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正确处理主体、陪体和背景三者之间的关系主体是指画面里表达内容的主体对象;陪体是指表达内容的对象;背景是指烘托和突出主体、渲染某种气氛、从而帮助表达内容的整体环境。构图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构图作为画面的布局与构成,是表现主题思想内容的总形式,构图的表现力主要体现在整体形象的构成能给观众以美感。要处理好主体、陪体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做到多样统一。显然,在拍摄过程中,拍摄对象和拍摄位置具有多变性,拍摄对象多,拍摄位置多、景物多,就要求画面构图必须多…  相似文献   

2.
所谓形式美原则,也就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书刊版式设计的形式法则与绘画的构图法则有着极大的一致性。这可能因为它们在二维方式上具有共同点。在绘画的构图方面,自从东晋顾恺之提出“置陈布势”的构图理论以后,南齐人谢赫又把“经营位置”的构图理论列入“六法”之一。由于重视这种绘画的形式法则,唐人张彦远把构图看做“画之总要”。书刊的版式设计,实质上也是“经营位置”,也是一种“构图”。这种构图,是将文字、插图和装饰纹样等的内容和形式加以通盘考虑的。因此,我们甚至可以把版式设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视觉设计语法理论,深度研究曾引发海内外国民高度关注的《中国国家形象片》,发现该片通过“再现”功能下的传播内容隐喻设计、主体“互动”意义下的传播距离设置、镜头“构图”设计下的传播信息表达,充分实现了影像表达。因而进入“读图时代”后,新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可通过视觉语法把握影像“再现”“互动”“构图”的功能,来促进观众进行主体互动进而加快认知递进的过程,以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15世纪新人文主义的“绘画空间”,代表了这个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主义空间观念对中世纪世界观的超越,以“透视法”为构架、以“可视面”为词汇、以“构图”为修辞术的语言体系,在技术上推动了这一空间从“神界”到“人界”的跨越。20世纪的现代绘画,并没有抛弃文艺复兴创造的这个以画框为表征的绘画空间,而是由“物的空间”改变为“形的空间”。以透视法为逻辑框架的绘画空间固然是阿尔贝蒂《论绘画》最重要的贡献,但由“可视面”和“构图”在空间与视觉之间建立的联系,则更具当代阐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云南档案》2014,(2):13-13
上海档案信息网:2014年2月12日,上海市档案局馆公开发布以葛冬冬设计稿为上海档案标识。整个标识图案外形为一朵白玉兰花,寓意上海这座城市;中间图案由汉语拼音“档案”二字的开头字母“D、A”组合而成,构图犹如花蕊。整体构图昭  相似文献   

6.
要抓住新闻摄影的决定性瞬间,构图非常重要。而其主体的确定与表现,又直接影响着新闻摄影构图的表现力。本文从新闻摄影构图中主体的重要性入手, 谈谈构图突出主体的几种常用方法。1、以视觉中心突出主体主体是新闻摄影构图的核心, 理所当然地要把整个画面中的最佳位置留给主体。人们看一幅照片的视觉路线接近"Z"字形,然后落在画面的中心部位。一幅画面如果分成"井"字形,其中间  相似文献   

7.
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北京是重灾区。许多有责任心的摄影记者不顾个人安危,到医院去,到病房去,拍摄了一批反映医患人员与“非典”病魔抗争的优秀新闻照片。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的《sARs病房》,是其中出色的一幅。 这幅照片在表现手法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作者大胆采用垂直构图。逝者与画面横边框平行。医生双手叉腰伫立在画面中央。这种构图不仅仅是形式上别致,重要的是与沉重的气氛相吻合;照片的主体人物是医生。读者看到的是医生的后背,完全看不到医  相似文献   

8.
电视画面的构图与绘画所用的构图规律在理论上十分相似,但由于电视画面具有画框固定,内容以动态为主的特点,在实际结构画面时,往往受一定限制,具有与绘画构图不尽一致的特殊规律。一般电视节目画面如此,近年来“火”起来的访谈类节目,其画面构图又有更独特的要求。为探讨这类节目的构图特性,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笔者综合多种访谈节目的经验,结合自己实践中的粗浅体验,谈谈看法,实乃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9.
完美的构图是一幅新闻摄影作品成功的关键。构图合理可以确保作品内容的完整性,突出主题,做到主次分明,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主体和陪体作为新闻摄影构图的重要内容,只有做好两者之间的合理安排,充分了解主体和陪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新闻摄影作品的成功。本文主要对摄影构图的概念及新闻摄影构图中主体和陪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媒科技》2002,(9):52-54
<正> 最近,偶然翻出了在多年以前去度假农场拍摄的一组幻灯片,其中有不少好照片,但我对最精彩的场面——牛仔赶马的照片不是太满意。这并不是因为我没有拍到,而是因为没有一张照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性”。于是,我用PhotoShop对两张底片进行了加工,合成了一幅出  相似文献   

