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作品的成败,与记者的心理定势关联颇大。记者的心理定势可制约记者的行为,对新闻作品的价值运用起直接作用,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广大受众的意识和行为。所谓“定势”,即是由一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所形成的某种准备状态,是一种完整的心理活动,它所给予记者的是一定的活动方向和成为其行动的指南。社会环境的能动效应社会环境是形成和改变人们观点的极重要结构性因素,也是影响记者心理定势的重大因素。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通常都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周围的环境出发,  相似文献   

2.
魏颜蓓 《青年记者》2007,(18):41-41
新闻的客观,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真实性;记者的主观,是指记者在采写新闻稿件时,所倾注的情感因素和所进行的功利取舍。关于两者的定位问题,说白了,就是新闻作品与记者的主观这个问题上,一直有许多疑惑困扰着人们:新闻作品中能否倾注记者情感,作品中以怎样的方式表现记者的情感,记者情感在新闻作品中应给予什么样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陈巍 《记者摇篮》2008,(1):53-54
在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同出镜记者内在的新闻品格,外在表现(就是记者的提问和现场行为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一个出镜记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从而为自己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呢?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是一项讲究技术性、技巧性的工作,在新闻从业人员实施这一新闻要务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记者适当地运用情感因素,会让新闻更加生活化,有助于探寻新闻价值。情感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连接的纽带,记者只有把采访中的真情实感融入到新闻作品中,才能让作品更有生气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县市报道一般由驻站记者完成,驻站记者在新闻战地的第一线,及时向编辑部传回各市县的报道. 驻站记者各据一方,他们对各县市有关情况了如指掌,但在长期的采访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定势,只注意采访某一方面的新闻.  相似文献   

6.
“言而无文,其行不远”。文章是以语言为基本材料的制成品,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得失。新闻作品也不例外。 但是,除极少数作家型记者外,多数记者重视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对语言的生动形象却重视不够。表现为:不重视锤炼语言文字,新闻作品没有文采,不少获奖新闻作品只是题材分量较重,新闻价值较高,语言文学则一般化,甚至较粗劣,原因何在呢?既有记者的认识原因,又与记者学习积累不够有关。 有的记者认为,强调语言生动形象就可能违背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这是不正确的。新闻与艺术作品在真实性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新闻作品要求语言生动形象与新闻内容是否真实是不  相似文献   

7.
胡睿 《新闻界》2014,(3):7-11
传统媒体的记者在微博上发布新闻信息,除了要遵守普遍性的道德层面上的新闻伦理规范,还应受到法律的规约。本文明确新闻作品至少属于一般职务作品,同时记者通过微博发布新闻的行为实则体现了网站微博媒体以与记者所在媒体同样的方式采用新闻作品从事新闻传播活动,进而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提出记者应当保证所在媒体优先作品采用权一般性规范原则。同时结合中国现实语境提出例外选择,即在新闻强控制状态下,公共利益在具体情况下可能是优先选项,但中国特色的新闻职业化与新闻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8.
梁云 《新闻前哨》2002,(11):37-37
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成功与否,同记者的文化素质高低,特别是记者提问和现场行为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条电视新闻的成败。我们看到在以往的获奖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在平常看到:由于记者在现场的表现大失水准,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作品仍然大量存在。有些记者在介绍现场有关背景和采访提问时,要么现场把握能力较差;要么是提问不当;要么举止过于张扬。本文所谈及的主要内容,是记者现场行为的风格问题,即是张…  相似文献   

9.
新闻摄影是用视觉形象来报道新闻的。一幅新闻作品不是简单的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记录,而是由记者通过镜头把现实中的形象组织成一个信息传播媒体。事实上,任何一幅新闻照片,都离不开记者对形象的选择、推理、提炼和抽象的思维活动。理解新闻摄影与摄影艺术的关系,是认识新闻摄影和评价新闻摄影作品的一个前提,对提高新闻摄影报道质量和形象表现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离开新闻摄影的实践,忽视新闻摄影与摄影艺术内在的联系,而断言  相似文献   

