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金洪 《寻根》2004,(6):120-123
刘氏源流刘氏来源较复杂,择其要者有祁姓刘氏和姬姓刘氏。祁姓刘氏:帝尧陶唐氏,姓伊祁,长子丹朱,丹朱子永河受封于刘(今河北唐县),传至刘累,以能扰龙,即养兽专家,事夏帝孔甲,封为御龙氏,后定居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是为刘氏。姬姓刘氏: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子孙也称刘氏,世  相似文献   

2.
宋全忠  赵航 《寻根》2012,(4):129-132
入闽 陈姓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妫满受封于太吴之墟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建立侯爵陈国。后陈国为楚所灭,妫满后裔便以国为氏,称陈氏,奉妫满为始祖。  相似文献   

3.
酒圣:杜康,即少康。传说中酿酒的发明者。文圣: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尊其为圣人。史圣: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一书的作者。医圣;张仲景,名机,南阳群(今河南南阳)入,东汉医学家。所著《伤寒卒(杂)病论》和《金匾要略》两书,对我国医学发展影响很大。武圣: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倚)人,东汉末年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尊其为…  相似文献   

4.
谢远基 《寻根》2010,(2):98-103
谢氏家族祖居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受姓的来源与周宣王时期的申伯有关。申伯当年的封国在今河南南阳、唐河一带,后裔从古谢邑迁徙到了阳夏。谢氏家族真正有史可考的第一人是曹魏齐王芳时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褒等相继在魏晋时期进入仕途,不同程度地为家族赢得了声誉。  相似文献   

5.
五陵原与中国古代文化●杨希义王钅奇五陵原是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的,这五个陵邑分别是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五陵原的地理范围西起今陕西兴平县南位乡的策村和范家村,东达今陕西泾阳县马家湾乡的崔家原和梁村,北至今咸...  相似文献   

6.
正今陕西临潼渭河以南地域在秦汉时期曾先后存在戏县、丽邑和新丰三个县级基层行政单位,"汉新丰承袭丽邑而来"、"汉代戏地已属新丰"皆于史有载,是无异议。但当前学术界对秦戏县与丽邑、汉新丰之间的承袭关系仍存在争议,大体有两种观点:(1)丽邑是分戏县之一部而设立,高祖七年撤邑置县,戏县可能一并归入新丰(于春雷:《秦汉内史研究》,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2)秦始皇十六年(前246年)置丽邑时将戏县辖  相似文献   

7.
江姓的由来     
胡迎建 《寻根》2005,(1):108-110
江姓,汉族百家大姓之一,其源大多来自江国,系从古老的赢姓分出。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记载:“赢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元即玄,颛顼的玄孙即伯益,为赢姓始祖。伯益第三个儿子恩成,约于西周初期受封在“江”地,建立江国。据史料记载,江国在古代兖州与豫州之间,西临道国(在今河南确山县),东与息国毗连(在今河南息县),北接蔡国(在今河南上蔡县),南滨淮水。其地当在今河南正阳县,面积相当于正阳县南半部。  相似文献   

8.
江山 《寻根》2012,(3):123-128
檀氏是中国汉族稀有姓氏,据正史记载和考古实物,可上溯商、周之际。清陈廷炜编《姓氏考略》中说:“檀氏望出高平(今属山东济宁)、平卢(今山东淄博淄川区)、清河(今河北清河至山东临清)。”这三个郡望中,以兖州高平檀氏有迹可寻。  相似文献   

9.
闽台郭姓     
郑金洪 《寻根》2010,(3):133-136
郭姓渊源古虢国后人《元和姓纂》载:周武王姬发分别封其两位叔叔—姬叔、姬仲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西虢(今陕西宝鸡西),古人以封地为氏,因称虢叔、虢仲。后又建北虢(今三门峡市东南)。东、西、北虢后来分别为郑、秦、晋所灭,其后人乃以虢为氏,古虢与郭同音,虢氏逐渐演变为郭氏。《南安蓬岛郭氏家谱》载: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20,(5)
正汶上县距曲阜50余公里,春秋时期为鲁国的中都邑,战国时为齐国的平陆邑。金泰和八年(1208年),始将县名定为汶上,延续至今。汶上因孔子曾任中都宰而闻名,公元前501年,孔子任中都宰,行之一年而四方则之。今汶上境内尚存孔庙、孔子讲堂、孔子沟、中都故邑碑、平陆祠等遗迹。  相似文献   

11.
茶圣陆羽与信阳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夷 《寻根》2009,(3):132-136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茶文化奠基人,因其著有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被尊称为“茶圣”。据民间传说,陆羽在写《茶经》前,曾对申州义阳郡钟山县(今信阳市平桥区、泖河区一带)、光外黄头港(今光山县杏山、独山一带)、固始祁门山(今固始县段集乡齐山一带)等地的茶叶茶事做过考察。  相似文献   

