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仲淹(989年—1052年),吴县人,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迫于生计,母亲带着他改嫁淄州长山朱家。 范仲淹自幼刻苦好学,十多岁时就离家借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读书,时常伴灯苦读,直到天明,才和衣而眠。因为没有钱买米,他每天只能煮些粟米稀粥,凝冻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伴着韭菜和盐末而食。这就是后来被人们广为传颂的范仲淹刻苦好学的“断齑划粥”的典故。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生母生父早亡,继母改嫁到山东的朱家。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范仲淹也随继母育于朱家。  相似文献   

3.
11月11日晴 一 A范仲淹,北宋的特困生,二岁丧父,出于生活所迫,不得已母亲只好改嫁,来到朱家之后朱家给他取了个名字叫“朱说”。  相似文献   

4.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他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县)后写的一篇杂记文。岳阳楼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是岳阳城西门的城楼。范仲淹出身贫苦,但好学上进,二十六岁考取进士。他为官清廉,关心人民疾苦。因对时政不满,极力主张改  相似文献   

5.
<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在13岁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因为家境贫寒,范仲淹每天总煮一锅米粥,经过一晚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一点腌菜吃。尽管如此节俭,断炊的情况仍时有发生。有一次,范仲淹带来的米已全部吃完了,而距母亲给他送米的日子还有十来天,  相似文献   

6.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人,后迁居苏州吴县。他生于北宋内忧外患之时,“少有志操”(《宋史·范仲淹传》),既长,以天下为己任,“不畏权幸,不蹙忧患”(《范文正公集》附富弼撰《墓志铭》)。他一生四次被贬,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挥毫撰写出历代传诵的《岳阳楼记》,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现择其二三事简述于下。“断齑划粥”  相似文献   

7.
一、范仲淹的师承问题兼及戚同文生卒年月考疑关于范仲淹的师承问题,《宋史·范仲淹传》云: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相似文献   

8.
整体把握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一篇《岳阳楼记》,让岳阳一楼闻名遐迩,跻身于江南三大名楼;一篇360字的小文,让范仲淹名垂千古,让世人津津乐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赏湖光山色之美景,触摸范仲淹忧乐为民的博大胸襟.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两岁丧父,但少有大志,刻苦自励,发奋苦读,26岁登进士第.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终年64岁.范仲淹诗词散文俱佳,作品中常充溢着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的信念,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相似文献   

9.
<正> 从秦始皇开始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到北宋已很健全完备。这个制度,使北宋最后摆脱五代十国纷乱局面,没有成为“第六代”,并出现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稳定局面,使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中古时期有名的三大发明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个历史功绩,历来为我国史家所公认。可是,没过多久,北宋政权便出现了内外交困、“积弱”“积贫”等难以解决的矛盾,虽经范仲淹、王安石两次变法改革,也都相继以失败结束,最后导致了北宋覆亡。北宋政权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呢?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一个政权和它所推行的政策,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也适  相似文献   

10.
(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  相似文献   

11.
范仲淹划粥     
范仲淹是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便出自他手。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在生命线上挣扎不下去,带着他嫁到了一个姓朱的人家。他非常渴望读书,但继父家很贫寒,无力供他上学,直到10多岁时,才在众亲友的帮助下到大庙里跟着一个和尚学习。他自炊自食,一日三餐,全部是粥。早晨,将一天的粥煮好,吃过早饭,等剩下的粥凉了,凝结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赠金     
范冲淹9岁时,听说山东长山有座醴泉寺,寺里的长老很有学问,他便一心想到那里去读书。后经过母亲的同意,他终于来到了醴泉寺。不过寺中僧多粥少,生活非常困难。 一天晚上,范仲淹在月光下读书,长老见了,拿出一块面饼悄悄放在石桌上走了。范仲淹专心读书,竟没有发现,起身的时候饼子被衣袖扫落在地上,他弯腰拾起饼放到原处。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是北宋中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有相当成就。他写的散文《岳阳楼记》,在当时即已广泛流传。从南宋人林之奇编选的《观澜文集甲集》和吕祖谦编先的《宋文鉴》这两种选本开始,在历代绝大多数散文选本中,这篇文章都被做为名篇收入。直到近年,各种散文选本包括中学语文课本,也都把它做  相似文献   

14.
范仲淹划粥     
范仲淹(989-1052),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自幼勤奋好学,真宗八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范仲淹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著名的《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和抱负,为历代所传诵。  相似文献   

15.
在1040年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范仲淹提出主动防御的抚边策略,并在实践中通过修筑城寨、推行营田等措施加以落实,有效提高了北宋的边境防御能力,是促成北宋与西夏缔约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从宋夏双方在西北边境的具体战争能力对比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对峙的经验教训来看,范仲淹的主动防御策略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1040年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范仲淹提出主动防御的抚边策略,并在实践中通过修筑城寨、推行营田等措施加以落实,有效提高了北宋的边境防御能力,是促成北宋与西夏缔约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从宋夏双方在西北边境的具体战争能力对比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对峙的经验教训来看,范仲淹的主动防御策略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整整一千年前即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在武宁军(今江苏徐州)节度掌书记的官舍里,诞生了一位可为万世当政者的楷模和广大人民所景仰的人物,他便是北宋真宗、仁宗两朝名臣范仲淹。庆历六年(1064年),他在参知政事的任上,为岳州的岳阳楼作记时,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对于熔铸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传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当前狠抓廉政建设的过程中,纪念范仲淹,学习他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思他的廉政勤政的风范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其先人系陕西邠州(今陕西彬县)人.晚唐时中原战乱,其四世祖范隋迁居江南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始为吴人.他是北宋一代名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其诗、词、散文均有很高的成就,影响颇大.词作现存五首,数量不多,但其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都有很高的造  相似文献   

19.
评《岳阳楼记》范仲淹,是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原住邠州,迁居吴县。两岁丧父,寄人篱下。在贫苦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据《范文正公年谱》,他曾在长白山醴泉寺借住,读书三年,每天吃粥。又在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年间未脱衣睡觉。这段“人所不堪”①的生活,确实磨炼了范仲淹的意志。欧阳修在《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公范公神道碑铭(并序)》中说:“公少有大节,其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改革家。范仲淹从政初期,就重视教育,着手兴办学校。公元1044年,范仲淹在宋仁宗和改革派大臣的支持下,主持了北宋历史上第一次兴学运动,史称“庆历兴学”。范仲淹不仅勤奋治学,积极兴学,还善于发现人才,注重培养和推荐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重教兴学荐才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