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什么是“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目前仍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人文精神是指属于人的、关于人自身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精神,其内涵应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精神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等多个方面。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将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人的品格因素,进而净化和提升人的心理、思想伦理和审美,使人成为有个性的、具有思维能动性的和思想境界高的人,最终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试论大学语文中人文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人文教育是塑造人文精神的唯一途径。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内容弘博深厚,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对当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即要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不必讳言:目前我国社会的人文环境并不理想,学校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有的流于形式,有的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唯知识现象,就连学校的德育工作也走入了"重道德教条,轻人文精神"的误区,导致学生言行不一、缺乏道德理想、缺乏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审美情趣、缺乏学习热情等.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 :“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 ,而应该首先是一个和谐的人。”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外 ,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治、品德的磨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 ,如何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笔者做了一些尝试。一、对人文精神的再认识人文 ,是指与人有直接关系的文化。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精神属于精神文化范畴 ,…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教育的发展,人文素质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具备文、哲、史以及艺术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并在心理上所体现的综合精神,人文素质主要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修养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在人类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而人文精神知识修养是指在学习后,获得比较全面系统的人文学科知识,并且以真、善、美等价值理想作为其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彭大永 《考试周刊》2012,(70):16-17
人文精神是与科学精神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人类历史进程中对生存的意义探求和对理想人生的价值追求,其核心是主张人的本位、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尊严和提倡人的关怀。人文教育就是使人理解、体验并掌握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进一步指导人们能够在改造物质世界、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沿着合乎人道主义的方向发展。新课程适应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人的精神需求.呼唤人文精神,关注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人文”有三层含义: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人文知识属于智育的内容,人文精神属于德育的内容。人文修养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造就灵魂,灵魂主导人的一生,包括他的科学成就。因此,人文精神是人文的本质。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和审美情趣;它是时代文化精神的核心,是特定环境里各类精神价值的综合。人文教育,就是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从而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形式。人文教育旨在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唐斐 《陕西教育》2021,(1):46-47
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的目标在于培养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此要求下,既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理性灌输,又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精神的渗透培养。大学语文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成果、道德标准、精神文化、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从创新大学教育教学方法、建立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心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情操、开拓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五重维度探索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之径,激活大学语文教育生机,升华大学生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9.
王辉 《教书育人》2012,(9):56-57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人文精神着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文文化的作用,强调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人文体育教育是人文精神在体育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是以体育教育为载体对学  相似文献   

10.
<正>一、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就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种培养。人文精神从广义上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质,从宏观来讲是指在个体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微观上指的是个人的气节;狭义上指的是人文知识在一个人身上的内化,表现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内涵。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具备人文学科的知识,包括  相似文献   

11.
人文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构建学生的精神生活空间,使人的感性生命通过对精神的体验、认知得到不断的升华。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获得的条件,课堂教学是一个通过实际操练慢慢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语文教学更是人文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是指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是通过感受、体验乃至直觉、顿悟等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人的精神文化产物,对人的学习与工作具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和强化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在小学教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文内容,教师应努力去挖掘,建构起人文精神的体系,使学生从小受到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杨才玲 《成才之路》2009,(34):21-21
一、人文教育的含义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人的品格因素,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人文”是包括文、史、哲、艺在内的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这些体系互相作用。便形成“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括世俗精神,主体精神以及人所特有的对真善美终极价值的执着与向往。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4.
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是人性教育,是用人文知识对人的灵性、尊严、精神境界、审美情趣、情感、价值取向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人文教育对人性的培育有着春雨润物渗透滋养之效,目的在于培养出和谐的、科学知识与内心世界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主要缺陷是对人及人的精神的忽视。高职教育只见“职业”不见人,致使高职院校人文精神贫乏,人文精神生态恶化,师生人文素质下降,从而危及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要发展创新,就应回归教育的本质,贯彻人文精神。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从教育目的、人才标准、课程体系、教师素养及校园文化创新等方面强化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从社会、学校、教师等角度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坚持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加强哲学素质教育,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加强审美能力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时,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精神成人".  相似文献   

17.
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强调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倡导人文价值观念、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人文品质和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四方面入手探讨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吴艳利 《河南教育》2009,(10):38-39
教育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追求人文精神、实现生命的意义。英国教育家纽曼曾指出:人文教育追求的是心智上的卓越。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它以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创新性、独立性为基本特征,崇尚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社会责任,强调守护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资源。倡导和传播这种人文传统是现代大学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精神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灵魂发育的季节,更是一个人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9.
一、人文教育的思想基础有着特定内涵的人文教育是我国新课程语文学科的本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它突出体现了人文对人的生命关怀和文化关怀。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使学生把握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为了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分析:人文知识是通过学习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是指一个人在获得人文知识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观、人…  相似文献   

20.
论语文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内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教育中的“人文性”指的就是与“物质性”、“功利性”相对的“精神性”。人文教育就是与功利主义教育相对的精神教育,是与职业性的、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实利主义教育相对的“立人”教育,是培养“精神成人”的教育。人的精神是有不同层面的,“精神成人”就是人在不同的精神层面逐渐成长的过程。相应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标也就体现在以下不同层面之中:精神的第一个层面是情感,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目标的基础性因素。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道德意识,道德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目标的重要内容。精神的第三个层面是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目标的重要方面。精神的第四个层面是审美,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最高的人文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