10.
熊萍 《新闻知识》2008,(1):84-85
新闻需要发现并成于发现,记者的发现力直接决定记者怎样做,能够走多远,但当前部分记者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发现不了有价值的新闻,有时新闻素材摆在面前却"嗅"不到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或者根本就不愿花精力和时间做深层挖掘而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浅层次报道上,哄抢新闻并由此造成简单重复,以致一些本具有极高新闻价值的作品因记者发现  相似文献   

11.
汤山 《视听界》2004,(4):86-86
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为提高新闻质量而努力着,如评选好新闻,组织学习获奖新闻作品,举办优秀记者作品研讨会,等等,这使得新闻质量不断有所提高。但是,我们平时听广播,平庸的新闻作品仍时有所闻;而广播新闻的质量问题,却直接关系到广播的生存与发展。如何才能保证新闻的质量呢?  相似文献   

12.
虚假报道是新闻界的痼疾,防范、杜绝虚假新闻是媒体人的职责。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成都日报一直都在冷静地思考着媒体的责任,努力地坚守着新闻道德。管理制度的意义和作用虚假新闻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新闻作品的直接生产者——记者编辑相关。记者编辑的  相似文献   

13.
新闻,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的媒介,其自身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舆论导向和社会效益。事实上,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强调新闻的质量,如评选好新闻,组织学习获奖新闻作品,举办优秀记者作品研讨会等等,这使得新闻质量不断有所提高。但是,我们平时听广播,平庸的新闻作品时有所闻;而广播新闻的质量问题,却是直接关系到广播的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闻侵权的认定标准 一般认定标准。按照民法理论和实践,新闻侵权属于民事侵权中的一般行为,但有其特殊性。作为新闻侵权,除了要具备一般侵权行为四个基本构成要件外,还应考虑下列因素:侵权行为体现在新闻作品中;新闻作品刊播于新闻媒介,并公开发表;刊播新闻作品的新闻机构具有合法性;新闻行为在新闻活动中有过错,  相似文献   

15.
新闻眼即新闻作品的主题、红线、灵魂,是整篇新闻报道思路文脉交织的重要枢纽,是新闻作品最具闪光点的部分,新闻眼所达到的效果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本身的成败得失。新闻眼是通过采访形成的,需要记者在大量繁杂的新闻素材中精心提炼。在新闻作品中,新闻眼可以表达为一个简单的词组、一句简单的话,也可以不声不响地潜伏在消息的导语中,它是整篇新闻的串珠红线,有画龙点睛之  相似文献   

16.
所有规范的新闻训练都告诉我们:新闻中要只陈述事实,避免直接评论,规避记者个人的情感倾向。而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却具有掩饰不住的情感倾向。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丰 《记者摇篮》2009,(6):47-47
近年来,在新闻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记者编辑开始意识到,避免让作品产生“说教感”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一般来说,新闻应是对事实的客观公正的陈述,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倾向性表述。即便是情感类的软新闻,记者编辑也往往不能直接把自己所要陈述的观点以及作品的主题用语言去简单表述,否则很容易令观众有厌烦心理,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采访人受到新闻事实刺激时进发出来并在新闻作品中所体现的一种心理反映。记者采访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时常会产生某种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并在新闻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从而感染受众。所谓情感表现就是将记者经过情感取舍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客观事物真实、准确、鲜明地报道出来。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作品中,有一种传来新闻,它是记者根据传来的消息制作的新闻,新闻作品中所记载的内容,不是记者亲耳所闻,也不是记者亲眼所见,而是私下谣传或者记者自己的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20.
新闻播音的情感因素是个客观存在,它贯穿在每一件新闻作品和整档新闻节目中。可以说它不仅是播音过程中信息的传输通道,也属于新闻作品与新闻节目本身所具有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新闻内涵之一,而且对受众同样具有导向作用。作为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评论或其他文稿,都是记者、编辑、撰稿人之所为,记录的是社会人的行为、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因而不能不带有社会人的情感色彩,特别是通讯、特写等专稿类新闻作品,情感色彩往往还很强烈鲜明,而播音员播读这些作品,有声有息的向受众传言时,更是实实在在的现身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