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衡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以一个"封建复古派"而为人所知的,这个思想学术派别在20世纪20年代因为全面抨击新文化运动,提倡传统道德而被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深入批判过。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他们的很多观点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在今天这样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对于道德传统的坚守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可贵。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46-55
作为学衡派的核心人物,梅光迪的学术活动折射出学衡派中的个体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有独特贡献的事实,这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发现"的价值回归,又是彰显新文化运动丰富性与复杂性的重要体现。因此,重识梅光迪,不仅是丰富个体化经验与体验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面相,更是进一步推进新文化运动研究走向深入和多元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西化派的伦理思潮主要表现在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中西文化讨论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胡适、吴稚晖、陈序经等人。他们以整体性反传统和整体性西化为思想基础,对中国传统习俗、文化以及道德价值理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宣扬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并提出了注重感性的伦理观,构成了与早期现代新儒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截然不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东方文化派与学衡派分别服膺生命哲学与新人文主义,代表了反省现代性的两种视角,同中有异。其同,包括反对"科学万能"论、肯定宗教的价值、倡言"合理的人生观"和主张中西文化融合等。其异,则包括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有认同、参与和公开立异之分;于"合理的人生观"的具体内涵,存在强调个性发展、本能发舒与强调"以理制欲"的深刻分歧;于中西文化融合,又有着眼于东西文化之别与突出人类共同的人文主义精神之不同。20世纪初年国人追求现代性与反省现代性并存,正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其同进一步扩大了反省现代性思潮的整体声势与影响,其异同样形成了某种张力,从而使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获致深化。  相似文献   

5.
"桐城谬种"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化运动之后,"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成了批判旧文学的口号,通过当时钱玄同和林纾、黄侃以及桐城派的关系,探究"桐城谬种"最初所指对象,当是林纾,后来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扩大为指向整个桐域派.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中国的知识分子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中国传统戏曲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形成了激进的戏曲革新派和传统戏曲的维护派,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文章对二派戏剧观的分歧进行了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7.
斯哥普斯被控违反的反进化论法案是20年代美国基督教基要派反进化论运动在文化道德战线战斗的产物;斯哥普斯自愿配合成为被告,则是由于"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为了扩大影响,以获取机会在法庭上捍卫美国一战前后受到严重侵犯的个人自由与学术自由;道德改革的使命使布莱恩集"左翼"政治与"右翼"宗教思想于一体;达罗的参与辩护使审判表现为科学与宗教的较量,但审判的实质仍是战后美国政治、经济与文化巨大变迁之下各种传统与现代势力共同导演的一场文化战争。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同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关系?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采取什么态度?对于这两个问题,在以往国内外学者的论著中有明显的分歧意见。有人说,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起着“启发与引导,参与纠正”的作用,其思想“对新文化运动有极大的影响”,新文化派的“基本思想都是沿袭国父早年的部分主张。”也有人认为,孙中山不赞成新文化运动,不支持新文化运动。看法的不同,反映了人们对史实的不同态度和对问题研究的方法,以及认识上的歧异。本文不是从理论的角度去探索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渊源及评述新文化派各种思想的是与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古史辨派”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顾颉刚疑古辨伪的工作,一直受到钱玄同的深刻影响和有力支持。顾、钱二人的学术关联,无疑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学衡派是一个以文化批评著称的社团,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倾向在学衡派的批评和制约中有所纠正,但是学衡派重视传统的保守的文化立场使得其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上缺乏实质性的建树,与新文化的历史主流相抗衡,终究难免被边缘化。从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现代性浪潮中回望学衡派的文化保守主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贡献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对学衡派进行现代性的思考和重估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大家。张恨水及其小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曾经受到激烈的批判,被贴上了"鸳鸯蝴蝶派"的标签,并长期受到文学史的排斥。当今的学术界对他的讨论早已超越了"雅俗之辨",张恨水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史的贡献也逐渐被历史地凸显出来。但是,笔者认为,张恨水及其创作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化文学之间的桥梁。正是由于这一桥梁的存在,才使得传统与现代之间、新与  相似文献   

12.
童话的幻想性与游戏精神为儿童的成长注入了活力,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为儿童的道德养成和创新思维的萌发提供了契机。传统的"抒情派"童话和具有现代意识的"热闹派"童话在不同的时期呼应了儿童素质培育的需要,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以岭南传统文化为例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备哲学思想建设功能、政治思想建设功能和道德建设传承功能等。在哲学方面,陈献章、湛若水创立的岭南江门学派倡导以"自然为宗";在政治方面,康有为、孙中山建设"小康"、"为公";在道德方面,慧能、葛洪的"善修";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哲学的、政治的、道德的积极启示。通过对此功能主义取向的研究,必然会推动岭南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研究走向深入,彰显文化理性。  相似文献   

14.
“学衡派”作为新文化运动对立面出现的一个学术流派,对当时的主流思想具有一定的反思意义。胡先辅是“学衡派”主力,他立足传统儒学,借鉴西方新人文主义,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倡导全面发展,关注师生发展。研究他的高等教育思想不仅对于了解学衡派的高等教育思想具有很大价值,对于现今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衡派理论虽然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但它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文化规律的阐述,使它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内容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术文化派别,学衡派主张用"开明审慎"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新旧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抑旧扬新;认为文化不论中西,都须经过严格的评判与审慎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建设"新人文主义"的中华新文化.因其在对传统文化与新文学的态度和再造文明的路径选择上,与新文化派存在差异而被长期视为"顽固守旧".两派曾围绕上述问题数度论争,二者都主张发展中国的新文学,都有其历史合理性的一面,但因路径不同,得失互见,在对新文学乃至新文化的理解和界定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果摒弃固有成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评判,应该承认学衡派在论争过程中关于新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和再造文明路径设计的表述,是现代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许多方面较之新文化派更趋成熟与客观;特别是他们对于科学方法的阐释和对胡适实验主义方法论的批评,其中不乏辩证合理的积极因素,不能简单地视之为"顽固守旧"与"反动".  相似文献   

17.
新文化运动发生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之中,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封建主义道德的一个高峰,它对封建道德的讨伐比资产阶级启蒙思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更为深刻和猛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伦理道德和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封建主义的纲常伦理与独立、平等、自由原则格格不入。新文化运动的道德目标还是在于建立中国的资产阶级道德。  相似文献   

18.
明初金华文派是一个符合"严格"文学流派要求的古文流派,在文学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们重视文统的思想纯洁性,重视创作主体的修养论和文法的"辞达"论。金华文派内部"必然"会爆发王绅与方孝孺之争,虽然他们都走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路线,主张文以载道、齐君化民,但王绅更侧重道的及远,方孝孺则侧重个人道德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仇埰早以教育名家闻名,五十以后肆力为词,为时人所称许。先后参加"仓庚"唱和,组织蓼辛词社、如社、午社,与民国主流词坛关系密切;同时,又以馀力整理乡邦词学文献,辑录《金陵词钞续编》。其词业活动是传统词人的习惯做法,且在民国"体制内派"词人中颇具代表性。在西学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仇埰诸人的此种活动,背后隐藏着对新文化的警惕,以及寻求文化归属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20.
"学衡派"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派"的指责,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60多年中,一直被目为守旧派的代表之一。近年来学界开始重新评估"学衡派",视其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本文试从"学衡派"的主张和立场、"学衡派"与"新文化派"之间的论争以及"学衡派"未切中"新文化派"要害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整理,以厘清"学衡派"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