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魏晋时期佛教僧团规模有了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众多典型的佛教僧团,开始了中国化佛教僧团的发展。道安于恒山建寺传教,组建僧团,其时僧团管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常宣法化;二是以德自任;三是不依傍时流。在襄阳十五年,道安实施了两大措施:一是决定沙门以释为姓;二是译传戒律,制定中国化的僧团制度。在处理僧团与世俗政权之间,道安则确立"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与"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原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佛教在中国初传时的概况及其成功的原因,认为能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并与之结合,以及佛教固有的适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宗教义理,使之能够必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共通之处等,是佛教初传中国获得成功的根本所在,初传成功及佛教汉地化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佛教论著常以"弥天"称谓东晋名僧释道安。此称谓源于道安与襄阳名士习凿齿的一段对答。道安对中国佛教发展贡献甚大,可谓具有"弥天"功绩。道安和他的事迹也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4.
道安与儒家     
巨赞法师和净慧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两位高僧大德。巨赞法师说:"在我国佛教史上,除了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以外,对于我国佛教贡献最大的,恐怕要算东晋世代的道安法师了。"[1]147"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完人之一。"[1]169净慧法师说,中国佛教史上有三位里程碑式的大师,分别是道安大师、慧能大师、太虚大师。"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人。他总结了在他之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  相似文献   

5.
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依《华严经》立宗,以其高度的哲学思辨、恢弘的气势、殊胜的境界历来备受僧俗青睐。法界缘起观是华严宗发挥《华严经》主旨,吸收其他宗派之理论,兼容并蓄、推陈出新的结晶,是华严宗教义之根基,有着深邃的哲学义理,诸如“三界唯心”、“体用不二”、“理事无碍”等,不仅是佛教哲理的精彩演绎,更是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的最高水平,并直接开启了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6.
道安南下襄阳后,从管理体制上提出了“依国主立佛法”的原则;在理论上创立学派,兴起中国式般若学;在组织上建立了以道安为核心的释姓汉僧网络;在制度建设上探索了中国佛教的管理新路;在信仰上创立了一种适应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新模式.道安从各方面进行的改革,全面解决了佛教中国化的问题,使他成为印度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释道安一生研学佛理,弘扬佛法,既是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理论建构者,又是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实践者和组织者,对中国内地佛教僧团的确立和中国佛教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有较大的影响.对释道安的研究历来是中国佛教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学术界和佛教界所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释道安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一、综合性的论述;二、般若思想的研究;三、禅学思想的研究;四、佛经翻译、注解、编撰经录研究.同时对释道安的研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引入合理性讨论本体问题,是在当代条件下重建哲学本体论的重要思路.运用合理性标准重新审视道安佛教哲学本体论,我们发现,道安佛教哲学本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合理承接,同时它又是对印度佛教哲学的转述和会通,在中国哲学本体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将佛教的本体论发展成为一种纯粹的本体论,割断了本体论和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与老子的道论有所关联,更易于为中国人接受和理解,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释道安,梁启超评论说:安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虽未尝自有所译述,然苻秦时代之译业,实由彼主持;苻坚之迎鸠摩罗什,由安建议;四《阿含》、《阿毗昙》之创译,由安组织;翻译文体,由安厘正,故安实译界之大恩人也。[1]这里所注意的主要是道安在佛典翻译方面的贡献。公元四、五世纪之交是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重大转折时期。道安作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韦政通指出他"学行兼修,为当时第一流人物……他不但为  相似文献   

10.
印度佛教中国化,是释道安在襄阳依托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土壤实现的。他的成就也进一步丰富了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内涵。道安的创世之举与襄阳的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所创立的中国佛教也有襄阳名士的参与。所以,襄阳应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源地。佛教界把道安在襄阳的寺院称之谓中国佛教的祖庭是名符其实的。襄阳应充分开发、利用道安佛学文化资源,发挥襄阳传统文化优势,强化"文化立市"理念,促进"文化襄阳"建设。  相似文献   

