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法中的“功”和“性”与“意象”,从书法创作的整体意义上说,是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融合贯通的整体。就里论述的“功”是特指书法中的用笔功力;“性”则指作者在书法创作中所流露的学识修养。书法“意象”,是作者创作中主观之“意”和作者情感所依托的客观形象即艺术之“象”的和谐统一。功”和“性”蕴涵在“意象”中并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它的强弱影响到书法作品最终的艺术品质。如果说“意象”是书法创作前行为的思想动力和艺术形态的显现,那“功”和“性”则是书法“意象”之美在艺术表现上的强化和升华:是技巧和情感在作品中的再现和流露。  相似文献   

2.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传承与弘扬书法这门艺术。书法能托物言志,书法能陶冶性情,书法能铸就良好习惯与优秀品格。因而,书法教育要在书法物型场中“立心”,在书法研究场中“立字”,在书法实践场中“立人”。  相似文献   

3.
“大千体”书法具有结体险峻、用笔灵活、章法整肃和气韵朴茂的特点,它们是张大千在继承中国历代书法优秀传统基础上,重点学习碑派书法“尚朴”,追求个性自由抒发“尚意”,与绘画相得益彰和适应时代需要产生形成的。“大千体”书法在碑学书法“壮美”的共性中更具有“华美”的个性,学习欣赏“大千体”书法要充分认识其特点,才能把握其质朴、华美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传统书法教学多以“师徒相授”、“互相陶染”为法,这也是学校书法教育的通则.书法教育如何融入高职教育,本研究在继承传统、吸收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实践实验基础上提出了“3M书法教学法”.  相似文献   

5.
“有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基本方式,“无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在书法创作上两种方式缺一不可,两者无法分开,没有“有意于佳”,书法创作无规律可循,没有“无意于佳”无法涵盖另书法这门特殊艺术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重估20世纪末中国"现代书法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末的中国“现代书法运动”是一场借“现代”与“书法”之名,行“非书法”、“后现代”之实的少数人的艺术运动,其最终的衰落是因为其具有脱离书法本体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7.
书法教学不同于书法教育,书法教学是手段和过程。书法教学包括书写和理论两大部分,书法教育则是陶冶性情,培养意志和书德。学书法的人首先要有高尚的书德和美好的情操。文学艺术讲风格。“风格就是人”。书法大师说,“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从书法方面来说,“风格”和“为人”是个人艺术修养的体现和书法教育的结果,字的雅俗,往往反映人的雅俗。因此,书法教学要达到书法教育的目标,才是成功的教学。 在书法教学中,不要忘记书法教育人的目标和作用,应该很好地学习书法大师们的高尚修养和深厚的造诣。像颜真卿的字,雄健、宽宏、厚重、端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颜的为人,学习颜体就应该培养这方面的襟怀与情操,还有二王,欧体等,各有其风格和独特的地方,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法走向世界”是当代书法界的“中国梦”。但靠“迎合”西方世界是不可能实现梦想的。从唐朝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和近现代西方文化走向中国的实例来看,文化输出需要有一个国力强盛、文化先进的国家背景作为前提。因此,当本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之日,方才是“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梦想实现之时。目前,书法界首要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让书法在中国下一代传承下去的问题。此事若解决不好,走向世界等于空谈。  相似文献   

9.
苏轼谪居惠州是其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书法观念上,苏轼惠州时期的书法观念是其“尚意”书法观念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黄庭坚草书变法的认可,体现着苏轼主张在“学古”的基础上“自出新意”的创作观念。苏轼在惠州关于酒对书法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苏轼醉后作书能让自己心手两忘,达到“醉笔得天全”的境界。除此之外,苏轼对颜真卿《争座位帖》的题跋,体现着苏轼“入晋人之室”与“知人论世”的书法审美观。  相似文献   

