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广告中的性别表现上,针对两性的刻板定型十分普遍,其不仅仅体现在针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当中,同样,对男性形象的塑造也存在着刻板定型的误区,而这种对两性的刻板印象的表现与强化,不利于两性多元化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对两性在广告中形象的考察,探究在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考察当前的贫困决策中存在的性别盲视现象。研究表明,以"家庭"和"户"为单位的贫困决策无视了家庭内部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并将其置于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之外;在贫困决策中存在着对性别平等的误读,将性别平等诠释为绝对的一致性;贫困决策仍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仍处于从属地位;贫困决策中未纳入社会性别意识。实现两性平等,要求我们构建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贫困决策,应当体现因男女的性别差异造成的差别,充分考虑贫困决策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社会性别理论来审视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栏目,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这一视角下,我们发现《武林风》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利于两性和谐的传统父权制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4.
用社会性别理论来审视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栏目,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这一视角下,我们发现《武林风》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利于两性和谐的传统父权制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5.
韩风 《东南传播》2012,(7):134-135
社会性别是指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是社会对两性以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的定位与规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核心层面是社会对于性别及其相应行为的规范与界定,内在渗透的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权力关系。文化作为陶杯孕育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也在根本层面上培育和加固了人们的性别认知,本文所要关注的即是社会文化关于女性角色与身份的解释和规定对于女性性别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学玲 《报刊之友》2014,(10):102-104
家庭伦理剧中的性别关系建构举足轻重,既塑造着家庭中的两性形象,又反映着当下现实的性别境况。随着时代观念的不断发展,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形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当下热播的家庭伦理剧中出现的"小男人"备受关注。本文在厘清新世纪家庭伦理剧中男性形象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探析"小男人"的典型特征,并分析"小男人"形象盛行的深层意蕴及其对性别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家庭伦理剧中的性别关系建构举足轻重,既塑造着家庭中的两性形象,又反映着当下现实的性别境况。随着时代观念的不断发展,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形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当下热播的家庭伦理剧中出现的"小男人"备受关注。本文在厘清新世纪家庭伦理剧中男性形象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探析"小男人"的典型特征,并分析"小男人"形象盛行的深层意蕴及其对性别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歧视通常是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对女性在人格尊严、权利分配、角色评价及发展机会等方面的不公正态度和限制性行为。当前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既表现在个体的偏见和行为上,也表现在社会文化对女性的特殊规范和限制上还表现在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定型化虚拟塑造和对女性价值权利的漠视及性别观念导向的错误。本文试图从性别视角,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即在承认男女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对男女具有同样的人格、同样的尊严、均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的认识)对大众传媒中性别歧视的一些表现及其危害作些分析。一、大众传媒中最常见…  相似文献   

9.
电视步入“男色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晓羽 《视听界》2004,(1):43-44
长期以来,电视媒体中普遍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媒体对男女两性进行的角色定型化描述,对受众形成的性别刻板印象影响至深女性扮演的多是温顺、娇艳、性感、依附于男性的情感型角色,是审美的对象;而男性则是果敢、刚毅、智慧、理性的审美主体,扮演的总是社会角色。由星空卫视强力打造的一档全新男子“选秀”娱乐节目——《美  相似文献   

10.
从《感动中国》看女性性别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对《感动中国》女性获奖人物形象建构的分析,可以看到《感动中国》受到传统女性性别话语的影响,也存在着现代女性话语与男权话语的冲突。但它很大程度上也跳出了传统性别观念的狭隘范围,通过建构现代女性话语,肯定了女性社会角色的价值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全球媒介监测项目报告显示,新闻没有忠实地反映世界本来的面貌。不仅如此,新闻媒介还直接参与到社会性别建构过程中,将性别定型作为性别建构的主要方式。男性本位的文化浸染、受众选择性接触机制的存在,以及两性生存的现实状况,是导致性别定型的主要原因。构建和谐、平等的两性世界,新闻媒介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演化,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并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社会性别的融合现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着力从媒介技术的演化增强了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使不同社会性别之间隔离"场景"的最小化,促使了崭新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与共享三方面来探讨媒介技术的演化对社会性别融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前,男性形象在广告中频繁呈现,形态多样,对广告效果及社会文化影响深远.广告创作运用男性形象,应注意塑造性别范例、维护两性和谐、确保形象健康、演绎品牌个性.  相似文献   

14.
袁妙彧 《大观周刊》2012,(15):108-109
与男大学生对比,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突显;女大学生及其家庭在就业问题上心理压力更大;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模糊。国家在制定与执行就业政策时,应考虑就业政策对两性的差异化的影响,避免政策层面的性别歧视或性别偏向,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就业促进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文献收藏活动源于文化发展,它是文化长期积累的体现,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代表.文献收藏活动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的一部分,同样会受到时代冲击,打上时代烙印,并深深地根植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之中.我国古代文献收藏活动同样也渗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家庭伦理剧的创作不论在产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重大进步,然而在两性性别建构方面仍然固守传统的男权社会的性别成规,尤其表现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两性的空间呈现上,从男权秩序、男性欲望出发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塑造,使得"作为女人的女人依然是缺席的"。①在空间呈现上,将女性固置于客体和从  相似文献   

17.
张映雪 《新闻知识》2006,(11):85-86,52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正在日益广泛地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但是网络媒体在社会性格的塑造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突出女性的特征,这种畸形的社会性别定位对女性的价值观及其社会行为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如“芙蓉姐姐”、木子美现象)。近几年来,很多的研究者都从两性角度对各种媒体进行过研究:描述了媒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分析其原因;运用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从网络传播和女性写作两个维度对“木子美”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进行分析,以此来审视网络媒体对于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的作用及意义所在;批评媒体没能客观地反映女性的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网络空间中,商业化和消费主义主宰着目前的女性站点,女性网络用户首先是作为商家要猎获的目标群体,网络内容还是较多地为她们传统的性别角色设计,并强化着女性为人妻、为人母的传统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关注社会和两性生存发展状况,以女性为主体,以女性的视角来提供信息的网站在商业化流行的形势下显得势单力薄。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让观念表达与信息流动更为便捷、自由,同样极大地冲击了我们有关性别议题的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的认知。本文从媒介与文化关系的角度,结合传统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与困境,对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涉及的性别话语进行剖析,以此观照当下互联网生态中的性别模糊化现象,并努力探索这一趋势背后的历史与新媒体的作用。我们认为,性别模糊化虽有悖于传统性别观念,但如果可以有效警惕不合理的商业炒作与猎奇,那么无疑提供了新世纪女性主义发展的另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20.
当下我们的生活充斥着五花八门的广告,在达到商业目的的同时,还折射、反映现实,传递着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性别观念,反过来对现实文化起到引导作用。所以广告中所反复再现的女性形象,会影响大众对女性的认知,同时影响女性的自我意识,这就是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广告传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