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初商会史研究刚刚在国内起步之时,章开沅、林增平等颇具学术洞察力的老一辈著名近代史学者即曾断定,商会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大空白,而且还将带动和拓展对于中国近代史其他相关重要领域的探讨。也就是说,商会史研究的兴盛对于促进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现今时过境迁,林增平先生也已作古多年,但他们的断言则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证实。  相似文献   

2.
考古学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我们观察人类造物活动提供了可靠的实证资料。就设计史研究而言,考古学所提供的实证资料,不一定具有普遍的意义,考古史料只能作为其中的一个证据。设计的原生状态是极为鲜活灵动的,故设计的历史性研究应重视多重证据。当前,设计史的撰述还存在诸多缺憾。用造物设计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扩展设计史视野,寻找多重证据,进行设计原生态研究,使设计史框架内容体现出相应的宽度和深度,是设计史研究的一个意义重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原生态的词源意义表示一种历史上与现实中生活的真实状况,而原生态在时间意义上不可能回溯,在它的论证背后表现了一种文化心态的复古性。当下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更多包含历史的想象与观光旅游的经济驱动性,代表了文化危机中人们的某种悲剧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对史学工作者研究领域,学术风气,学术动机及研究方法的影响,揭示出关于中国近代史内容的“翻案”文章产生、兴盛、泛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近2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商会史研究是其中十分令人瞩目的一个新领域,并且达到了海内外近代史学界公认的较高学术水平.然而也要看到,在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兴盛期之后,商会史研究近年来似乎又呈现出一种相对而言较为沉寂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原生态,本意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将原生态用于课题研究,是想要体现课题研究在教学中的一种状态,即与教学融为一体,是教师教学生活中的一种本真与自然。原生态的课题研究,是从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具有“微小”“普遍”的特点;课题研究过程融入教学工作;在工作中较真,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在平日教学中多一些用心,多一些积累。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史研究应注重与社会现实接轨,适应现实需要,要与中国近现代史其它分支学科相结合,探寻辛亥革命史研究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契合点,恰当地凸现研究的实用性,开展辛亥革命史学中的研究,为全新奠定坚持的基础,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在与其它史学分支及人文学科的交叉地带、边缘地带开避新的学术园地。  相似文献   

8.
"原生态"民歌与民族声乐是我国灿烂瑰丽的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两朵奇葩.它们源自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审美主体,却因一脉相承的文化形成了相似的审美评价标准.具有典型东方色彩审美观内涵.  相似文献   

9.
招桃 《教学月刊》2000,(12):13-14
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既要“路”,也需“法”。“路”与“法”究竟谁先谁后,二关系如何,是中学历史教学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由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193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8月4日至8日在四川成都望江宾馆召开。该会是四川师大历史文化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及《近代史研究》杂志社继2004年7月在宁夏银川成功主办“19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之后举行的又一次以“年代”为论域的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中国的现代化始于"西力"的冲击、"西潮"的启蒙,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学科制度的建立、教育学体系的形成等等,也都不例外。作为教育学科重要的学术分支,比较教育学科百余年来走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留下了什么样的学术遗产?《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研究史》一书便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应。  相似文献   

12.
美国“数学课程论战”(上)——历史回顾与最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有句名言:“对于数学来说,整个文明世界就是一个国家”。这是由于数学比其他学科更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也为我们进行国际课程与教材的比较研究带来了充分实证的样本,而这种比较带给我们的启发也决不会仅仅止于数学学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出现的大量翻译、引进西方汉学论著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曾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正面推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那就是“一味追求和模仿”西方汉学风格的“汉学心态”.造成汉学心态的原因比较复杂.如果试图推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走向深化,那么走出汉学心态、重建学术自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西方...  相似文献   

14.
罗家伦是近代中国颇有影响的政学两栖型人物。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他不仅在理论上率先论证近代史研究的意义、必要性,立志写一部科学的近百年中国历史,而且身体力行,积极收集、整理、编纂近代史史料,留下了大量的近代史研究著述。客观地说,和蒋延黻一样,罗家伦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倡导者与实践者,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开山者。  相似文献   

15.
葛剑雄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8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至今从事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已近20个年头。在前不久结束的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的复旦大学第二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中,经过学生推荐、院系推选和网络票选,葛剑雄教授等十位导师被评选为复旦大学第二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相似文献   

16.
对于1949—1979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30年的中断史,不宜一笔带过或模糊对待。基于"历史的天空"进行比较研究,不失为考察学科中断及其损失的有效方法。经与苏联比较发现,当中国还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重演"老大哥"教育社会学停滞之路时,苏联教育社会学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获得了飞速发展并达至高峰。经与中国台湾地区的比较发现,二者"同根不同果":不同于大陆的完全中断,其时的台湾教育社会学完成了从"再生"到"奠基"的学科发展、从传统"规范"教育社会学到新兴"证验"教育社会学的范式转型这两大任务。经与国际比较发现,同期世界教育社会学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人才辈出且发展迅速,实现了教育社会学从边际向主流学科地位提升的转变。在改革开放伊始,30年的中断让我们身陷时空双盲:既淡忘于被"打入冷宫"的中国近代教育社会学近30年的创业历史,也陌生于打开国门后世界教育社会学蓬勃发展的鲜活现实,以致我们不得不重头学起,进行教育社会学发展史上迄今闻所未闻的所谓"学科重建"。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历史系王晓秋教授是研究中日关系史、中国近代改革史的名学,有《近代中日启示录》、《近代中日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甭改革史研究》等专。1999年4月26日,我们对王教授进行访谈,请他谈了改革开放大环境下的中日关系史研究、如何看待晚清改革史以及近年来中国控工史研究状况等等问题。现将访谈记录整理发表,以飨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8月17日至19日在南开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亚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以及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举办。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担任会议组织委员会名誉主席,并发来了书面讲话。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长宋树友担任会议组委会主席。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和德、荷、美、日、韩等国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了讨论会。  相似文献   

19.
近日读了两篇讨论国学概念的文章,分别是姜义华先生的《不应漠视国学概念的非科学性》和陈文新先生的《不能用非理性的方式批评国学——与姜义华教授商榷》。两位教授对于国学概念内容为何、国学学科是否成立各执一词。姜义华教授从学科划分的角度入手,认为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我们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