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本德育”的实质1.“生本德育”的定义。生本德育”是指“以生为本”的现代德育观和方法论、是指以学生为教育本体的学校德育 ,“生”指学生 ,“本”为人本、本体。“生本德育”是指学校德育理念、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均以学生为本体、为根本的出发点。以教育对象为本体 ,围绕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主体精神实质特点、行为实际表现而展开和实施。它既是德育理念、又是德育实践 ,且区别于传统的“师本德育”。就大德育观而言 ,学校德育其范畴 ,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纪律教育等。无论…  相似文献   

2.
魏国海 《辅导员》2009,(11):46-46
“人本德育”,即以人为本的德育,也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德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前提下,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实施了低重心、生活化的教育,制定了“礼、孝、和、责、诚、勇、毅、俭”八个德育细则,作为“人本德育”的培养目标。建构“人本德育”模式是个系统工程,已实践的具体做法有:  相似文献   

3.
生本德育是以“生本”为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存德育.生态德育为重要内容,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贯彻“生本德育”,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也是数学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总结了作者在数学实践教学中,从数学内涵的多个层面和途径实施“生本德育”的体会与经验。  相似文献   

4.
蔡建俊 《中国德育》2012,(13):62-65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关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扎扎实实推进。现实中,一些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存在“高”“大”“空”现象,德育的实效不尽如人意。我校以“小”“近”“实”的德育策略为支撑,以课堂为核心,以体验为主线,不断丰富德育形式,夯实德育内容,在平实中追求卓越,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形不散、神集聚。这为促进学生良好品...  相似文献   

5.
走出德育困境,德育必须走向“生本”。生本德育“激扬生命”,是在生活中让学生自由生长的德育。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以生命、生活、生长为本这个中心。生命、生活和生长的“整合”联系,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完整性。生命、生活和生长的“向度”区别,构成了生本德育的实践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人本德育,就是以人为本的德育。以人为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道修”)课程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人本德育主线,我们对高职院校“思道修”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7.
《教育科学论坛》2014,(7):I0003-I0004
2013年9月,我校成为首批利州区教育局生本教育基地学校。我校遵循“专家引领、典型引路、科研支撑、氛围推动、骨干先行”的基本思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坚持“以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为真正基础”的德育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校结合《广元市利州区教育局生本德育实施方案》和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广元市利州区上西中学生本德育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8.
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德育实效性为目标,以德育课程系列化为重点,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要途径,坚持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面育人的德育观,努力形成“主体性、体验式、活动化”的德育实施形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金龙 《上海教育》2000,(10):29-30
归纳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可用“以学生发展为本”加以概括,而考察素质教育的全部外延,则明显地看到德育始终被放在首位,于是就存在这样的一个命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抑或可称在德育中如何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们认为:二者的契合点应落在学生的“成人”教育上,(也有称“做人”教育,但我们认为前者所表达的含义似乎更确切、更深刻,因为“成人”体现了一种发展观点,一种教育过程,故本文用“成人”教育这个概念。)而审视当前德育工程,我们会发现,恰恰是这一点却成了一个薄弱环  相似文献   

10.
德育课程是一门以生为本、以校为本、以生活为本的活的课程。但在实践中,原有的德育课程设置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德育目标定得过高,学生不易理解;品德、心理、班队活动的课程内容有重复,比较零散,缺乏系列性和综合性,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课时安排不充裕:教育方式仍以“说教式”、“灌输式”为主,轻体验,轻实践。教育效果不理想。如何以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综合德育课程体系?这是解决德育课程存在问题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学校德育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莹  冯维  柴霞 《教育探索》2006,(11):79-80
面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某些方面的缺失,各级各类学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落实到德育实践中,从德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重新建构符合时代需要的学校德育体系,努力使学生成为以“德”为核心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2.
“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这是我校德育工作坚持的宗旨。我校以现代德育观为指导,创新德育工作,所开展的德育活动突出“五字”特点:近——贴近学生,易——易于接受,小——小处着眼,新——常做常新,实——实在实效,逐渐形成了“十化”模式,以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王维曦 《文教资料》2009,(34):134-135
贯彻以生为本的德育教学模式,在方法上要变“老师说”为“学生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变老师的一人“动”为学生的全体“动”,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构建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14.
以目前高职院校“2+1”教育模式改革为背景,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必须紧握时代脉搏,从高职教育特点出发,以学生为本,采取“改革德育内容、更新德育形式、优化德育过程、建立评价体系”等积极有效的对策,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5.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蒙以养正,正以致雅”的“正雅德育”育人理念,通过正雅文化引领、正雅课程塑造、正雅活动涵养,培养学生“身正、心正、言正、行正”“四正”品质,引导学生成长为“儒雅、高雅、文雅、优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叶上雄 《中国德育》2007,2(3):11-14,22
素质教育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就应以育人为办学中心,以学生和教师为本,改变“应试教育”的育人模式和办学运行机制。德是成人、成才之根本,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育人必须以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使每个教职工都用心、用情、用力投入到学生教育中,真正把德育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致力于学生的发展。只有强化“全员德育”意识,才能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建造“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系统工程,实现“以德立校”的教育宗旨。一、全员德育的内涵建立和完善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工作机制,让全校的教职工共同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学校的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计划、德育管理、德育活动等信息应是全体教职员工、家长和学生共同知晓、共同关注并认同的。全校的教职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8.
我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为本,构建了“两主一归一量化”的德育模式,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我校被宜春市教育局评为“德育示范学校”。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德育重视行为表面化,而忽视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的存在,无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内心感悟,导致德育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缺失。自从我校开展生本教育以来,生本德育也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工作中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坚持德育工作以生为本的原则,搭建学生自我管理的德育平台,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德育教学以“本”为本,条条框框,不知禁锢了多少学生的思想与激情。那么究竟改什么,怎么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归根结蒂,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应试教育导致以“本”为本的育人误区和高分低能的奇怪现象,德育工作也就走进了“赶鸭式”管理,“填鸭式”授课,“烤鸭式”考核和产生“板鸭式”学生的死胡同。只有以“人”为本的新教学理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诸多困境,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培养出一代适应未来需要的新型合格人才。那么,如何在德育教学改革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呢?一、以人为本,首先要实现教学研究对象由“本”到“人”的转化,要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花大力气去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