10.
“包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主干课,既重实际也重实用,其中关于品牌书法的设计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该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有针对性地融入书法知识的介绍与技能训练,是一种很好的教改尝试。将书法文化融入“包装设计”课程的具体路径为:在“包装设计”教学大纲中增补中国书法文化、艺术知识介绍的篇章;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分段讲述书法文化;在课程中安排适当的课外时问对学生进行书法实践训练;加重品牌书法设计的实践练习。  相似文献   

11.
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书法艺术教育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的宗旨在“教育”,要有明确的教育导向,不能就书法论书法;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的载体是“书法”,要加强基本功训练,不能仅停留在“讲”上;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的性质是“艺术”,要追求其美妙的艺术欣赏价值,不能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写好字”。  相似文献   

12.
书法艺术与人格智情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构成部分,“书品即人品”指明了书艺与人格的内在逻辑,而“书如其人”则揭示了书艺与智情的密切关系,在教育学的语境下,书法教育对于学书者的人格和智情两个方面都具有助长作用。在人格方面,表现为书法教育对“三我”人格的助长;在智情方面,表现为书法教育对“智商”与“情商”的助长。据此,论文提出书法是值得开发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素质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3.
近代作家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从“气韵”、“性灵”、“韵律”、“自然”等角度论及中国书法特征,显示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以及对中国书法美学的精深把握。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展示出中国书法共时性发展规律。作为近代中国书法美学的初步奠基者,林语堂书法观具备向西方介绍中国书法文化的积极意义。辩证对待林语堂书法观,有助于当代中国书法研究多向层面的展开。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落实“书法进课堂”,书法教育教材的审订工作预计将于今年11月展开。这是记者从25日举行的“人教杯”中小学书法大赛颁奖仪式上获悉的。  相似文献   

15.
“描红”是儿童练学书法“初级阶段”的招式。通行的方法是用一张薄纸蒙在上面,“亦笔亦趋”,待得“知其大概”后,便让他们临摹了。如果想在书法上有点名堂的话,习书者还必须脱离字帖,这样才能逐渐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来。由学书法的“描红”、“出入”之法,我不禁反思起我们目前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来。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尽快走出“描红”天地,  相似文献   

16.
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书法的审美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相似文献   

17.
书法文化教育是书法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内容。《书法》教材中的“知识链接”板块具有篇幅短小、语言凝练的特点。教师可以此为衔接点,在书法技能教学中融入书法文化教育,以“经典碑帖、书法名词、字形演变、书法历史”等书法常识为依托,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让学生初步感知书法作品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8.
马立智先生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他善篆隶楷行草,著述颇丰。可以说,“活”是马立智先生书法的第一大特点,其书法讲究动态鲜活;“变”是其书法的第二个特点,他的书法讲究字间的有序变化,融书、情、理、趣于一体,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畅”是其书法的第三个特点,也就是自然表现出动态的、流畅的美感来;“达”是其书法的第四个特点,也就是做到达其形、达其情、达其意、达其神,也就是艺术之“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9.
韩晨瑄  严丽 《江苏教育》2022,(29):10-12
书法是一种物型文化形态,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诗歌是流注其中的一种文化气息。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境界、韵味的“中和”之美,也是一种主观心灵世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表现。在新时代背景下,书法与诗词的“传志”,有助于学生“树德”;书法与诗词的“结合”,能因其“实用”而服务和教化大众。  相似文献   

20.
“胸次”一词的使用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但作为书法批评词语的使用,主要是在北宋。书法批评之中延用了“胸次”在审美体验获得的过程当中,所强调的人的修养、学识、道德品质的作用这一涵义。北宋科举考试中废除书判取仕之后,书坛凋敝。在学当时人书法的功利书风背景下,“胸次”在书法批评中的提出,并作为一种审美价值判断,其涵义与“书卷气”、“韵”等批评词语的相联系,使书法批评中对伦理道德、学养天资等非艺术成分更加关注,形成以人心直接对应宋代及其以后书法的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