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学习,要追求一种无痕的境界。那么,怎样做到无痕地关注学习?笔者以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堂“关注小事,关注细节”的作文课为例来陈述。  相似文献   

2.
如何让课堂学习的自我评价变得生动有趣呢?于永正老师的一次以"考试"为话题的作文教学,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节课,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首先和学生摆谈自己的姓名,问学生"怎么称呼我",从于老师、于爷爷、于伯伯到于永正,于老师的幽默让学生感到特别轻松愉悦。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在  相似文献   

3.
开健 《现代语文》2009,(4):121-121
创造了“三本五重”教学模式的于永正老师,被教育部推为“跨世纪园丁工程名师计划”的首位名师。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朴实、真实、扎实,大道无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他善于抓住细节组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定向、校正、强化、调控、激励……细节是于老师课堂教学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4.
于永正老师说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总是走不出“耗时多,效果差”的怪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沿袭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陈旧观念,把语文教学的关注、聚焦,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把握上,忽视或淡化了对学生学会学习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钱卫香 《快乐阅读》2013,(30):42-43
作为一位在农村从教十几年的语文教师,去年我有幸看到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等人合著的《主题阅读三人行》这本书,让我有了拨开云雾见青天的突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句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话语从没有引起我特别的关注,却在这本书中如雷贯耳般地振醒了我。特级教师于永正很直白地告诉了我们,孩子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孩子们读书读来的,并不是依靠老师每天在课堂上讲来  相似文献   

6.
非常荣幸,于永正老师成为了我们的名誉校长!一学期于老师至少两次到校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作报告、上示范课、"听课把脉"等等,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礼,让我们受益匪浅!于永正老师很有"招",他非常善于鼓励、引导学生。于老师准备了一顶又一顶"高帽子",犹如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哄"得学生投入地读、努力地写。他还很善于运用笑眯眯的表情、欣赏的眼神、高高翘起大拇指……这些无声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  相似文献   

7.
符礼科 《江西教育》2012,(10):23-23
<正>如何让课堂学习的自我评价变得生动有趣呢?于永正老师的一次以"考试"为话题的作文教学,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节课,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首先和学生摆谈自己的姓名,问学生"怎么称呼我",从于老师、于爷爷、于伯伯到于永正,于老师的幽默让学生感到特别轻松愉悦。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对于永正老师《"番茄太阳"》的课例的剖析,从"学习如何理解词义"、"学习如何读懂课文"、"学习为何这样表达"三个方面阐释学习语文更需要关注"作者是用什么文字、什么方法表情达意的"和"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将个人的情感、观点等清楚明了地表达给别人",从而实现语文课真真正正在学习"语文"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近日,拜读了《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年第12期上朱小燕老师撰写的文章《名师课能否模仿》,我感触颇深,名师课能否模仿?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模仿就是一种学习,模仿体现了一种积极学习、主动进取的心态,模仿是通向创造的必经之路。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从学习于永正老师开始踏上了成功之途,而于永正老师也是因为学习斯霞前辈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有幸聆听于永正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了豁然开朗之感.于老师执教的课堂是朴素的,因为他让学生尽情地读、思、感、悟;于老师的课堂上,语文是灵动的,因为学生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不仅爱语文,而且不自觉地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领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仔细捧读于永正老师口语交际训练案例,我被于老师精心的设计、独到的情境创设深深触动了。遵照“课标”要求,结合对名师课案的学习、体会、借鉴,我在《交流物品,谈感受》中对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这是"无痕教育"的真谛。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具有分散性,丰富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即渗透性,需要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近四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始终坚持在第一线工作。他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带动了当地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形成了“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去年年底,教育部为了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跨世纪园丁工程”“名师计划”,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名教师的带头和辐射作用,在南京召开了“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本期,我们将会议的有关材料集中编发,并配以各地教师学习于永正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艺术,教学方法的体会文章,以期能让广大小学教师更全面,具体,深入地了解,学习于永正老师。  相似文献   

14.
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师生从中读出了"母爱是一堆细节"。和于老师几年的相处,我感到师爱也是一堆细节。师父常对我说:"能干,还要  相似文献   

15.
听于永正老师上<秋天的怀念>,想到八个字:读得感人,讲得精彩. 一、读得感人 在第一课时,于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完生字新词后,先由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便示范朗读全文.于老师的朗读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读出了许多我们之前没有感悟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是“无痕教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正一这是于永正老师的亲身经历。那时候,于老师初为人师,面对的也是一群"调皮捣蛋"的小猴王。一个月下来,这位日后名扬全国的特级教师也要靠丢粉笔头、罚站来维持教学秩序。转机来自一堂音乐课。那时,全国正在宣传雷锋事迹,大家都在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由于音乐老师不会弹琴,光靠嗓子教了两节课还是没把孩子教会。这时,于老师出马了,他"命令"学生把学校唯一的风琴抬进教室,把在师范学到的演奏本领全都使  相似文献   

18.
<正>三年前,那个美好的金秋时节,于永正老师来到我校。两天的指导、交流,让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在领略大师教育教学、做人处事风范的同时,重又燃起了对语文教学的热情。于是,借着于永正老师来我校指导语文教学工作的东风,"于永正工作室"成立了!三年来,于永正老师曾多次到我校指导工作,亲自上示范课、做报告,指导各个年级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育思想深深印在每位语文老师的头脑  相似文献   

19.
杨彦 《辽宁教育》2010,(10):1-1
有一年暑假,德高望重的于永正老师来我们县上作文示范课,我的学生因而有幸来到于老师的课堂上。在于永正老师热情的赞扬中,孩子们的作文有的得了100分,有的得了120分,还有一个同学竟得了150分。一节课下来,孩子们都高高兴兴,信心满满。  相似文献   

20.
于永正老师曾在某地上过三年级习作教学《学写人物对话》。这是一场原汁原味的习作教学,朴实、易懂、易学、精巧、精彩,值得我们细细品赏。聊天即开课聊天即开课,对话即内容。上课了,于老师出示的第一张幻灯片,竟然是课前与学生进行的那段短短的三句对话。这一教学设计,隐去了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