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星体文学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评论界再不能不屑理睬,必须予以关注。星体文学分为四类:生活抒情性散文类;自传性散文类;随感杂谈类;自传体报告文学类。自传体报告文学与传记、记人报告文学有着明显的差异,其文体特征:一、作者不再是0°介入,而是100°介入;二、它是介于自传与报告文学之间的新文体;三、作者的自我得以充分张扬;四、“自述”是其独特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话题作文对于我们广大农村地区学生来说是较大的一个难题,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对这一教学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把握文体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  相似文献   

3.
从小说中叙述的角度、语气、距离等叙事手法的细微变化入手,分析了它们给文体带来的相应变化,并指出,以往人们对哈代小说文体的种种指责都是片面的,而导致这种片面性的正是单纯的语言分析方法,从而为文体分析提出了一种新视角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 文体是独立成篇的文章的体裁或样式,是文章构成的一种规格和模式。它反映了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文体的本质在于表达思想,选用何种文体样式表达思想,是由社会生活表达需要决定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思维活动的发达,人们从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中创造出了五花八门的文体样式。在我国历史上,文体样式经历了若干次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我们姑且叫它文体革命吧!  相似文献   

5.
以《尚书》与《诗经》文体分类的生成过程为例考察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一种生成方式 ,即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原初形态无疑是以不同的“言说”方式作为分类标准的 ;当一种“言说”方式被人们约定俗成地确认为某一“类名”以后 ,与这种“言说”方式相对应的文辞方式就形成具有特定文体形态特征的文本方式 ;于是人们将文本方式相类似的篇章类聚到共同的“类名”之中 ,“以类相从”地区分不同类型的文体 ,从而形成一定的文体序列。经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 ,文体分类的社会性特征深深地蕴藏于文体的文本方式之中 ,并由文体独特的行为方式及其社会功能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的杂文创作在文体形式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创新态势,它表明杂文创作主体艺术上的日渐成熟。这种成熟就创作主体对文体形式的处理把握上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其它文体形式的借鉴与融合更直接、更完整;二是对其它文体形式的借鉴更能反映作者艺术追求上的自觉;三是对其它文体形式的借用获得了超越形式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鲁迅的“心灵秘史”和诗化哲学,《野草》是一组由梦境笼罩着的系列组诗。它展示的是一个战士在心灵死亡阴影的威逼下彷徨回顾、不屈不挠,从生到死进而再生的心路历程。而鲁迅选择“散文诗”作为自己个体生命的符号载体,其本身就有一种冲决传统诗歌文体的叛逆性和创造性,更何况他在创作中对这个“泊来”文体进行了诸多创造性的转化和熔铸。这种文体创造性表现在文章的离奇和芜杂、隐喻的表达和象征的结构以及绘画式的视觉文字这三个方面。它不仅是鲁迅在小说中进行的文体创造的延续和深化,也显示出了现代诗歌直逼灵魂、洞悉生命的散文化趋向。其艺术精神与屈原的《离骚》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在创作中常常会出现破体为文的现象。考察其原因是文体自身发展、社会诸因素影响、创作主体活动三者合力的作用。从文体自身规范出发,可将破体为文的方式归为以下三种情况:(1)文体内部支配性规范移位;(2)一种文学体裁借用他种文学体裁的结构要素进行创作;(3)文学文体与非文学文体进行杂交。破体为文不可刻意为之。  相似文献   

9.
破题对八股文写作来说具有全篇的性质,凝练着八股写作的技巧和精义.其在严格形式要求下所展现的行文技巧,以及兼顾归纳性和扩展性的写作方法,对明清士人的文学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破题的研究不仅对八股研究有所推动,对明清时代其他文体的研究和现代文章写作也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在《谈艺录》中,钱钟书先生从不同角度引述了诸家评论八股文的观点,揭示了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的来龙去脉。从先生散见于该书各处的相关论述中,可以把握到钱钟书先生对八股文一分为二的客观认识:他既看到这种文体的功利性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没有忽略八股文所蕴涵的文学因素及其与戏曲、诗歌等文学样式多方面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古以来就建立了写作学独立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独立而系统的写作学理论专著。其理论体系包括以下内容:一、总论。它说明了作者写此书的取名、原因、动机、宗旨、结构、立论原则等问题。二、阐述了文章的写作原则和基本思想是“原道”、“征圣”、“宗经”。三、文体论。论述每种文体的名称、含义、源流、品种、代表作家和作品、写作方法及特点。四、写作过程论。综述从构思立意、确定体裁,到选材剪裁、安排结构、练字搜句,直到裁章成篇的过程。五、写作方法论和技巧论。六、风格论和风骨论。七、通变论。八、论述文章写作与自然界和社会时代的依存关系。九、文章批评论。十、文章作家论。  相似文献   