11.
封面艺术的构图法则,在书籍装帧艺术理论和实践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封面艺术的构图法则,源于美术设计人员认识事物的规律。而规律是“两个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图法则就是透过外在的来表现这种内在的本质关系。谈到构图就要分析形式美法则,这在构图理论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篡纂事满瑟莱拓羲舞建燕躺就穿几乎辜分截琪择药毒颧重盛巍羹翼粼李杯而替纂难毒…姗革题——呼唤和平! 新闻摄影要讲究构图,但与艺术摄影有着天壤之别。新闻摄影的构图不能有丝毫的“艺术加工”痕迹,强调的是瞬间的形象,有时不免凌乱、不免粗糙。甚或枝枝蔓蔓难以弃舍,但惟如此,作品才真实。才有力量,才能深刻地体现主题。在饱满而平实的构图中呼唤@新文  相似文献   

13.
记者深谙摄影技巧。“迪迪”纯净的目光被嵌于人体局部特写之中,构图得当;景深控制与瞬间捕捉,也可谓精到。 但拍摄的成功并非源于技巧,而是源于新闻事件本身童小敏事后对媒体说:“不为啥,救一条命呗!”她的质朴与爱心具象为这一决定性瞬间,并成为震憾人心的力量源泉。 生命短暂如蜉蝣生物的高贵与美丽,总能让人怀有丰富感情;而其昙花一现的幻灭事实,更  相似文献   

14.
一幅完美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要求它的内容充实,而且要求构图的形式也能达到完美的统一。照片的构图形式越优美,就越感人,起到的传递内容效果就越好。所以,新闻摄影作品要求思想内容深刻,意境深邃,并要画面简洁,主体突出,最忌浮浅、庸俗. “此处无声胜有声”是对一幅好摄影作品的概括。一幅构图形式完美的新闻摄影作品应含不尽之意于画外,使人觉得有无穷的画外之音不绝于耳,有无尽的画外之情萦绕脑际。匈牙利著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拍摄的《西班牙战士》、《阵亡的一瞬间》等  相似文献   

15.
杜庄 《新闻世界》2009,(12):56-57
构图,来源于西方美术,在中国画论中,叫“布局”或“经营位置”。摄像构图是从美术的构图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16.
构图,常指画面的结构和布局。按照人们正常的视觉心理要求,画面的构成要有章法,要有“秩序”。构图,就是这种章法和“秩序”的具体体现; 角度,常指镜头的视点。镜头与被摄对象构成实地空间的角度,角度是画面存在和形成的前提,同时也是画面视觉语言形成的前提。拍摄角度的变化标志着创作者立意想法、主题内容和思想  相似文献   

17.
周翔  付迎红 《现代传播》2022,(6):108-114
在共情、视觉语法等理论关照下,“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实践焕发出新活力。在共情策略上,纪录片采用“自我”与“他者”的双重内部视角讲述“我们”的故事,激发受众共情。在视觉语法设计上,纪录片在再现意义层面利用叙事再现生活世界,传递情感共情;在互动意义层面构建亲密关系,唤起共情;在构图意义上通过整体布局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共情力。在层层递进、彼此映照的“叙事—共情—跨文化”互动机制模型中,“对话”被视为动态的协议过程,多元文化主体共同参与意义建构。影像故事的跨文化共情抵达要求跨文化传播者对自身的位置和身份进行“反身性”思考,在充分尊重文化“异质性”的基础上探索意义共造,确保主体间对话的可能性,同时应以对话为旨归,在跨文化际遇中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尊重多元文化的共存,呵护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在深层意义上推进“共在”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8.
设计师作为设计的实践主体,理应也是理论主体,在双重主体的对话中发展设计研究的优先性话语内容。但这要建基于设计师能够对“设计作为研究”的力量形成意识。布伦达·劳雷尔在《设计研究:方法与视角》中汇集不同设计师的研究,揭示出一种区别于非设计师主体的研究范式。劳雷尔并没有规避设计师非概念性、非学理化的语言特质,但致力于让我们看到这种经验性话语背后从“人”“形式”“行动”“过程”4个方面拓展出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董西莲 《大观周刊》2012,(30):30-30
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它不但在笔墨的运用上独具特色,在置陈布势上也有很大的“玄机”。正如王原祁所说,“画中有龙脉开合”。我们欣赏中国的山水画,不仅仅是看它的笔墨、构图,更需要仔细推敲它局部的巧妙设置。例如房子与树、树与山,树与舟之间的遮挡,正所谓山水画中的“巧藏”与“妙露”。这些“隐藏”在画面中的规律,给一幅山水画制造了“矛盾”,但这矛盾又是对立与统一的。这矛盾的存在,让画面动静结合,十分和谐,符合中国的传统哲学。我们可以从山水画的遮挡、山水画中的“藏”“露”,中国的诗歌与山水画去研究中国山水画中的“巧藏”与“妙露”。  相似文献   

20.
(一)《严阵以待》(学员晓辉摄) 该照片清晰,构图也不错,但按照“严阵以待”来衡量,见物不见人,画面缺乏生气。严阵以待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车,人是活的,车是死的,只表现静态的“车”,而不表现动态的“人”,不仅降低了拍摄的难度,也冲淡了照片的主题。此外,照片的背景应有些军营的特点和气氛,这样可以弥补主体动感的不足。 (二)《防护考核》(学员贾学渊摄) 此图片表现的是年终某旅防空营对所属部队的训练成绩进行审核考查。但从画面上看,看不出“防护考核”的意思,一则考核气氛不浓,二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