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公共空间继承了传统公共领域的理性与批判精神,以零壁垒、无边界、广覆盖、去中心、大众化的特质创新了人际的交往行为和交往秩序,引领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网络技术的变革实现了公共领域的权力转移,一种扁平化的虚拟组织结构为公民参与和行动博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和交往平台。在以公共议题为导向的网络公共领域,政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走向可能的常规化和实用化。从本体论、客体论、话语论、功能论角度来看,主体博弈的充分性、身份介入的对等性、交流沟通的论辩性、社会问题的公共性建构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博弈框架和实践逻辑。同时,网络技术的更新及其引发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公共领域的边界和疆域。  相似文献   

2.
网络社会映射出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失范:法律知识缺失!贫乏,法律信仰尚未稳定确立,这种现状的出现源于传统的观念,也根植于现实的阻隔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舆论表达的不断丰富,通过培养高校学生自主、主动的法律接受和对法律的正义感!依靠感,对于作为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大学生群体在社会法制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巨大,大学生法制教育对于中国的未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正是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根基之一,承担着重要的推动社会法制进步的责任,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则是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尤其是培养与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在剖析问题成因基础上提出提高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网络媒体的勃兴让日渐武微的公共领域理论又重回大众视野,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和激烈的讨论.很多人认为网络为公共领域的重建提供了契机,是中国建构公共领域的曙光.不能否认的是,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在结构上对大众主导的公共领域具有优越性,但是媒体只是构建公共领域的一个必要条件,不能决定公共领域发展的进程,网络媒体更不是公共领域的"救世主".中国建构公共领域面临着政治权力的介入、商业利益的挤压、公众民主监督意识不高等问题,因此互联网是一个未完成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传统媒体公共领域的批判功能日渐衰减,网络媒体公共领域的批判功能却急速回归,且日渐趋于理性。在目前网络公共领域模式受限的情况下,整合理性意见,构建意见社群,有利于构建一个有效的网络公共领域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越来越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网络语言暴力反映了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心理失衡以及法律意识淡薄。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并提出提高整治高校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措施,旨在提高高校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媒介的发展和网络使用规模的扩大,使公共领域在新媒体时代有了新的定义,网络公共领域已然建立。网络媒介给人们带来全新传播体验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亦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分析中国网络媒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可见媒介规范的重建对于网络公共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契机。随着中国网络媒介的发展、网民数量的激增和网络舆论空间的生成,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开始兴起并成长起来。当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感,与现实政治过程的互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国家的主导作用明显。从发展前景看,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独立性会增强,并会不断走向理性和成熟,同时,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会对中国政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网络公共领域: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在国家和社会分离的基础上,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由公共领域、社会组织和现代公民为主体所构成的法制社会。理想的社会结构为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者相互独立、平等、协作。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面临着许多障碍。本文在分析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只有在自由、平等、开放、批判基础上的网络公共领域,才是理想公共领域和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契机,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功能,进而分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当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物联网、高速宽带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智慧城市中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以网络为公共空间和互动平台,以网民为主体,网络公共领域及其网络舆论已经影响到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基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研究信息分享(弱关系)和情感分享(强关系)基础上网络公共领域的内在动力机制,提出了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过程:结构性诱因、结构性紧张、网络互动、一般性信念(网络共意)、触发因素、行动动员和社会控制;并提出引导网络公共领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浅论网络公共领域与公共政策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治进程的发展,公众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公共政策的合法性问题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公共政策的合法性问题关系到公共政策能否以及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问题,公共政策只有具备合法性才能够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和执行。对于转型期的我国来说,要有效消解公共政策的主体合法性危机、程序合法性危机、价值合法性危机,则必须重视以公众参与为主体的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发展,有效地保障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代表公共利益的价值得以实现,为公共政策提供了主体、程序及价值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刘颁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61-63
从1994年,我国正式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间,它是所有可被访问和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大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走在了社会的前列,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全新平台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近年来大学生涉网犯罪案件不断增多,如何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抵御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了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公共领域是一个处于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理性批判空间,其核心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其建构以社会相对分离和民主制度建立为基础,由主体、公共空间、自由交往和共识四个要素构成。网络的发展无疑给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泛滥,带来了严格的信息过滤以及社会群体极端化、分裂化的倾向,使公共领域的构建面临新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解决有赖于自由表达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网络公共领域是偶然兴起的,它凭借着互联网的技术优势避绕了现实空间的禁锢与障碍.但是,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并不能消解现实空间的禁锢与障碍,这就决定了网络公共领域的不成熟性,也导致了它无可奈何地走向失落.作为仅有的为权利发声的一扇窗口,让其就此渐渐闭合实为不智之举.通过网络乱象所表现出的“民智未开”这一线索可以精确地定位现实空间的那些禁锢与障碍.那么,沿循着培育公众智识能力的路径打破那些禁锢与障碍即等同于实现了网络公共领域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公共领域是一个处于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理性批判空间,其核心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网络的发展无疑给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泛滥,带来了严格的信息过滤以及社会群体极端化、分裂化的倾向,使公共领域的构建面临新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解决有赖于自由表达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为人们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网络犯罪现象尤为突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经常出现违法犯罪行为,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就必须采用合理的方法,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观念,降低网络犯罪行为发生概率。文章指出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的具体表现,对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有效对策,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是当代知识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思想家。其在40余年前写作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正式将“公共领域”概念化,讨论了公共领域发展的一般过程,并分析了如何改造社会公共领域问题。公共关系所讨论的公共性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天然相联系,公关学科的发展也受到了该理论的重要影响。21世纪初,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web2.0技术的普遍应用,网络所虚拟的意见交流平台日益显现公共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虽存自身局限,仍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把微博作为切入点,借鉴话语权、社会角色、意见领袖等社会学理论阐释了网络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融合的趋势——公共领域私人化与私人领域公共化。并且立足现实,分析了公私领域融合给社会带来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20.
席佳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7):103-105
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理论一直为各国研究者所青睐和深思。随着我国社会民主的发展和进步,构建"公共领域"越来越体现出一种问题的当下性。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众传媒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形态;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不可或缺的载体;公共领域为大众传媒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网络时评对构建我国公共领域有现实依据,网络时评为公共领域的建构培育主体、提供载体,并促进对公共议题共识的形成。总之,网络时评对构建我国公共领域有突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