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媒体教学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丰富教材知识、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验证运用码课码书辅助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体验的影响,研究运用对比试验的方法,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各一个,通过构建的"云教学平台"对试验班进行为期四周8个课时的教学试验干预。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跳绳成绩提高方面配对样本T检验可以得出:P值小于0.05,说明实验班比对照班学生在跳绳成绩方面提高比较明显;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学生的学习体验分析可得,运用码课码书辅助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更容易让学生领会、理解技术要领。研究结果表明运用码课码书辅助体育课堂教学是有效和可行的,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需要,可以弥补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陈岳东 《内江科技》2009,30(7):153-153
武术是高校体育课一项基本内容,游戏教学法是体育课教学的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在武术课中运用游戏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掌握技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民族高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班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雨课堂"、微课和慕课辅助传统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混合班教学过程中因学生知识储备不同、学习能力不同造成的教师备课和上课中的困难,根据学生反映,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5.
慕课掀起了大规模的网络教学风暴,利用慕课辅助教学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研究了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结合慕课辅助教学的环境下,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对完成率和成绩的影响,结合国外数据,认为慕课可以吸引来自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学生不是非得有相关的教育经历才能更好的利用慕课来学习。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的发展为微课程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微课程的兴起,给寻求改变传统课堂相对低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转变为"乐教乐学"的人们带来了期待。初中思品课教学中运用微课资源,能让思品课堂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交流、探究、感悟、辩论,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知识的内化,切实提高45分钟课堂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教育领域,颠倒传统课堂"教"与"学"先后关系,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全方位、颠覆性的变革。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利用微课可以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活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8.
作文课,主要是运用作文知识来学会表达,是个运用的过程。因此,作文课不能上成作文知识的传授课,而应变成语言的操练课。即:在注重交际的观念指导下,具体地进行语言的操练,以提高学生实际的语言表达能力。怎样才能真正把语言训练放在第一位,把作文课变成语言操练课?这就要坚持"做、说、写"相结合的作文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9.
MOOC是"大规模开发在线课程"的简称,也是近年来在线课程开发的最主要模式,便于将各地的授课者与学习者以共同的话题展开"教学"与"学习"的有效关联。计算机基础课程引入微课教学模式,从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运用自主学习和面向专业教育的混合学习模式,来实现差异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一体化课程改革中,给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教师要由"单一型教学"向"混合式教学"转变。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运用6+3+1模式做了一些尝试,得到了学生、教师和督导员的好评,6+3+1模式就是把教学过程设计为6个环节,运用3种辅助手段,借助1个学习平台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积极探索的空间,使每一位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1,(33)
针对教学中师生对话未有效衔接、学生参与度不高、课程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问题,课程组在调研基础上实施教学改革创新,构建了"124653"教学体系,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评价机制保障下,以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内容整合升华并不断融入思政要素内容,产教深度融合,在任务驱动模式下有效组织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自主学习程度、合作学习效度、探究学习深度,实现师生对话有效衔接、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高度融合及"人人是唯一深度参与"目标。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21,(26)
"SPOC+微课"及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融入《医疗器械销售实务》课程设计与实践中,将促使授课教师积极学习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由"填鸭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互动。教师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资源,课前、课中和课后指导学生学习,课堂进行知识讨论和为学生解惑教学模式,并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强化人品投资,实现学生销售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及终身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今日科苑》2008,(10):266
《电工基础》是以物理学为基础,是电子电工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内容概念多,原理抽象,难懂难学。除了运用传统的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记笔记、做练习、考试等方法外,还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电脑软件制作电教幻灯投影、图片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极大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在职业院校得到了普遍推广,这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教师讲授为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为主,以教师的指导为辅。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又使学生对中学物理知识、技能得到了更为扎实的掌握。  相似文献   

15.
陈玲娟  李俊  冉茂平 《科技风》2022,(10):116-118
为解决交通运输专业“运筹学”课程“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中普遍存在的学生主动性缺乏、学习效率不高、实践应用能力弱等问题,基于OBE教育理念,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翻转课堂设计,重设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加强案例应用和上机实验,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知识精进及课后反馈与总结三个环节,运用翻转课堂的优势将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提前到课前完成,知识深化及创新应用提到课中,并形成课后多方评价的持续精进机制。从而在有限学时内,对理论性课程的教学做到基础过关、应用加强、自主实践的良好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21,(11)
本文以实践为基础,探索以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目的在于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达到网络共享和互动,将传统教学的以课堂为主延伸至"课前+课中+课后"。实践证明,利用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Photoshop课程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对学习的探索,形成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发散式和创造式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是以计算机操作为载体进行学习的,而计算机的学习主要是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作为建构者——教师,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咨询者、导航者,而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孙忠亮 《大众科技》2021,23(3):101-103
"2+3"高职护理学生个性化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职业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基于信息化教学的迅速发展,将知识内化颠倒的翻转课堂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文章以翻转课堂在《病理学》中的应用,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为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7,(16)
<正>传统课堂往往是灌输式教学、死记硬背和机械的训练,缺少学生智能的开发、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围绕这一目标,本人创造性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拆分重组,并加以拓展延伸,并以探究活动贯穿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体验中学习到新知识,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如微课,QQ群,教学资源网站,仿真软件等,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做中学,做中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教育背景下,将微课应用在病理学病案分析的教学中,对病理学进行课后学习。利用微课的短小精悍,带领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切入知识点,复习并巩固了某一个疾病的主要知识,为临床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作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碎片状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将对病理学的理论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及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