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易》爻辞是歌体结构的,而且属于口头歌谣创作的产物;“套语”是西方对口头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重在对口头文学创作形式的研究。虽然这一理论的文本根据是《荷马史诗》,但是作为口头文学的最初阶段,中国的上古歌谣——《周易》爻辞,在形式创作上也同样体现了“套语”的特征。此时的“套语”还尚未形成成熟的套语系统,但也出现了“句法套语”和“主题套语”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套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套语在传统二语习得中常常被忽视,但是研究证明,它在二语习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可以说它是二语习得的中心问题,并且它对中国英语教学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套语是帕里——洛德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先辈们发现大量口头史诗背后的创作规律源于程式和套语,这一享誉中外的理论发现给研究史诗和口头文学的创作传统带来了很大的突破和贡献。沿用至今,套语的内涵已发生一些变化,随着西方语言论这股风的刮起,套语的属性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它的惯性作用不仅给人们带来依赖感,更会对其思维以及人们的行动带来强制和压迫的力量。套语背后充满了虚幻性和想象性,因而要谨防这一"糖衣炮弹"式的袭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教材、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分析了套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并讨论了套语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要准确得体地将中文广告译为英文广告就有必要对中英文两种广告用语的语言现 象、构成规律进行分析比较。可利用中文“四字格”套语来巧妙处理,使译文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魔法故事里的套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套语是一种程式化的语言。运用套语是讲述魔法故事的重要特点之一。哈萨克魔法故事的套语不但出现在故事开头、结尾,也出现在故事讲述的过程当中。这些套语充分调动了哈萨克语在语音、语法和词汇上的特点和优点,是一种凝练的形象化语言。许多套语还有着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底蕴。套语的运用既可以使故事语言精练、明了,也能画龙点睛地完成故事角色的塑造,增加故事的感染力。套语是魔法故事的语言材料,它便于记忆,对于魔法故事在记忆中保存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对外交际的日益频繁,人们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交际的机会越来越多,英语套语也被广泛地使用。然而,英语套语的语用失误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本文从英语套语语用功能的角度人手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鲜明地指出: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隐喻不仅是修辞的简单附属品,也是一种由语言承载并凸显的思维方式。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在大量实例的阐释下,试图证明传统意义上的套语是具有隐喻性的。所有的套语概念都是人类在对现实世界反复、多次的体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换言之,套语的本质是隐喻性的。英汉语言使用者共同的身体结构及其体验范式决定了两种语言中套语隐喻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汉语缩略套语的使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英译的具体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套语是社会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话语,是一个比较松散的概念。本文所指的套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般有固定表达模式的一些语句。套语多数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含,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当代西方修辞学界对套语的社会功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强调。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要学习汉语,由于外国人缺乏对汉语套语的实际知识,常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或误解,因此,对套语做一些兼跨语言与文化的描写和分析,还是有必要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阮籍之学的基本立场受到安世高一系小乘佛学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的认识及理想境界两个方面:就现实认识而言,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表现了小乘禅观的无常观、苦观的观念,揭示人生缺陷;就理想境界来说,阮籍受到小乘涅槃观的影响,以无为之极致为出世,以老子为圣人,主形神分立,认为《庄子》之学为入世的内圣外王之道,并未达到返本归真的完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全民信奉的宗教,它自传入该地区并逐渐占居统治地位后,至今仍然兴盛不衰。长期以来,南传上座部佛教对整个西双版纳地区人民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熊十力一生学问与佛家渊源甚深。他早年以大乘义理破斥小乘教说,极力称赞空宗之手段、气魄,又为空宗终归空寂而深感可惜。他从多个方面罗列有宗之过,认定有宗“未能见体”。他对佛以缘生论代替外道神我说殊致赞赏,认为佛氏于人生黑暗的方面体会最为深刻,足资猛省,并且常以佛氏之悲心切愿、真修实行相勉励。可以说,佛氏无反对佛家之心,有扶助佛学之愿。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漉。这篇论文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佛经翻译,通过讨论佛经翻译对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影响,对翻译研究的文化视角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维摩诘经》以及僧肇对该经的注释的根本精神是不二法门。根据《维摩诘经》和僧肇的注释中阐释小乘佛教的基本概念——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内容,具体分析了《维摩诘经》以不二法门精神会通小乘佛教所区隔的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佛教学者虽然对印度佛教有无"孝"一词,佛典是否弘扬孝道有所争议,但事实却雄辩地说明释迦牟尼佛一贯倡导孝道.他不仅强调孝顺父母是"佛法"、"圣道",而且是孝道的典范和楷模.佛教典籍无论是巴利文<经集>、小乘佛典<阿含经>,还是大乘诸多经籍,都毫无例外地倡导尽心孝养父母.并将孝敬父母的孝道纳入戒律之中,规定凡不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者皆犯轻垢罪.探讨佛教孝道观的特色和功能,可使上述观点更具立足依据.  相似文献   

17.
蒙古佛教诵经分为藏语、蒙古语两类,蒙古语诵经仪式经历了初创期和完善期,两个阶段以内蒙古梅日更寺第三世活佛罗桑丹毕坚赞为划分点,分别称为“老诵经法”、“新诵经法”。新诵经法经过他创新后达到了完善,在译文格律、经文与韵调的结合、诵经程式方面均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现存梅日更寺蒙古语诵经对蒙古佛教诵经仪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以来,“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教育经典,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至深,而“四书”这一教育经典体系的出现及其重要地位的获得与佛学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禅宗哲学思想入手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作者塞林格设置了多处具有禅宗公案性质的隐喻情节,促使主人公和读者在思考疑问的过程中探求属于自己的解答。写作方法中各种角色的师徒关系转换、当头棒喝式的教导和主人公的顿悟都体现出作者对佛教禅宗哲学的推崇和运用,给读者以潜移默化的感染。由于小说作者自身对禅宗教义认识上的缺陷,作品中表现的禅宗思想相对浅薄,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佛教兴盛于印度奴隶制发展时期的"列国时代",衰败于其封建时代.然而在中国,它却高度发展于汉魏之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形成这一强烈对比的原因有三其一,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达,更需要得心应手的思想统治工具,而主张逆来顺受的佛教则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不谋而合.其二,中国有着成熟的封建统治者,对政教关系能处理得恰到好处,可放手发展佛教.其三,中国有着发达的封建文化和社会思想,使富含深邃思想的佛教能与之互相促进,并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