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原有的认识并建构起新的科学概念,让探究更高效。  相似文献   

3.
数学思维是在数学的发展史上形成和发展的,它是人类对数学及其研究对象,对数学知识(指概念、定理、法则和范例)以及数学方法的本质性认识。我们通常认为数学思维包括方程形式、函数形式、数形结合形式,这些都是对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概括而获得的认识成果,它表现在对数学对象的开  相似文献   

4.
刘艳 《科教文汇》2010,(27):80-81
概念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通向未知领域的通道,也隐含着思维的奥秘,同时概念又被人为地分为了很多种。本文通过维果茨基对儿童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关系的阐述,以及对儿童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发展情况的阐述之上,结合维果茨基相关的理论以寻找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和在儿童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促进儿童的日常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科学无禁区,学科有规矩。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包括人类思维)的活动,科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只要有问题的地方,就会有科学和科学研究。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的产物,是规范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研究发展成熟而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它必须有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和规范及学科体制。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不会停歇,科  相似文献   

6.
计算思维是当前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Wing教授首次提出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科学认识或者说科学地认识世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有一个明显特点即力图通过一种语言符号或概念体系对世界形成某种前后一致的确定的看法。这就是科学认识所追求的确定性,然而这种确定性却是通过克服人类语言和思维中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而逐渐达到的,人类的科学认识是如何解决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的,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科技是对科学与技术的简称,科学是人类通过观察与分析发现事物运行规律,并探究其原理的学科总类,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与感受,而技术是建立在对事物的认识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问题中的实践活动。从冶金、炼铁到大数据和云计算,从日心说到航空火箭,科技发展贯穿整个人类历史,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影响。在科技产生之前,人类将无法用理论解释的现象归结为宗教的神秘力量,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以前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已找到其科学依据,宗教势力与科学力量的此消彼长交互影响人类思维与社会发展,引起世界范围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引发比较东西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研究浪潮。  相似文献   

9.
小引在绚丽多彩的科学百花园中,有一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奇葩。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源远流长”,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历史长河中,一开始就孕育着它的萌芽。说它年轻,是因为它近二、三十年来才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各个领域内成功地应用,大放异彩,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它,就是预测科学。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离不开思维。正确的思维,使人类立于主动,减少盲目性,对人类活动起积极的指导作用。反之,则会把人类的  相似文献   

10.
何谓思维?思维是一种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又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科学系统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既是一种认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科学作为认识现象,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从各个不同方面揭示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指南;科学作为社会现象,它是关于科学活动的组织、调控和管理的社会建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利用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因此,科学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着极其丰富而又十分独特的巨大功能。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动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中心内容。创新思维是指有开创性的思维,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教学发展的目标。文章阐述了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优化育人环境、运用激励机制等途径在心胸外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实验方法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规律的重要方式。作为诸多科学方法中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在涵义、特点以及实施过程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的科学方法。科学实验方法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尺度的耦合,由此在促进人类认识能力提升以及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科学实验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需要用创造性思维对其进行优化,以便人们更好地进行研究和创造。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思维发达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过程也是思维劳动的过程,是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解题的过程。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思维科学应该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提供思维方法和思维理论的支持,让中国也出现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中松博士。思维科学研究应该为中国成为科学发现大国、技术发明大国贡献一份力量。只有深刻地认识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才能更好地把握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理论。科学发现与技术…  相似文献   

15.
非线性科学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思维方式。文章从非线性科学形成中一些重要理论的创立所提出的基本观点,探讨了它们对人类认识世界自然观的影响和作用,提出了在非线性科学的创建中的思维特征是感悟直觉等形象思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终极原因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非线性科学的诞生和兴起,一改传统线性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对自身以及周围宏观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新的思考“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是否还可以进一步认识?文章通过分析非线性相互作用在系统演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非线性是系统复杂性之根源,是系统结构有序化之根本,是人类创造性思维之源泉,是事物运动发展之终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一、何谓思维语言学思维语言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语言规律及其应用范畴的科学。思维语言学是21世纪人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人类思维语言规律的真实反映。思维语言学是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辞书学、计算语言学、翻译语言学、仿生学、人工智能、人脑模拟等多学科思想综合而成的一门边缘科学。思维语言学,是专门针对“语言障碍”(也包括人脑供电脑模拟、再现)而创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思维语言学是揭示和展现人类思维语言规律的科学。电脑是人脑的再现,电脑是人脑的杰作。凡电脑涉及的领域人脑已首先…  相似文献   

18.
关于科技发展规律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学、技术和工程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中获得的丰厚知识财富。它们分别对应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不同环节,因此,彼此之间有区别,更有联系。科学是认识自然现象、探索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所形成的基本理论、概念或原理;技术是运用科学理论,为提高  相似文献   

19.
现今的西方人非常注重对人类脑思维的研究,他们将此命名为“脑科学”,希望通过对大脑机理的研究,寻找出科学思维的真谛,但在2001年中国科普知识调查中显示;中国人对脑科学的知识、对科学思维方法的知识是各类知识答题中得分最低的。人类的发明在“加速度”地发展,而“人类思维”作为人类科技文明的载体,似乎也应不断地完善,趋向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20.
<正> 自从人类有生产活动的那一天开始,科学与技术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一部分就一直存在着。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综合性和改进性的思维,这两种思维与实践活动就是最基本的、最原始的科学与技术活动。不断地解释未知和努力地更好地满足人类各种需求的欲望是人类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存在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科学与技术同生产以及其它活动(如宗教、艺术、政治)一样,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