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语·泰伯>篇载孔子以"大"论尧."大"既是一个道德的范畴,也是一个审美的范畴.伦理内涵与审美悦乐协和统一的艺术与人生诉求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孔子观尧,以之为"大",实际上孔子是在肯定尧之人生历史地表现为其盛(至)德与崇高、广大且光明之审美风貌的合一.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思想.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里的"和",一义为"适合",但亦可作"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还是政治哲学."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子贡评价孔子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这里的"动之斯和",就是能让公众团结一致、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列举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五种标点方法,并通过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生平作为,得出了这句话的句读体现孔子的"仁民爱物"思想.  相似文献   

4.
杨威 《成人教育》2013,33(5):90-9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自主性的体现,儒家文明在长期的演变中,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其思想宝库博大精深,是后人所取之不竭的。由孔子最先提出的作为儒家思想核心范畴的"仁",其基本内涵是"爱人",而孔子作为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而作为现代学校教育,其教育的的主客体是教师和学生,孔子"仁"的思想对现代学校管理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精神主要体现在"仁"这一范畴里,或者说,"仁"的基本精神就是人道主义。但是,孔子在提倡人道主义的同时,又提倡等级制度和特权统治。而等级制度和特权统治思想正是孔子"礼"的精神实质,也是其思想的真正核心。这是和人道主义思想格格不入的。因此,孔子思想具有人道主义的出发点,但最后却丧失了其人道主义的初衷。  相似文献   

6.
春秋以来,民关系国家兴亡的思想有了发展,并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这标志着民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孔子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民本思想,把民本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仁"是春秋时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过渡时期,新兴个体私有制和氏族公有制对立矛盾中的产物,具有春秋时代的特征.正如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说的:"新兴地主  相似文献   

7.
历来有人认为孔子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是坚持"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二元论"者,这是对孔子"学而知之"思想的一种误解。实际上,孔子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等划分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力的先天差异,并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孔子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对"经验"的学习,其主要途径是"学"与"思",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孔子还重视"行"对一个人的"学"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关于知识的来源可概括为"学而知之",这一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 古代唯心主义人性论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先秦时代,孔子的"性相近"开了"性善论"之端,最早提出"性善"学说的是子思,孟子也是性善论者,但与子思的学说又不尽相同。孔子的"性相近"是有发端意义,但他没有明确提出"性善"学说.子思才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性善论"者。子思的《中庸》开篇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天命为上天之所命,人所有的天命就是人性。人能按照人性之德而行,就体现了人道,体现了人道就达到了"至诚"的神境,"至诚"之人就能发挥人的善性。子思还借孔子之言全面阐发儒家的  相似文献   

9.
"中庸"是孔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道德范畴与方法论原则."中和"是子思对孔子"中庸"思想所作的进一步提升,最终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种审美价值取向.中国画亦蕴含着意义深刻的"中和之美".本文通过对"中"、"和"的内涵分析,以及儒道文化对中国画创作及审美的规约的研究,得出了"'中'即是'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种思想在与其弟子交往中处处有所体现,作为孔子思想的传承者,其弟子和孔子多次谈及"仁"的问题,孔子讲"仁"的内涵,实现的途径,在和弟子的言语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对孔门师徒交往中涉及到的"仁"的内容做以归纳,以便更深刻地把握其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孔子,这位轴心时代的轴心人物,对于中国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对于后世中国文化之影响,最突出的要体现在“中和”的智慧了。中国文明在其发轫处,便体现了浓厚的“中”与“和”的智慧。比如《尚书》、《周易》等先孔子时代的元典,都十分强调这一思想。而到了春秋末期的孔子,全面继承并进一步阐发了这一“中和”思想,从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性格。这些思想都在《论语》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如德主刑辅的政治思想、和而不同的修身理念、述而不作的文化观和时中的思维方式等。  相似文献   

1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写孔子聆听四弟子言志,至曾皙说出春风沂水一番话来,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孔子缘何"与点"?朱熹<四书集注>的看法最有代表性: 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昭示了孔子的和谐思想和崇德思想."和"是孔子推崇和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基础.社会和谐是孔子远大崇高的理想.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重视道德价值.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孔子的和谐思想和重视道德价值的崇德思想孕育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追求崇高,追求和谐的民族美德.  相似文献   

14.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19世纪末期的产物.然而,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在我国却早已有之.中国古代许多伟大的教育家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而且也是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的典范.譬如: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就精辟论述了教学要掌握时机,因材施教;荀子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阐释了思考与学习的关系;"博学之,审  相似文献   

15.
吴平芳 《华章》2007,(1):39-39
此文将考察孔子的一生,所要阐述的不是孔子的"仁"、"礼"、"中庸"等思想,而是要阐发孔子一生的生命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思想.孔子作为一个"个人"(或称"自我")在投身于现实社会的行动中,本身体现了一种也许他自身并没有觉察出来的哲学,这种哲学就是关于"执着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命运"的哲学.  相似文献   

16.
“思无邪”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子的诗学观点中,"思无邪"因历来的聚讼纷纭而倍受关注.其实,思无邪意义理解上的矛盾,根源在于礼与情这两个儒家思想概念的复杂关系中.孔子在礼制的层面上提出"思无邪"这一诗学观念.后儒们对性情的讨论冲击着"思无邪"的权威."思无邪"意义的变迁,基本上是情与礼二者间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论语·里仁》篇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这"一以贯之"之"道",本身是规律,是思想核心.贯穿孔子思想的是中庸之道.忠恕正是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忠"就是努力寻求中正乏道来正自己的内心,也就是心中有"中";"恕"是顺从"中"道去做事便能从心所欲,即遵循规律,办事顺利.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而民本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统治者必须"重民"、"爱民"、"惠民",以民为本;统治者要做仁人贤君,施行"德治"、"仁政";教化民众,构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9.
史料证明孔子删诗说难以成立,孔子与<诗>的关系是编辑关系而非著作关系.孔子编辑<诗>的标准除了思想内容之外,还有美学标准,并注重知识性.其编辑思想自然脱离不开他一生所极力倡导的"仁",并体现出中华一统的思想.孔子对<诗>的编辑工作主要是"去其重"和"正乐".  相似文献   

20.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巨大影响.而目前农村学生家长所从事的工作不够稳定,工作时间大多无规律,绝大部分做个体老板或打工或务农,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