11.
虽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然而典籍浩瀚、哲理丰富、蕴含广博深奥的佛教是世界上其它的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纵观中国翻译事业,佛经翻译不仅是中国翻译的起点,且悠久的中国翻译史有半部是佛经翻译史。佛经的翻译有力地推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佛经翻译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analyses Buddhism as a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s opposed to a religion to offer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lifelong education. The three trainings of Buddhism ‐‐ ethics,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and special wisdom ‐‐ are described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re considered. The special case of Tantric Buddhism offers a further development in Buddhist discourse on the education of desire, a critical new area of educational inquiry required if we are seriously to address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crisis. The paper presents Octavio Paz's ideas concerning the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of Asian Buddhist culture and Western Protestant culture in terms of their relations to the signs ‘body’ and ‘non‐body’, and concludes with his Utopian vision of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3.
在方东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变的是一直推崇道家哲学,方东美认为,道家哲学接引了传入的外来佛学,并且帮助佛学在中国本土扎根。他虽然认为佛学理论同道家哲学接触之后,产生的是"交互作用",但是明确地反对学术界关于新道家哲学(魏晋玄学)受佛学影响的观点。他否定佛家思想对当时的道家哲学("新道家哲学")的影响意在表明新道家哲学在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已经产生,并非受了佛家思想的影响之后才产生。道家哲学与佛学结合的方式是"格义",导致的后果是印度佛学的"华化"。  相似文献   

14.
明真法师是中国当代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大德,一生爱国爱教,钻研佛教学术思想,从事佛教教育事业。在他的思想中,饱含着朴素的历史进步观。一是他的人间佛陀思想:认为佛法是东西文化之结晶,佛学是属于世界的、人民的,佛陀是个历史人物,佛陀是真理的实践者,佛陀的简朴生活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佛陀在当时已经有了环境保护意识;二是他的历史进步思想:对历史人物有着正确的评价,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对南岳僧众抗日业绩的大力颂扬,对二战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能进行深刻的反思,具备了初步的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阶级分析方法以及朴素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5.
佛学环境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经中国僧人的改造,产生了“中国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不是环境哲学,但有丰富深刻的环境哲学思想。本文阐述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生命观;“依正不二”生命与环境统一的思想;“中道缘起”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众生平等”的环境伦理思想;追求“净佛国土”和谐社会的思想,对于环境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晋时期,由于佛徒对般若学"空"的意义理解不一,形成了"六家七宗"等佛学流派。记录这些宗派宗义的原始文献大都失传,而后世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中则保存了除缘会宗外其它六宗的大量相关材料。研究可以看出,释道安的淡泊名利,竺法深的超然物外,支道林的能言善辩,于法开的佛医双修,竺道壹的佛心文采,支愍度的睿智幽默,均在这些资料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7.
公元383年,释道安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五失本"谈到翻译的语序问题、文质问题和详简问题。对于"一失本"的语序问题,道安主张失本而采用倒装语序;对于"二失本"的文质问题,道安主张根据读者层次和不同文体选择质派或文派翻译,提倡发挥质、文两派的优势,更好地进行佛典汉译;对于"三失本、四失本、五失本"的详简问题,道安认为就一般佛典而言,反复叮咛、啰唆琐碎的颂文、义辞和反腾都应删去,但戒律翻译应该保留;"三不易"谈到佛典汉译面临的时代因素、读者因素和译者因素,这三大因素导致了佛典汉译不容易。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曾著有大量研究佛学的文章。他对佛学十分服膺,认为佛学具有无神论的特点,而且与哲学和儒学相沟通。他对佛学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尤其在对法相宗的研究中见解独到,造诣颇深;他评价佛教流派,倡言宗教改革;考证大乘源流,梳理佛教学说;他称赞佛教,认为其对革命党人会起到精神上的鼓舞作用,但又不沉溺于佛经,在思想上并未受到佛教的束缚。因此,他对佛教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是理性主义的,他的研究成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何振岱因受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自青少年起就信奉佛教。其佛学思想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一即世俗信仰的礼佛祈安;其二是与僧友多有交游,有诸多诗词唱和,常怀方外之想;其三是三教融合,以儒学戒慎修身为指归。何振岱的佛学思想,是人间佛教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0.
禅文化作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长久的生命力。禅文化这种蕴含着中国智慧的古老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时,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软实力,塑造企业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而使企业宏图大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