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以达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实际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时看起来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2.
<正>"植树问题"是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教材一直将"段数和点数"的关系作为模型加以呈现。在解决问题时,学生的困难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分清间隔数与间隔距离,段数与点数等相近概念的具体含义;二是要识别植树问题的各种类型,明确数值何时要"+1",何时要"-1",何时不变;三是要应对基本模型外的各种变式。【案例呈现】一、冲突中感知题型特点  相似文献   

3.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其目的是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路线植树,这条路线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研究间距、间隔数、植树棵数、总长度这四者之间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植树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课改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将植树问题编人数学广角,该问题是四年级下册一个教学难点,目的是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近年来笔者对植树问题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并在教学中进行尝试,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形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疑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这部分内容,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认识该类问题与其他问题的不同之处,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可以通过研究简单的条形植树问题,找出该类问题的解题方法,为解决复杂的条形植树问题夯实基础.要利用比较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为判定问题的归属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的常见题型。它包括非封闭线路植树问题、封闭线路植树问题和平面植树问题三种。一、非封闭线路的植树问题例1.要在3000米长的某大道种树,行距为10米,两端也要栽树,问共需定购多少棵树苗?解析: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3000÷10+1=301(棵)例2.某工厂要从输变电站接一条1500米长的线路到厂里,用了电杆16根,问每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广东第二课堂》上半月2004年1·2月号2004解析:因为两端都要用电线杆,所以事实上只有(16-1)倍距离,每两根之间的距离是1500÷(16-1)=100(米)(练习:某村决定在1500米长的公路两旁栽树,每6米栽一…  相似文献   

7.
黄逢春 《广西教育》2006,(1A):57-58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植树问题》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8.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植树”的路线一般分为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和环形线路上的植树问题。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1)两端都要栽。(2)只在一端栽另一端不栽。(3)两端都不栽。本课教学旨在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森林王国隆重举行植树活动,小兔、松鼠、小猴、小熊都组队来参加了。森林王国的林业局长宣布,这次植树活动要进行评比表彰,规则是:1.抽签决定各队的植树内容、要求与顺序;2.按各自的要求进行植树,凡不符合要求的一处扣10分;3.树苗不得多领或少领,违者扣10分;4.植树完成根据时间多少分别加5至20分。各队基本分为100分,最后根据各队实际得分多少,评出一、二等奖。  相似文献   

10.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在了四年级上册的"问题讨论"中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三、四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主要是渗透  相似文献   

11.
数学、物理学家牛顿(I.Newton)是一位沉迷于科学研究的人,他在科学的诸多领域均有划时代的贡献.他每天伏案工作十几个小时,然而在艰深的研究之余,也常阅读和撰写一些较轻松的东西作为休息.比如,他曾经很喜欢下面一类题目(182年John Jack-son在《冬天傍晚的推理娱乐》的书中也给出  相似文献   

12.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要求教师改变过去把知识按不同知识点,甚至按不同题型一点一点地"注入”到学生大脑中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是要采用探索的方法,把数学的构建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虽然在各种教材或教学辅导书中把小学数学中的典型应用题分成了平均数问题、行程问题、植树问题等几大类,也对这些典型应用题采用了非常精炼的公式来呈现。但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在这些典型应用题的公式应用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公式容易混淆、公式记不熟练等等。本文针对其中的植树问题进行探讨。一、对植树问题的理解所谓植树问题,是在一条线路上按相等距离植树,线路长、树的棵数及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这三者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发现关于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植树的问题的规律。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植树问题应用广泛.内容比较繁杂.实际教学时有些老师教无头绪.学生应用混乱。如何进行植树问题的教学.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教材.笔者谈一谈个人一些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牛顿的植树问题英国大科学家牛顿(1642~1727)是一位沉迷于科学研究的人,他每天伏案工作十几个小时。在艰辛的研究之余,他也做一些轻松的智力趣题,下面就是牛顿曾经研究过的植树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教材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奥数课中,有一类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其中,求等差数列的项数是一个难点。老师教我们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求项数,效果较好。例:求等差数列4,7,10,13,……,64的项数。准备一把米尺,设想在米尺的4厘米到64厘米刻度上,从4厘米处开始,每隔3厘米(等差数列的公差)植一棵树,则植树的棵数就是数列的项数。显然,刻度4与64之间距离为(64-4)厘米,每隔3厘米一段,段数为(64-4)÷3=20(段)。从而棵数为20+1=21(棵)。即项数为21项。综合算式为(64-4)÷3+1=60÷3+1=20+1=21(项)通过老师教我们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求项数,我不但学会了解答这道数学题,还加…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字,我们身上也有,来,像老师这样,伸出你的一只手,你能看到数字儿?生:5. 师:还能看到其它的数字吗? 生:4. 师:(指一生)请你数给大家看看,4在哪里?(生数)对呀,在我们手上有4个空,这个空,在数学上也有名字,我们把它叫做"间隔"(师板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