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共生界面的系统平均非对称分配因子、能量使用选择系数、阻尼特征系数三个重要参数,结合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共生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这三个参数的定量分析模型,分析了它们对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共生模式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系统平均非对称分配因子的减小,共生关系在行为方式上从寄生向偏利共生、再向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转变,最终形成理想的对称性互惠共生。能量使用选择系数越大,说明共生系统的组织模式倾向于点共生;反之,则倾向于一体化共生。阻尼系数越大,共生组织模式越偏向于点共生;反之,则向一体化共生方向进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扩展的Logistic模型,描述不同共生关系下的集群内企业间的成长情况,并进行生态稳定性分析。研究发现集群在对称互利共生且企业独立成长的情形下,企业的质参量水平最高,也是最和谐稳定的。通过对共生关系的分析,提出产业集群生态共生稳定平衡的两点重要条件,其一集群内企业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其二集群内企业必须协作与竞争并存。  相似文献   

3.
要提高产业集群创新绩效、提升创新能力,就有必要吸引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及政府等创新主体及创新资源汇入并形成创新生态系统。而如何提升系统的创新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系统群体间以何种方式进行联系以建立起共生关系并维持系统良好运行。为此,借助生态共生理论,提出了基于城市创新的集群生态系统概念模型。根据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及政府等群体在产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与参与程度的不同,界定了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的作用下,它们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交流方式构成互惠共生模式。为了提高系统内共生体间物质流动、能量转换及信息交流的速度与效率,需要建立起共生关系生成机制、共生关系反应机制及共生能量调节机制等共生机制来确保系统功能的实现。在特定的城市创新的环境下建立起有效的共生机制以促进高质量的共生关系生成并促进系统良好运行,可实现合作创新高效进行,从而带动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合资企业的共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合资企业普遍存在合作的不稳定性这一现状,应用生物学中的Logistic模型对合资企业的产生、发展以至达到共生进行了动态描述,给出了稳定共生的条件和经济解释.  相似文献   

