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指存在于公共权力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社会领域,在这一空间中,公众通过自愿讨论形成公共舆论,并以此来影响和制约政治权力,促进其合法化。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具有鲜明的正向性特征,即面向多元的开放性和旨在建构的批判性。基于该理论"跨文化"的普适性,以此考察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问题,并推动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博客公共领域形成的可能性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博客汇聚了大量的“私人”参与其中,借助最具独立性的沟通媒介,在博客世界里进行批判性讨论,并达成共识,具有形成公共领域的可能。相比传统的公共领域,博客公共领域有着不同的特征。从当前博客发展的状况来看,博客公共领域亦有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两会博客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艳芳 《青年记者》2006,(10):63-64
两会博客在中国的兴起2006年1月15日,浙江省政协九届第四次会议开幕。13点32分,政协委员肖锋的《我看到的政协开幕式盛况》在浙江博客网发表。接着,肖锋还发表了自己14日关于政协的提案,不少网友都在后面跟帖评论。据了解,这是第一个以政协委员提案为主题的博客。先河一开,跟随者蜂拥而上。2006年,许多省市的两会期间,都涌现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通博客的现象。2006年2月15日,人民网强国博客正式开通,标志着新闻网站开始提供博客应用服务。2月24日,人民网发布两会博客招募辞,率先以博客这一形式,宣传报道两会盛况,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两会…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民主政治的发展、多元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使得国家和社会分立结构逐渐确立,一个存在于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公共领域正完成自身的建构。本文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结合中国30多年舆论监督的探索与实践,对媒体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功能和责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琪 《视听》2021,(1):145-146
公共领域指政治权力之外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传统媒体阶段,公共领域受到政治以及商业力量的裹挟而式微.近年来,微博聚集了大量用户,成为多元话语的集散地,为重构公共领域带来了可能.但与此同时,微博用户较低的媒介素养,平台娱乐性、商业性的抬头等仍使公共领域的建构困难重重.本文以微博为例,在探讨其建构公共...  相似文献   

6.
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燕 《新闻世界》2010,(11):155-157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概念化,并指出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么微博能否成为公共领域重构的一个契机呢?本文阐释了公共领域的特点和意义,并通过对微博特征的分析,探讨微博如何重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传媒改革三十年"讨论语境下的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和评论,认为中国传媒学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取得重要进展,开始本土化地运用公共领域概念展开对中国传媒体制与实践的反思,并进一步聚焦于"传媒公共性"的核心问题。在当今新媒介时代,学界关于互联网络与公共领域的研究正在展开,亟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西方语境下的公共领域与现代化 公共空间的结构与性质对社会变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结构与性质的公共领域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不同角色。  相似文献   

9.
邹一沛  熊程 《新闻世界》2013,(7):154-156
【摘要】微博网站的兴起为构建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性,它意味着公民意识的觉醒,而微博公共领域的构建反过来又会对公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产生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公共新闻"自上世纪末在美国发端以来,引发了我国新闻界的思考和实践。"公共新闻"植根于公民社会,其诞生地的社会环境与中国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全面了解"公共新闻"内涵,紧密结合中国文化和制度环境,深切关照当下国情和公共事务,恰当定位其在我国新闻实践中的角色,将是我国"公共新闻"实践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网络发展推动的新媒体时代打破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与互动模式,使得参与者在一个相对公平的媒体环境中进行理性信息交流,进而促进民众意见的交锋与整合,推动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传播技术的发展无法逃脱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的樊篱,因此新媒体时代公共领域的建构会因为行政审查、经济利益、媒体局限与公众素养而受到阻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探讨性和道德这两个因素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及电影作品中,妓女曾经是都市想象的焦点。对某些“无法表现”的人物(即名声不好、命运不好的妓女)的公众表现,为电影制作者开辟了非常具有争议性的空间,如精英知识分子的道德伦理观往往遭到大众及时行乐或窥淫倾向的挑战。以当下的中国电影为参照,文章指出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即电影对妓女的表现,在经历了从20世纪20-40年代对街头妓女悲惨生活的同情之后,转向20世纪80-90年代对高级妓女风花雪月生活的再次发现。  相似文献   

13.
张瑾娴 《青年记者》2012,(14):66-67
如今,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当人们在认识到这种"我们即是媒介"的"微特质"和"Twitter般叽喳琐碎"的"微内容"正在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改变人们生活的时候,这种惊喜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4.
臧欣 《新闻世界》2013,(11):227-229
本文通过对公共领域概念的界定、发展及构成要件的分析,来论述构建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优势所在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翟颖 《新闻世界》2010,(5):34-35
信息时代,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全世界"交往"的新媒介。本文将哈氏的"公共领域"和"交往"理论置于网络语境下,探讨信息时代"网络公共领域"与"交往"。  相似文献   

16.
李洁 《今传媒》2011,(8):19-21
自从中国迈入信息化社会,互联网也随之快速地由精英阶层进入中国的市民阶层,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创造了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第四媒体",这一媒体独立于公共权力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之外,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中的许多观念极为契合。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促成中国社会"公共领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呈现出自身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7.
赵丽红 《新闻世界》2011,(1):154-156
本文通过对"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进行个案研究,从理性沟通、意见表达、交流互动、共识达成等方面对强国论坛进行了分析,并对强国论坛在公共领域的前提、媒介、讨论机制和功能等方面在互联网条件下的重构进行了探讨;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社区的公共领域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试论公共图书馆博客与不博客的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的私人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其分享和参与的社会特性,博客精神与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天然耦合,使博客成为公共图书馆时代精神的技术表达,公共图书馆博客对公共社会价值的实践全面诠释了公共图书馆博客的理由,而对不博客理由的反讽进一步预示了公共图书馆博客的兴盛.  相似文献   

19.
谭珂 《新闻窗》2009,(5):93-94
2009年上半年,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从“央视大火”到“躲猫猫”,从“杭州七十码”到“邓玉娇案”,这些网络热点事件的背后,闪耀着公共领域思想的光芒。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网络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新闻业的传播生态,并反哺于我们的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20.
范榕 《今传媒》2014,(12):54-55
南希·弗雷兹对《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解读,探讨的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中的平等问题,她批判了理论的四个基本假设,即平等、单一、公私对立、社会国家对立,提出了建立女性公共领域、争取话语权等看法。文章从弗雷泽的女性公共领域理论出发,指出其批判思想的片面,认为公共领域应鼓励多元声音,但建立多个公共领域的想法并不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