12.
一、赋的产生及概念 赋原来是一种表现手法,不是一种文体,比如《诗经》中的赋,就是一种铺叙的手法;另外,《汉书·艺文志》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是讲先秦时的外交人员赋诗言志。作为铺叙手法的赋和不歌而诵的赋虽然与后来作为文体的赋不同,但它们之间是有关系的,因为作为文体的赋,常用铺叙手法,也常表现为不歌而诵。另一方面,作为文体的赋,除了用铺叙手法外,  相似文献   

13.
所谓“辨体”,即从形式、题材、风格等层面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和不同文体之间的异同。骈文、古文和小品文的体裁特征是不同的;诗、词、曲三者是有区别的;而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既非典型的诗,也非典型的文。第二部分具体说明《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三个特点。《古代诗歌与散文》以“辨体”为基点,其显著特点是:在体例上以文体为经,以时代为纬,在内容上注重文体知识的系统介绍和文体类型的深入分析。与通行的中国文学史著述相比,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委托项目的《古代诗歌与散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类型给予了更为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体育科技期刊的综述文章是一种特殊文体和情报产品。它以简洁精练的有限的文字,为教学、科研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学术服务,使之用较少时间,准确而及时地把握某一学科领域或某一专题的研究情况及其发展趋势,这种功能是别的科学文献所无法取代的。编辑在审读这类稿件时,可通过了解文章作者,参考文献的引文量、语种及出处等手段对文章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文体,从它的起源时代开始,经过漫长的艺术积淀,最终形成了显示自身品格的一些文体特征。文章摘选出客观对应物、意象、象征、契合这样的诗学文体范畴,就它们的内涵、演变、审美效果进行分析,以此凸显诗歌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体味文章表达之妙的方法。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可以提高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地运用比较阅读,精心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阅读训练,进行单元教学中的整体比较,同一单元体裁相同课文的综合比较,同一题材的课文比较,同一单元体裁相同的课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比较,以及同一篇文章中对不同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比较。  相似文献   

17.
报告文学作为新文学的一个品类,历时百年,由附庸到独立。传统文学的既往模式已不适于这种极具跨文体特性的文学样式,廓清并规范其文体品质,是延续和保持其文体活力及其个性的关键与基础。文章以小说、新闻等文体的特性为参照,提出了报告文学的四个文体品质——真实、知性、剖示、责任:知性是外壳,体现其理性魅力;剖示是手段,挖掘其思想深度;责任是灵魂,凸显其精神风骨;而真实则是一切的前提和原则。  相似文献   

18.
政治演说可以说是一种极具特点的文体,所以针对此文体的翻译方略的探究,已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但都从未具体从文体方向进行过探究。本文就依据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理论"和"语义翻译"策略,并结合三篇具有代表性的演说辞。从中通过分析演说辞的文体特点,探究出纽马克理论指导下的此文体翻译方略。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事物之间有了差别,就容易引起注意。所谓对比,就是一种差别。作者往往从事物的正反或相对的两个方面去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并且鲜明、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一部意蕴深厚的散文组诗。艰深含糊的措辞是其诗性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读者望而却步的根本原因。这种语言形态表现为语义和语法上的“感性非现实”特质,把鲁迅这样一个现代先驱者在“历史的荒原上”苦闷、彷徨、挣扎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鲁迅的这种文体操作也是一次独特的“创造”语言的过程。他不仅运用了现代汉语,而且还重铸和更新了它们,使之形成新的形态。这是鲁迅所独自使用的“个人文体”。他创造的中国现代散文诗这一新型的文体,其精神与西方现代诗歌无意而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