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前段时间,我区小学体育学科组织了同课异构形式的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活动中各位教师在同一课时的前提下(相同的主教材教学内容),基于各自的理解和认识,呈现出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实现了殊途同  相似文献   

2.
钱勇 《体育教学》2013,33(4):55-56
一、背景与意义"没有教师发展,就难有学生发展"。校本研修是教师发展重要平台,教研组活动是校本研修的基本载体,教研组长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校本研修的有效性。体育教研组研修活动质量不如其他学科,受质疑的声音不断。笔者作为负责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师训员,一直思考如何寻求一个平台,作为提高体育教研组研修活动有效性的突破口。思考后认为教研组长是关键因素之一,决定组建教研组长培训班。  相似文献   

3.
<正>课程改革中的困惑需要通过研修活动来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经验需要通过研修活动来交流分享。基于小学体育学科特点,其校本研修质低、区级研修量少,根本不能满足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创设丰富的研修内容和方式,使研修贴近学校和教师教学实际,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笔者通过小学体育片区研修的多年实践,提炼出"三策略"和"五步骤"的片区研修形式,以促进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二、研究型的学校体育校本研究(一)体育教学研究的两类形式1.体育教学多轮课、体育教学循环课、体育教学异构课“体育教学多轮课”就是同一个体育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个内容的课,但是,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具体形式为:首轮是由体育教师个人进行独立的备课、上课,由同行组成的体育教学研究集体,在听取了独立课之后,针对课堂教学出现的  相似文献   

5.
<正>议课是观课教师和执教教师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议课能提高教师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能促进教学反思,能加深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  相似文献   

6.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亲身示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出现的"偶尔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证明不管你拥有多少教学经验,体育基本功如何扎实也不能保证你在教学过程中会万无一失,因此面对"偶尔失误"教师应如何应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把失误变成教学的另一"亮点",使师生都能从中获得经验和知识,以提高教师示范的有效性。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正确面对这些"偶尔失误"呢?通过借错发挥、变错为对;将错就错、师生共学;坦诚相告、以生示范等这三种措施来实施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马杨旭  于波 《体育教学》2011,31(2):52-53
近日,宁波市惠贞书院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体育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惠贞书院的美籍教师与体育组、英语组教师共同以“橄榄球的传接球技术教学”为教学内容,分别以中国和美国的体育教学模式开展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交流研讨活动。现场两国风格迥异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给参加观摩的教师带来新鲜、新奇的感受,教学领悟颇多,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8.
<正>不久前,2012年浙江省五区(县)教学研讨活动暨浙江省小学体育立项课题研讨会活动召开,本次活动采用了同课异构的形式,规定教材是四年级下册"足球正脚背踢球"。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活动视频及足球单元教学,针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技术教学所做的一些思考:一、技术动作整合意识体育课堂教学中单纯的技术教学是单调且枯燥的,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对此,教师一定要吃透技术动作要领,找到技术的兴趣点,将技术与相关的游戏、练习等整合。如,第二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正脚  相似文献   

9.
<正>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思明区小学体育教研组提出"以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落脚点"的工作目标,建立"区级、片区、学校三级联动"的体育教研、科研、教师培养、信息化工作,形成了区域教研活动的统一性、整体性、延续性和系统性。教研工作聚焦区域主题研修活动、聚焦大课间体育活动、聚焦新教师职业规划培养、聚焦体育专项技能课程培训等内容。一、聚焦区域主题研修活动,实现  相似文献   

10.
“小群体”活动教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冰 《体育教学》2000,(6):31-32
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的课堂分组活动形式,绝大多数是固定的行政小组,男女分组为基本形式。我于1996年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小群体”教学的活动形式,这一实验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一、小群体教学的组织过程1.要组织好小群体先要大力作好宣传工作,从理论上讲清楚分组原则及分组后的分工。在教师号召下由学生自由组合产生,完全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小组人数一般6~9人,一个教学班6~8个小组,一组为一个小群体。小群体不但是体育课堂教学群体也可以向课外活  相似文献   

11.
依据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体育学科的教学实际和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构建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通过对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的确定,指出影响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有效组织的因素,描述了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基本流程与成员分工方法,提出开展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要求。强调既要加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体育课程研修的研究,也要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开展"课例研修"鼓励体育教师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2.
钱勇 《体育教学》2012,(2):63-64
一、有效研修活动需要任务驱动学校研修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作为基层学校,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主阵地,教研组研修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所以,有效研修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体育教师需要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两条腿走路,更加需要有效的体育研修活动。  相似文献   

13.
王锦丹 《当代体育科技》2023,(36):119-121+125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探索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具有共同的旨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可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体育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也可从课外活动中的体育社团、运动训练、竞赛活动等方面进行挖掘。只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挥教师纽带的作用;探索和优化体育课程教材,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探索教师评价标准,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发挥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正>最佳投稿时间:2017年11月7日-22日2017年7月5日-8日,在刚结束的"全国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活动"上,小学、初中、高中组的指定教材的体育课为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评比。由此可见,同课异构是目前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的主要教研形式,也是教学竞赛采用较多的一种形式,那么,如何在赛课时赛出自己的"异构"这处,取  相似文献   

15.
<正>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不同的体育教学环境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创建适宜的体育教学环境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设置和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优化"外环境"—教学器材多样化的体育器材对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体育器材的使用上,体育教师不但要按现行课程标准教学,还要充分发挥教  相似文献   

16.
<正>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一节体育课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的教学设计活动,是为课堂教学活动准备的教学行动方案,是教师上课的"施工图"。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为了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审视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努力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修改,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好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五把握"。  相似文献   

17.
“分层次”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体育教学中遇到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文章就"分层次"教学应该如何进行与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是从"三有"三和"等几个方面入手的。一、"三有"是指所上的每一堂体育课要"有序、有味、有趣",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尽可能多的获得一些知识,多掌握一些技  相似文献   

19.
韩兵 《体育教学》2013,(1):29-31
近年来,教师培训工作日益得到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重视和大力支持。2011年3月-12月,笔者作为学科负责人,承担了面向北京市小学体育学科市级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针对骨干教师的特点和需求,项目组确立主题研修式培训模式,构建和实施了"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研修工作室。结合此次骨干教师培训的实施,本文重点解析主题研修式培训模式的特点与优势,以及构建与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今后类似教师培训的组织实施探索新的途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若干教学手段使用的效果进行探讨.总结归纳了体育教学手段创新存在的不切实际、存在隐患、偏离主题等若干问题;分析了体育教学手段创新的缘由,且主要集中在:减少教材“枯燥”、降低教材“难度”、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以及提高练习“兴趣”等方面;重点提出了把握创新时机、创新形式、创新价值、创新效果等方略.旨在为一线教师更好地做到体育教学手段的有效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