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逻辑思路的分析,可以澄清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这一文本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思想的长期误解,从而指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思想转变——即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的根本转变,并由此彻底改变了他以后一生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阐述了丰富的社会批判思想。本文试图从社会批判的缘起、社会批判的对象、社会批判的主体、社会批判的旨趣、社会批判的视野五个角度解读这部经典文本的科学内涵,以此来认知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初构筑。  相似文献   

3.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明确区分了政治国家和非政治国家,肯定了政治国家对家庭和市民社会的依存性,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国家必然同市民社会相异化的真相,提出要用一种崭新的民主制来消除这种异化。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3年春夏季节写于克罗茨纳赫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第260-313节的全面分析和批判(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马克思未能将其完整写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马克思从理性主义立场出发,通过对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的唯心主义原则的批判研究,第一次提出并郑重阐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市民社会思想,应当承认,这一时期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还不是在完全科学的意味上使用的,就其性质而言,还未完全突破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怪圈。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中深刻地孕育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的萌芽,为科学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开通了道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位置显赫,对它进行评析似乎还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市民社会与国家分离的根源在于社会层面私人性与公共性的分离。社会层面的,与私人性相对的公共性是从事普遍性事务的政治国家产生的根源。政治国家是抽象的普遍性,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在市民生活中不再存在私人性与公共性矛盾的情况下,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区分也就不存在了,国家也就消亡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留下了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诸多“留白”,这些“留白”浸润着他对突破黑格尔“国家和市民社会”框架的思考。马克思搁置了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及的《市民社会》章写作计划,根本原因在于他当时无法对私有财产问题进行透彻的剖析:一方面,他所坚持的唯物主义是费尔巴哈式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他缺乏经济史的理论视野,无法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实现了两个转向:其一,对私有财产和等级问题的历史考察,使他无意中转向了唯物史观;其二,认识到深入研究市民社会内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促使他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拷问黑格尔式理性国家、开始建构新型国家观的重要书稿,从头到尾贯彻着马克思的人民立场。在这部书稿中,马克思将黑格尔头足倒置的国家观进行了复位,得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核心结论;扬弃黑格尔为君主立宪制辩护的双重主权论,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民主权的观点;强调立法权规约着国家制度的具体结构和现实形态,主张立法权属于人民;真实还原了官僚政治的丑陋面相,要求国家事务的管理权由人民掌握。通过考察以上命题和论断,可以看到“人民是国家存在的决定者”“人民是国家主权的所有者”“人民是国家制度的制定者”“人民是国家事务的管理者”构成马克思人民立场的主要意旨。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西方法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的批判开启了法哲学史的新时代,拓展了法哲学的视域。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理解,揭示了黑格尔国家观的形式性、不彻底性和神秘性,还批判了黑格尔对哲学的理解。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黑格尔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在探索人类社会实现民主法治的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为人类社会实行法治提供了理论渊源。由于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提出其理论,因此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民主法治理论,而这一理论对今天中国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定位,主要有世界观转变完成说、优势过渡说、旧哲学基础说及回归原意说,其中,优势过渡说和回归原意说持论更为允当.二是市民社会理论在其中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代表性的观点有市民社会决定者说、市民社会前提者说、市民社会非主旨说和市民社会理论原则说.市民社会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这一理论有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文主要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最初思想形成时期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表明主观主义的浪漫主义批判是马克思这一时期社会批判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亿  钟虹 《天中学刊》2012,27(4):34-3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市民社会时采用的依然是启蒙思想家们所习惯运用的人本主义逻辑范式,即从"应该"和"是"的矛盾差距中引出批判张力。这种逻辑范式和黑格尔的思辨逻辑一样存在着价值悬设。尽管马克思早期的市民社会理论建构还是以人本主义的逻辑范式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但是马克思已经从社会现实出发分析问题了,这可以说是对黑格尔思辨逻辑的一个超越。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其早期宗教批判中,在把国家看作是人的“类”本质体现的前提下,认为国家的政治解放虽然把宗教放逐到世俗生活中,但并没有使宗教信徒获得解放和自由.随着从生产与实践出发重释国家和人的本质,对宗教的批判也从对影响宗教的世俗政治力量延伸到经济领域,逐步形成了唯物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14.
国家和法的问题是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名著中,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对自己早年推崇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清算和批判,揭露了黑格尔在社会、国家与法的关系上的唯心主义法哲学观,实现了在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突破和超越。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也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转型期间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自由问题的探讨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但学界对此问题的阐述往往分成关联甚少的两块:青年马克思和成熟后的马克思,马克思自由观的来龙去脉则鲜有涉及,这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的命运可知。《批判》是马克思自由观形成的一部重要的著作,但这一著作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曹典顺博士的《自由的尘世根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可算对此缺憾的一个补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卢格、布鲁诺·鲍威尔及其同伙的批判,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剖析并运用异化劳动学说分析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关系,即市民社会中市民和市民之间的关系。把“市民社会”理论上升到实现德国统一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第一次转变的开端.<莱茵报>时期的现实政治问题所引发的"苦恼",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动因的最初萌发."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写作和在此基础上对费尔巴哈"颠倒方法"革命意义的确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思想前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主要理论成果表现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确立、新矛盾观的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初萌芽,以及人民主权民主制的思想发端.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充分展现了马克思著作中最革命的理论品质——"批判",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批判思想。新形势下,面对激荡的社会思潮、复杂的社会矛盾、悖谬的思想言论,应该勇敢地举起"批判"的"武器",以"现实生活"为"批判"的出发点、以理论的彻底性为"批判"的着力点、以"人的解放"为"批判"的落脚点,站在人民的立场,发扬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坚持批判和自我批判相结合,不断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这个词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明确地将市民社会作为政治国家的对立物,这一区分启发了马克思,但马克思没有停留在这一区分上,而是站在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深入到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层面继续深化了市民社会的内涵。虽然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认识对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有着一个启发的意义,但二者出发的立足点是有着根本上的不同的。在现实意义层面上,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则更大。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遇到林木盗窃法以及关于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原因的论战等物质利益的困惑后使他感到黑格尔国家和现实的对立。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认识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并促使他从政治经济学中去解剖市民社会,从而实现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