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晚清讽刺小说的一部代表作。但不同于其他讽刺小说的是,它同时也可以被视作一部历史小说。《孽海花》体现出的“史传”传统——记录历史的责任,撰写史书的意识——不仅让这部小说具备了历史小说的特性,而且影响了小说讽刺的方式和效果。《孽海花》这种历史与讽刺的高度融合,使小说的讽刺达到了那个时代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在清末民初文学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反映社会变迁风貌的小说可以曾朴的《孽海花》和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代表。《孽海花》主要表现的是社会精英阶层的心态转换,而《广陵潮》则集中表现的是内地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孽海花》对历史的表现带有传统史传文学的特点,表现出某种新旧杂糅性。《广陵潮》具有一种原发的自然的民间立场和民间视角,其作品以言情为主线形象地展现清末民初的民俗风情以及其在时代冲击下的演进和蜕变。作家对政治、社会主题的关注,是近代小说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慕德芳 《考试周刊》2011,(41):19-20
小说《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关系及其发展作为一条主线,描述了近三十年的政治文化变迁状况,显出了作为历史小说的厚重内涵。本文重点论述了《孽海花》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傅彩云就是《孽海花》中最具光彩的一个,文章从人物性格、结构价值、伦理思想方面写出傅彩云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是与传统妓女形象的最大区别。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历史小说大体有两种叙事模式,一种为史传文学叙事模式,另一种为通俗演义的叙事模式.清末民初,以《孽海花》为代表的另一种历史叙事在悄然崛起.本文主要从人物的非英雄化与非道德性、多重叙事话语的交响以及在历史与小说之间三个角度来对《孽海花》的历史叙事作了初步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自己对《孽海花》在叙事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介绍《续孽海花》《续孽海花》作者燕谷老人系常熟张映南之笔名。映南为前清甲午翰林 ,曾任朝鲜领事。当时目击吏治腐败 ,外祸迫急 ,对德宗毅然变法有所了解 ,亦有所同情。民国后杜门家居著书自遣。丁丑日寇入侵 ,崎岖于桂林阳朔之间 ,绕道至海上 ,赁一小楼。生活极为清苦 ,乃将所撰《续孽海花》说部稿本售与出版商人。《孽海花》原著人东亚病夫为同邑曾孟朴 ,曾在上海创设真美善书店。生平著作除《孽海花》外 ,尚有自传式之《鲁男子》 ,尤喜翻译嚣俄小说。晚年体羸多病 ,读书虚廓园 ,而《孽海花》说部直至孟朴作古未曾完成。曾氏《孽海花》…  相似文献   

6.
甲午中日战争导致近代思潮的巨变,引发了传统思维的转型。中国传统小说中以伦理判断为准则的审美模式遭受以政治判断为准则的审美模式的冲击。曾朴力作《孽海花》正显示了此二种审美模式的磨合,一种全新的创作理念就此诞生。  相似文献   

7.
曾朴的《孽海花》,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表现出与以往中国历代小说甚至同时代的谴责小说明显不同的审美方式,那就是伦理判断与政治判断的融合与倾斜。  相似文献   

8.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根据李欧梵对颓废的阐释,《孽海花》具有颓废的艺术魅力和现代性内容,这主要表现在:作为末世王朝最后留影的晚清社会的腐败与病态;清末妓女傅彩云的欲海沉浮;末世状元金雯青在官场和欢场上征逐和败退的虚无人生及其时不我与的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9.
论《孽海花》的戏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朴(1872—1935)著的晚清全景小说《孽海花》中的社会同巴尔扎克著的《人间喜剧》中的社会有好些类似之处。尽管在描写的广度上难以与《人间喜剧》同日而语,但是它们在描写的意向上有异曲同工之美。曾朴在《孽海花》的1928年修订版序言中声称,他要用电影的方式记录下中国从1870年刊1906年间“飞跃”地发生的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变化。他用图示的方法标出了中国历史上的这三十年,大体上同巴尔扎克将法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划分出来一样用了相同的方法。胡适和钱玄同根据曾朴的全景设想,批评了《孽海花》这部书及其作者。  相似文献   

10.
《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它借助对名士的讥讽解构了名士日常的权威,实现一种狂欢式的解放;借助艳情的描绘解构了鼓荡人心的革命理想,为各个层次的广大受众提供了某种想象性的满足,就像《哈姆雷特》、《红楼梦》一样具有了追求自由的文本生命。  相似文献   

11.
死亡叙述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常见手段,在《第七天》中,余华延续了以往"向死而生"的主题又有所突破,赋予其对于生与死的全新理解。文章阐释了余华如何用死后的虚无世界来承接对"向生而死"的融合与转换,又以"因情而永生"、"因绝望而永生"对"向生而死"主题进行两种解读,将其作为余华对生存与死亡关系的总结与升华。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先锋作品包罗了丰富的声音,其中值得关注的声音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小说人物直接发出的对白声、由叙述者描述的喊叫声以及因为暴力行为而产生的"暴力之声"。这三种声音在余华的先锋小说中分别起到了解构人物形象、重造时空和修饰语言的作用,推动了余华的先锋小说冲破叙事成规,因此对声音的摹写是余华在小说中运用先锋叙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豆棚闲话》闲谈场景与传统话本小说说书场景的模拟有别,依托“豆棚”这一外化的背景与环境,艾衲居士构筑的闲谈场景遵循自然和事理的双重逻辑,在文本表现上突破了话本常格.小说集起首与收尾自然化、议论场景化、话题选择化,借助内部说书人与听众的交流消解了传统话本小说作者与读者的直接交流,令原本放空对象的交流有了指向,传统说书的独语也走向了闲谈的众语,形成众声喧哗.  相似文献   

14.
越南汉文小说《传奇漫录》是中国明代小说《剪灯新话》的改写本,这部汉文小说中包涵着忠君、崇儒等多种汉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即罪感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本文通过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和北村的长篇小说《施洗的河》两个文本中所表现的人物在面对原罪时的人生姿态对比,认识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对东西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花间集》所确立的"词为艳科"的传统入手,试图说明"男子而作闺音"是词作者"女性化心情"之表达,从而对花间艳词的价值作一肯定。  相似文献   

17.
刘虎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4):112-114
余华以其过人的才华和勇于创新的先锋姿态参与了当代文学的进程,统观其小说创作,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男权文化思想浸淫着他。在余华的小说中,无论是对幻美型的想象和期待,对恶俗型的憎厌和欲望,还是对受难型的同情和讴歌,其实质都是他根据自身的需要而建构起来的虚幻镜像,是传统的男权意识对其小说创作的规范和制约。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本文通过对余华、格非创作的分析,力求阐释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主要内容: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临界叙述;空缺与重复等。  相似文献   

19.
李汝珍自称其《镜花缘》"花样全翻旧稗官"。《镜花缘》的新创,在于以笔记改造章回,融摄章回之形式与笔记之体性,形成了章回体的"著书者之笔"。《儒林外史》是思想家的小说,《红楼梦》是诗人的小说,我们不妨讲,《镜花缘》是学者的小说。衡量《镜花缘》新创之合理与否,其标准不是现代人的现代小说观念,应该是以古代小说文化的视域,将其放置在中国古代小说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