5.
创业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  彭金鑫 《软科学》2011,25(2):11-14
以生态共生理论为基础,用创业风险投资额和高技术产业产值为主质参量,构建了创业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共生度模型,提出了基于共生度分析的创业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的评判标准,对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经历了寄生和非对称互惠共生两个阶段,将向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方向发展。预测了形成对称互惠共生的时间,得到了对称互惠共生的条件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6.
生态工业园共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生态工业园共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该过程是共生产业链各个体通过寻求一种制度安排,以合理利用整条共生产业链的内、外资源,在尽量保护环境的同时,进而形成低成本、差异化或者两者结合的竞争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合作博弈的利益分配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共生产业链稳定的两条定理,并依据定理对共生产业链演进中的各种情形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海陆产业的协同共生发展,目前的研究大多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其关联度和协调度,定量分析海陆产业协同共生发展的研究较少,且选择单一指标进行分析,难以完整反映海陆产业的协同状况。为此,从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建立海陆产业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复合系统下的海陆产业协同共生模型,以江苏省海陆产业为研究对象,对两系统的协同共生状态和共生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海陆产业系统整体上呈现出合作互惠效应大于竞争抑制效应,江苏海陆产业系统目前处于互利共生的状态;海洋产业系统对陆域产业系统的影响小于陆域产业系统对海洋产业系统的影响,两系统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并向对称互惠共生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关键词词频分析法对国内产业共生问题的研究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发展的轨迹中找到产业共生研究主要的五个领域,并对理论依据、共生模式、演化路径、实现载体和评价体系这五个领域进行现状分析,研究探索各研究领域间的关系,总结目前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产业共生理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对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描述。然后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之间的交易类型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基于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的共生组织模式和交易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得出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与共生关系组织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决定整个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研究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对于促进生态工业园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随后探讨了生态共生链网的平衡、稳定与发展,最后提出了对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不同环境下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问题,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共生演化模型,分析共生演化模型的均衡点及其稳定性条件,对不同的共生演化模式进行计算机仿真,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生态系统为例进行实证,提出促进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共生合作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创新生态系统是由核心企业共生单元、配套组织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通过各种共生模式在所形成的共生界面上从事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等共生活动的复杂系统。(2)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均衡结果取决于核心企业、配套组织之间共生系数的取值。(3)互惠共生是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单元演化的最佳方向,应致力把寄生共生和偏利共生模式转换到互惠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创业平台和技术创业型企业是原创技术孵化的关键主体,其共生关系的形成对促进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聚焦于创业平台对技术创业型企业的单向资源供给,或内部资源整合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忽略了资源共生对提高孵化效率、实现价值共创的关键作用。鉴于此,选取Y Combinator、创新工场、概念证明中心进行案例研究,剖析技术创业型企业与创业平台的共生演化机理。研究发现:(1)技术创业型企业与创业平台表现出“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螺旋上升的共生演化过程;(2)多元化资源收益驱动创业平台与技术创业型企业共生关系的形成,其中技术资源收益促使创业平台打破局限于经济收益的互惠共生,步入技术资源拼凑的偏利共生;(3)构建横向创业链和纵向创业链是技术创业型企业和创业平台形成寄生、偏利共生、基于经济收益互惠共生关系的实现路径;创业平台拼凑共生资源、协奏形成资源结构化,并嵌入横、纵创业链集成创业网络,最终实现网络资源获取的互惠共生。研究结论明确了共生资源收益和创业链构建、资源整合对驱动和实现共生演化的关键作用,为形成技术创业型企业和创业平台的互惠共生,促进创业平台向专业型、技术型转化,实现价值共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隐性知识流转网成员相互依存、彼此合作,构成复杂的共生生态系统,研究为隐性知识流转网形成健康、稳定的成员共生关系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运用种群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分析了成员间的合作共生关系和共生模式,运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成员知识量的增长规律和演化过程,推演了演化均衡点和稳定条件,并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互惠共生是成员合作的最优模式,成员共生演化稳定状态的知识量与成员共生系数和最大知识规模相关,知识自然增长率和初始知识规模影响成员知识增长速度和路径。成员共生系数受到合作效应和竞争效应两方面的影响,成员的知识贡献程度、价值共创水平及知识还原程度对成员双方共生演化稳定状态的知识量有积极正向作用,竞争因素抑制了成员知识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潘文安 《科研管理》2012,33(1):147-153,160
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通常被认为是提升供应链知识转移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因多数研究者忽视了供应链知识的特性和个体知识整合能力的差异,导致研究结论与实际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关系强度、知识整合能力与供应链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关系强度只对供应链协同性知识转移和外部整合能力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影响,而对创新性知识和内部整合能力则不存在这种影响,透过知识外部整合能力,关系强度对供应链协同性转移的间接影响高于其直接影响,加强知识整合能力建设是企业利用伙伴关系提升供应链协同性知识转移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提出基于知识能力集成的重大决策支持系统的命题;并通过图表分析知识能力集成的过程及其与重大决策支持的关系,概要地提出这一理论框架。即高级知识库、专家库和其他硬件环境建设是其前提,专家互补配置、激发专家潜力及正确方法引导为手段的能力集成则是其关键;知识能力集成条件包括配套体制建设、重大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和优化管理三方面。  相似文献   

16.
面向产品创新的管理集成实施框架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成标  胡树华 《科研管理》2003,24(1):103-109
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是企业保持其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以信息集成和技术集成为基础的新产品开发技术对传统的产品创新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向产品创新的技术、组织和人为综合的管理集成研究越来越多。本文首先分析了产品创新中的管理集成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管理集成实施的系统框架模型,并对其运行过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企业大规模并购的现实背景下,结合并购后品牌整合领域的研究成果,采用多案例分析法,对横向并购后品牌整合战略及品牌整合的本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表明:提升战略、独立战略和边缘化战略是3种基本的品牌整合战略类型,是推演其他多种战略类型的基础;品牌整合的本质是以品牌为核心重新配置营销资源。该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品牌整合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品牌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基于认知科学的研究提出一个新颖的计算模型用于物体识别.特征整合理论为计算模型提供了总体路线.基于最大熵原理构建学习过程,获得必要的先验知识构成认知网络.利用认知网络,将底层的图像特征和高层知识捆绑起来.利用条件随机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模捆绑过程.将计算模型应用于现实世界的物体识别,在标准图像库上进行评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贞  杨洪涛 《科研管理》2012,33(1):79-89
在科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技术创新绩效已成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研究框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选取我国长三角地区2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定量地探讨吸收能力、关系学习及知识整合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明确了这些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和路径,对于正确理解吸收能力、关系学习、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