12.
郑金洪  郑俊娅 《寻根》2014,(6):137-139
胡姓溯源胡姓源出有三:一是出自妫氏:《元和姓纂》等史籍记载:虞舜妫氏后裔33世孙胡公满,封于陈(在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胡公满子二,长申公以父满公谥号姓胡,次日公以国号姓陈,胡陈同祖同宗。二是出自姬、归姓。《通志·氏族略》载:周朝有一支姬姓人建立胡国(在今河南郾城),又有一支归姓建胡国(在今安徽阜阳),春秋末期,这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子孙及国人都以胡为姓,世代相沿。  相似文献   

13.
任崇岳 《寻根》2014,(1):124-130
邓姓的来源邓姓源于邓国,是因国而得姓。邓国始受封于殷商时期,邓国立国之君是商朝高宗武丁的叔父,因封曼地而姓曼。《世本》说:“邓为曼姓。”《说文解字》:“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此后的典籍也多持此说。如晋代王羲之的《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说:“而世族之所通显者,  相似文献   

14.
吴德翔 《寻根》2011,(6):127-130
源起 范氏相传为陶唐氏后裔。春秋时,晋国上卿士会食邑于今河南省范县,后世子孙遂以邑为氏。春秋后期,晋国发生“六卿之乱”,范氏后裔徙居南阳。南阳成为范姓主要的繁衍生息地。南阳范氏名人辈出,佼佼者如范蠡、范睢等。秦汉之际,范氏巳迁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  相似文献   

15.
南京做为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对外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东吴时期(公元222—280年),朝廷曾派康泰、朱应出使海南诸国和南洋群岛,先后出访了一百多个国家。在东吴使者出访以后,有些国家也遣使回访。如公元243年,扶南(今柬埔寨)国王范旃曾派使者送来一个乐队,东吴国君孙权,在皇宫附近造了一座“扶南乐署”,让东吴宫女学习优美的扶南歌舞。南朝时期,对外交往大为增加。从东吴到南朝(公元42O--589年),扶南曾先后遣使来建螂和建康(今南京)30多次。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天竺(今印度)、波斯(今伊朗)。朝鲜半岛以及日…  相似文献   

16.
陈元 《寻根》2023,(5):139-142
<正>欧阳修(1007—1072)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长于随州(今湖北随州),终老于颍州(今安徽阜阳),其故里在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他平生返回故乡仅两次,而且驻留时间甚短。按理,在他个人成长的复杂记忆中,难以对故乡有稳定的情怀和强烈的归属感。但欧阳修是个例外,他在所作文章中自述籍贯时,还有意强化和具化这种故乡意识。现就其自述籍贯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并分析其成因,以期厘清部分学人对其籍贯的误识。  相似文献   

17.
宋朝社会与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阶段,历时共320年(公元960年—1279年),北宋(960—1127)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宋朝的疆域比较小。同宋朝并立的较大的政权...  相似文献   

18.
郑金洪 《寻根》2013,(1):134-138
康姓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出自姬姓,为康叔后裔。《通志·氏族略》载周武王幼弟康叔谥号“康”,其后人以谥号为氏,姓康。二是出自外族。据《汉书》《旧唐书》等记载,古代西域有康居国(在今巴尔咯什湖和成海之间)、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曾受汉唐管辖,出使来中国的王子和使者中有居留不返者,其后裔就以原国为姓。  相似文献   

19.
郑金洪 《寻根》2009,(4):138-141
许姓出自许由和姜文叔,已为学者共识。由于许国所在许地(今河南许昌县)是当年许由居住过的地方,许姓族人尊奉许由为开族始祖,尊文叔为得氏始祖。许国被楚灭后,国人散居各地,秦末高士许猗不仕,隐居于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繁衍子孙,汉高帝置汝南郡,许姓汝南郡望由此而来。十六国时许茂为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太守,许姓因又有高阳郡望。  相似文献   

20.
文成公主庙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东南约二十公里的巴塘山自都满沟中。整个褐红色建筑依山而建,掩映在苍松翠柏间,外表看似三层,内部实为一堂。以庙堂为中,两边对称新建了数间僧房和一周白色粉饰围墙,肃静而端庄。据汉、藏文献记载,公元七世纪初,唐文成公主以吐善和汉族人民的友谊为重,远嫁吐着赞普松赞干布。在今玉树境内,公主及其随从“渡西月河”(雅苦江),“经牦牛河”(通天河),“至列驿”(今莱巴沟)。公主与清臣抵丹玛宕(今贝沟),“即将慈氏七肘之像与普贤行愿品刻于岩上。”唐中宗景龙四年,唐若再度联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