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拯非其长嫂养大“长嫂比母”之典已流传900余年,致使世人皆知包拯是其长嫂养大的。其实,这是一种误传,因为包拯并非其长嫂养大,而包拯次子包绶才是其长嫂崔氏抚养,近年出土的包绶和崔氏墓志铭证明这一点。在包拯孝肃墓的附葬区内,有包拯夫人董氏墓,长子包、长...  相似文献   

2.
包拯崇拜是中国古代出现的一种具有广泛社会群众基础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中华民族重道贵德、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包拯崇拜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包拯在政治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发展,使包拯崇拜在社会各阶层具有广泛性;以包拯为本事的文学作品所贯穿的除暴安良、善恶有报的精神,符合了人们对清平世界的心理需求,使包拯崇拜具有了深远性。  相似文献   

3.
包拯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王尧臣榜进士。这一榜科举考试,与包拯同年登第者(即"同年")共1418人,其中成名成功者较多,文彦博、韩琦2人官至宰相,包拯、吴奎等7人为执政,在北宋历史上较为罕见。年长仕晚的包拯与其同年关系融洽,尤与其同年中高官者交往甚密、联姻结党。在朝中同年的支持、帮助下,包拯为官26年升迁27次,在斗争激烈的北宋官场中屹立不倒。包拯配合宰相文彦博、韩琦等排除异己,掌控朝政,以至于出现了天圣五年(1027年)榜同年长期执政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包拯吃鱼     
包拯(zhěng)早年丧母,是嫂嫂将他养大的,包拯称她为嫂娘。包拯考中进士到外地做知县。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包拯要嫂嫂和侄儿包勉(miǎn)同吃,嫂嫂没答应。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剩下的留给包勉吃。吃晚饭时,嫂嫂又将剩下的鱼给包拯吃,他就将  相似文献   

5.
两个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得不那么清楚,总想找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相似文献   

6.
颍州人王向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女婿,因其英年早逝,事迹罕有所闻。1973年出土的《包拯墓志铭》揭示了包拯与王向间关系的历史线索。王向之父王平,其兄王回,其弟王囧先后进士及第,在《宋史》有传,父子四人都擅长文学,与曾巩、王安石等人交游密切。特别是王向王回兄弟与苏轼苏辙和曾巩曾布在嘉祐二年同榜及第,形成了可媲美“三苏”的“一门四进士”“兄弟同登科”的儒林佳话。王平与包拯同在御史台为官,因其刚直家风与包氏家风同声相应,进而结为姻亲,王向作为包拯长婿,是包拯家族的重要成员。对王向父子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和细化包拯研究,补充和拓展阜阳历史人物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史学的角度阐明包拯的用人与严法,并诓歌了包拯的刚直不阿、秉公执法、洁身自律等美德。  相似文献   

8.
指碑     
开封是清官包拯做官的地方,包拯死后。后人为了扬包拯之清风,把凡是在开封当过府尹的人的名字全部刻在一块碑上。从北宋开始,近千年阃,那块一丈许的青石石碑上写满了开封府尹的名字。  相似文献   

9.
老包、包公都是百姓对北宋年问清官包拯的称谓,包拯以断案英明、清廉刚直而著称于世,也因此获得了百姓的热爱与尊敬。  相似文献   

10.
包拯是著名爱国者申包胥的后代,孝敬父母,为官清正,执法如山,不避权贵,纪念包拯,必受教益。  相似文献   

11.
包拯的少年时期行踪成谜。即便是1973年出土的包公墓志铭也没有记载。墓志铭是包拯的同年进士、同为枢密院副使的吴奎撰写的,其中对于包拯29岁中进士之前的记载仅有“始于孝闻于闯……公幼则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长弥禺厉操守”。  相似文献   

12.
王翠 《双语学习》2007,(12M):221-222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天圣五年登进士第,累擢知县、知州、权知开封府、权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包拯不仅是著名的清官,北宋中期进步的政治家,而且也是胸怀韬略、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家。本文对包拯在军事方面的贡献略予论述。  相似文献   

13.
儒家的人才观、重礼治、仁“爱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等思想深深影响了包拯的法律思想,并被付诸他的法治实践。惟透视他的吏治实践和法律思想所表露出的博厚而又富于时代特色的懦学内蕴,我们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评价包拯其人。笔曾就“中正慎罚”是包拯法律思想的重要特征作了初步探讨,本则进一步从包拯法律思想与懦家学说的渊源和关连融合的层次上,对其深厚的思想内涵试作挖掘。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以来名将良臣无数,但要论起在民间口碑最好、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包拯,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包公"、"包青天"。讲到包拯,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戏曲,自古以来就数不胜数。在民间故事里,包拯秉公执法,无论是皇亲国戚、文武百官还是普通人,若是真犯了罪,都没有什么情面可讲,唯一的区别待遇只是铡刀的包装不同而已,也就是传说中的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  相似文献   

15.
论包拯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拯的"以法律提衡天下"的法治主张以及执法如山的实践,特别是他身上体现出的清官的特质,都说明他是中国清官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包拯的法律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其实际上是儒家、法家、道家等综合影响作用的产物.审视包拯的法律思想与实践,对于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故事开路]包拯,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和敬佩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执法严峻,有许多佳话流传于世。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今安徽省)。他十岁那年,有一天和姐姐一块儿到花园里游玩。游兴正浓时,姐姐问道:“你长大准备干什么事?”“做个为民办好事的清官。”包拯眼睛一眨  相似文献   

17.
在北宋繁荣的商品经济基础上,包拯深受重商思潮和民本思想的影响,他坚决反对禁榷、回易等官营商业、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在对榷盐、榷茶、榷铁和回易等官营商业的论述中,包拯指出了官营商业的危害性,说明了只有实行自由贸易才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包拯商业思想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有着积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包拯是著名清官,他重视调查,主张为官应深入基层,在知民事晓民情基础上谏言施政。包拯重调查表现在:民政方面,躬亲基层调研而后建言限时勘决;民族交往方面,实地勘查地形和施政实效,革除弊政;司法方面,实地走访调查,开门办案,改善诉讼程序。其朴实作风植根于儒家忠君爱民、法家公正无私和其本人清心直道的价值观。包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调查实情来解决问题的朴实作风和政治品格,符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借鉴包拯的智慧和历史实践,有助于推动包公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中华民族的丰富智慧注入马克思主义,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底色和特色。  相似文献   

19.
在戏剧舞台上,包拯是以脸黑出名的。为了表明他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戏剧家们给了他一副黑脸。所以他亦被称为“包黑子”、“黑老包”。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无可厚非,但也确实造成了一些对包拯其人的错觉。本文在这里不是辨误,而是欲澄清事实,使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包拯的法制思想,并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戏剧舞台上的包公。  相似文献   

20.
包拯的台谏官政绩述论贾玉英包拯自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中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至嘉枯七年(1062)死于枢密副使任上,历仕三十余年。其间,包拯不仅任过台谏的一般官吏,而且还出任过台长知院。他的台谏官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庆历三年(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